跳到主要內容

團體悼公屋之父 為基層設獨立廚廁鄔勵德教曉孫兒「不論貧富都享有尊嚴」長青網文章

2018年04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4月29日 23:21
2018年04月29日 23:21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公屋之父」鄔勵德(Michael Wright)於今年1月在英國倫敦安詳離世,享年105歲。民間團體「城市日記」昨日在海事博物館為他舉行紀念放映會,鄔勵德的孫兒Stephen Bamford亦有出席紀念放映會。Stehpen Bamford在致辭時形容祖父為「創造香港百萬之家的傳奇」,並稱自己在祖父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論是身處社會高層或是低層,每個人生來都享有尊嚴,都應該受到尊重及禮貌對待。
記者:周婷
紀念放映會昨日在海事博物館舉行,放映會上播放的《勵德年記》(The Wright Chronicle),正是由鄔勵德自述一生,放映會吸引近300市民出席,在影片放映前,眾人默哀1分鐘以悼念鄔勵德。在紀念影片播放結束之後,全場掌聲雷動超過半分鐘。
鄔勵德在影片中自言熱愛香港,並笑指由於香港的夏天太熱,而且當時冷氣機尚未在香港普及,所以才決定在自己50多歲的時候退休,並定居英國倫敦;鄔勵德形容香港就像是自己的一位老朋友,並且祝願香港人都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抗日戰爭時曾處戰俘營
Stephen Bamford坦言,祖父活到105歲之齡,實在令人充滿感恩,他形容祖父老來仍然「精靈」,只是偶爾會自嘲已經不似年輕的時候靈活。鄔勵德於1912年在香港出生,Stephen Bamford表示,祖父在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不少苦難,包括要由香港隻身飄洋過海,坐船5個星期到英國留學;至1938年他回港加入政府工務部門,但是不久之後又遇到日軍侵華。鄔勵德當年曾經參與香港保衞戰抵抗侵略的日軍,之後成為了日軍的戰俘。
鄔勵德曾經在戰俘營中過着極為艱苦的日子,尤其是戰俘營之中所有廚廁、沐浴設施均為共用,令人失去尊嚴,鄔勵德就從當時起對其他居於惡劣環境的基層市民感同身受。所以日軍投降後,鄔勵德決定留港參與重建,一直在政府的工務部門任職,他自50年代起大力推動有獨立廚廁的公共房屋,位於大坑的勵德邨便是以鄔勵德的名字命名;在1960年代中,鄔勵德連續6年擔任港英政府工務司。
Stephen Bamford相信,那些年都是祖父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他形容祖父用心工作、而且具影響力,更重要的是當時他有愛妻、女兒及朋友在身邊,一洗隻身留學英國及在戰俘營中的孤獨感。Stephen Bamford又形容祖父一生傳奇,尤其昨天見到一眾市民參與悼念,受到極大感動,感激港人並沒有忘記祖父的付出及貢獻,而他自己亦曾在母親帶領下,到訪本港的公共屋邨,見證祖父的理念及成就。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