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美國國是訪問最後一日到國會演講,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唱反調,打破前兩天的友好氣氛。他呼籲美國擁抱多元主義,又承認伊朗核協議前景不容樂觀,相信美國最終可能退出。馬克龍連日來應付特朗普的策略雖獲外界吹捧,但有專家指他實際上處於下風。
馬克龍前日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以英語發言約一小時,言辭處處針對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主張,他勸誡美國避免走孤立路線,因「關上面向世界的大門不會令世界停止進化,不會撲熄反會燃起人民的恐懼」,又指美國是多元主義發源地,有負責保衞並重塑它,「建立21世紀世界秩序要根據新式多元主義」。
專家指馬克龍處於下風
馬克龍此行最大目標,是說服特朗普讓美國繼續履行伊朗核協議,他已提議協議收緊對伊朗核武限制,但據悉只是添加而非修改。馬克龍強調「伊朗永不會擁有任何核武,不是現在、5年內或10年內,是永遠」,又指法國不會退出,即使協議不完美,亦「不應在無實質成果時放棄」,但他相信特朗普會讓美國退出,因他一直反對,「我不知道美國決定如何,但理性分析特朗普總統的發言後,我不相信他會以盡力保留協議」。伊朗總統魯哈尼稱不接受重寫協議任何條文,又指單一國家領袖無權修改經7國簽署的協議,目前俄羅斯、中國、德國及英國都同意現有協議。
對於美國關稅政策,馬克龍反對華府向盟友徵稅,指貿易需自由公平,「對付盟友的商業戰,與我們的願景、歷史以及目前對全球安全的許諾不相符」。他強調應付氣候暖化的集體行動重要,因人類只有地球可住,沒有「B星球」,但他在演講後表示不相信特朗普會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但美仍有可能回頭。
馬克龍這幾天刻意展現與特朗普的友誼,希望以此游說對方在下月12日核協議續期期限前回心轉意,但研究美國政治的法國史學家塞林認為,馬克龍對特朗普的奉承,只令對方居高臨下,甚至主導整個外交舞台,但塞林同意馬克龍策略成功與否仍待特朗普的最終決定驗證。演講後,馬克龍分別到訪馬丁路德金紀念館及喬治華盛頓大學,為美國之旅畫上句號。
法新社/路透社
馬克龍前日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以英語發言約一小時,言辭處處針對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主張,他勸誡美國避免走孤立路線,因「關上面向世界的大門不會令世界停止進化,不會撲熄反會燃起人民的恐懼」,又指美國是多元主義發源地,有負責保衞並重塑它,「建立21世紀世界秩序要根據新式多元主義」。
專家指馬克龍處於下風
馬克龍此行最大目標,是說服特朗普讓美國繼續履行伊朗核協議,他已提議協議收緊對伊朗核武限制,但據悉只是添加而非修改。馬克龍強調「伊朗永不會擁有任何核武,不是現在、5年內或10年內,是永遠」,又指法國不會退出,即使協議不完美,亦「不應在無實質成果時放棄」,但他相信特朗普會讓美國退出,因他一直反對,「我不知道美國決定如何,但理性分析特朗普總統的發言後,我不相信他會以盡力保留協議」。伊朗總統魯哈尼稱不接受重寫協議任何條文,又指單一國家領袖無權修改經7國簽署的協議,目前俄羅斯、中國、德國及英國都同意現有協議。
對於美國關稅政策,馬克龍反對華府向盟友徵稅,指貿易需自由公平,「對付盟友的商業戰,與我們的願景、歷史以及目前對全球安全的許諾不相符」。他強調應付氣候暖化的集體行動重要,因人類只有地球可住,沒有「B星球」,但他在演講後表示不相信特朗普會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但美仍有可能回頭。
馬克龍這幾天刻意展現與特朗普的友誼,希望以此游說對方在下月12日核協議續期期限前回心轉意,但研究美國政治的法國史學家塞林認為,馬克龍對特朗普的奉承,只令對方居高臨下,甚至主導整個外交舞台,但塞林同意馬克龍策略成功與否仍待特朗普的最終決定驗證。演講後,馬克龍分別到訪馬丁路德金紀念館及喬治華盛頓大學,為美國之旅畫上句號。
法新社/路透社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