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海闊天空:壓力長青網文章

2018年04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4月27日 07:57
2018年04月27日 07:57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兒時在海濱嬉水,帶着潛水鏡在石隙間尋寶,下潛兩、三米耳朵就痛不可當,不能潛得更深。看見人家輕易潛到海底,只能羨慕。
耳膜把外耳和中耳分隔。下潛時水的壓力把耳膜壓向中耳,張力引起疼痛。若果強忍痛楚勉強下潛,耳膜有可能穿破。
數十年後參加水肺潛水課程,才知道有「反壓」的方法,可以把中耳和外面的壓力平衡,潛得再深耳朵也不會痛。
中耳和鼻咽之間,有一條幼小的通道叫耳咽管,平常是閉着的。若能打通耳咽管,讓在咽喉的空氣進入中耳,就能平衡壓力。方法是揑着鼻子閉着嘴,再做一個呼氣的動作。口鼻閉着,由肺部呼出的空氣不能外逸,「卜」的一聲就能把耳咽管打通,平衡了中耳的壓力。這就是Valsalva Manoeuvre,是水肺潛水員都必須學會的入門工夫。
Valsalva Manoeuvre亦可用於徒手潛水,但超過十來米水深就不太靈了。原因是徒潛是靠閉着一口氣在肺部,到了深水肺部的空氣已被壓縮,呼氣的動作難以提供足夠力量平衡耳咽管。
此時要改用Frenzel Technique,把一口氣留在喉頭,用舌頭和喉嚨的肌肉壓縮,是比較難掌握的進階技術。
是否越潛得深,耳膜越容易受傷呢?每十米水深,約等於一個大氣壓力。在水面,壓力是一個大氣壓力,十米是兩個大氣壓力,二十米是三個,餘此類推。
由水面到十米,壓力改變一倍,但由十米至二十米,只是改變67%(由二至三個大氣壓力)而巳。換言之,越近水面,壓力改變的幅度越大。新手潛水員在水面,未完成反壓動作,但看着潛伴已下潛,擔心失散,心急勉強下潛,耳膜最易受傷。
鍾尚志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