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初入行時,陳顯姿總被質疑,「點解讀咁多書要做呢行?」包括她的家人,「讀唔成書啲人先做」。她為長者沖涼梳洗、換片餵食,視助人為福氣,從不覺厭惡;她跟護士學抽痰、洗傷口,邊學邊做,朝向護士之途進發。當本港面對人口老化,安老服務業難請人,大專畢業的阿姿,是少數肯留在院舍工作的年輕人。
記者王家文
清晨5時半出門,乘巴士海過,準時7時返抵院舍,阿姿先幫院友沖涼梳洗,再穿上保護衣,戴上眼罩,聽從護士指示,協助長者抽痰、洗傷口及檢查生命表徵等。中午交更匯報工作後,她又陪長者做復康治療,或參與培訓學習。一天工作沒停手,雖然累人,但她樂在其中,「幫到老人家,令到佢哋安心,自己都好開心,所以鍾意護理呢一行」。
阿姿今年22歲,中學畢業後修讀社會服務及社區教育高級文憑,兩年前獲聖雅各福群會雅明灣畔護養院聘任健康護理主任,身兼照顧員及保健員工作。她說,起初家人反對,認定安老服務是厭惡性行業,「讀唔成書啲人先做」,一直慫恿她轉工,「期望我做朝九晚五、坐office嘅工」。但她認為職業無分貴賤,「幫到公公婆婆係一件好事,自己亦積咗好多福氣」。
在安老院工作,別以為處理長者大小二便最惡啃,取得家屬信任才是最大難關。阿姿入職時只20歲,家屬覺得她太年輕,「可能玩玩吓」,不放心將長者交托。她邊做邊學,了解家屬要求,記住每個細節,「多啲溝通,等佢哋改觀」。兩個月後,終有成果,「做做吓佢哋接納咗我,覺得ok,同我都好好傾」。
長者日常起居生活都由健康護理主任照料,是家人以外,他們的第二至親。阿姿說,去年有個婆婆離世,女兒很傷感,但主動擁抱她,「感激我哋陪佢媽媽最後一程」。那女兒的一句多謝,金錢買不到。
院舍實行「師徒制」。資深院舍照顧員佩儀是阿姿的「師傅」,「整好啲衫,落網個中線要對住背脊中間……」午飯前,二人使用天花吊機協助不良於行的婆婆安坐輪椅,推出飯廳用膳。佩儀笑說,阿姿入職時白紙一張,「好多嘢都唔識」,也有年輕人的通病,「叫佢用地拖抹地,就好似寫大字咁」,為長者舀湯盛飯都雞手鴨腳,「開頭好論盡」。
但佩儀記得第一次教阿姿替長者換片,「我問佢接唔接受到,佢第一句答我係唔怕」,事後才坦承「有少少驚」,慢慢也接受得到。護理工作厭惡與否,其實視乎心態。佩儀教導過4、5名年輕人,有人怕換片,「望見呆咗,無從入手」,有些見血就驚,口水也有人怕,遇見痰更會嘔,「如果鍾意做呢行,我相信佢克服得到」。
原做文職的佩儀中年才轉行,一做11年,現已年屆60歲,希望有後生接棒。但她坦言,安老服務一直被標籤厭惡行業,「覺得老人院就係邋遢」,要吸引年輕人入行,就要讓他們看見晉升的機會,「可以去讀護士,人工高啲,見嘅嘢又多啲」。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調高院舍照顧員人工兩個增薪點,月薪中位數近1.8萬元,但阿姿認為,明確的晉升階梯更重要。入職後她考獲保健員資格,過去兩年曾報讀登記護士課程,但多人爭、學額少,都未能成功。她希望政府增加資助學額,讓在院舍工作的年輕人繼續升學,銜接護士課程,否則只局限於基層職位,「覺得冇乜前景就會放棄」。
記者王家文
清晨5時半出門,乘巴士海過,準時7時返抵院舍,阿姿先幫院友沖涼梳洗,再穿上保護衣,戴上眼罩,聽從護士指示,協助長者抽痰、洗傷口及檢查生命表徵等。中午交更匯報工作後,她又陪長者做復康治療,或參與培訓學習。一天工作沒停手,雖然累人,但她樂在其中,「幫到老人家,令到佢哋安心,自己都好開心,所以鍾意護理呢一行」。
阿姿今年22歲,中學畢業後修讀社會服務及社區教育高級文憑,兩年前獲聖雅各福群會雅明灣畔護養院聘任健康護理主任,身兼照顧員及保健員工作。她說,起初家人反對,認定安老服務是厭惡性行業,「讀唔成書啲人先做」,一直慫恿她轉工,「期望我做朝九晚五、坐office嘅工」。但她認為職業無分貴賤,「幫到公公婆婆係一件好事,自己亦積咗好多福氣」。
在安老院工作,別以為處理長者大小二便最惡啃,取得家屬信任才是最大難關。阿姿入職時只20歲,家屬覺得她太年輕,「可能玩玩吓」,不放心將長者交托。她邊做邊學,了解家屬要求,記住每個細節,「多啲溝通,等佢哋改觀」。兩個月後,終有成果,「做做吓佢哋接納咗我,覺得ok,同我都好好傾」。
長者日常起居生活都由健康護理主任照料,是家人以外,他們的第二至親。阿姿說,去年有個婆婆離世,女兒很傷感,但主動擁抱她,「感激我哋陪佢媽媽最後一程」。那女兒的一句多謝,金錢買不到。
院舍實行「師徒制」。資深院舍照顧員佩儀是阿姿的「師傅」,「整好啲衫,落網個中線要對住背脊中間……」午飯前,二人使用天花吊機協助不良於行的婆婆安坐輪椅,推出飯廳用膳。佩儀笑說,阿姿入職時白紙一張,「好多嘢都唔識」,也有年輕人的通病,「叫佢用地拖抹地,就好似寫大字咁」,為長者舀湯盛飯都雞手鴨腳,「開頭好論盡」。
但佩儀記得第一次教阿姿替長者換片,「我問佢接唔接受到,佢第一句答我係唔怕」,事後才坦承「有少少驚」,慢慢也接受得到。護理工作厭惡與否,其實視乎心態。佩儀教導過4、5名年輕人,有人怕換片,「望見呆咗,無從入手」,有些見血就驚,口水也有人怕,遇見痰更會嘔,「如果鍾意做呢行,我相信佢克服得到」。
原做文職的佩儀中年才轉行,一做11年,現已年屆60歲,希望有後生接棒。但她坦言,安老服務一直被標籤厭惡行業,「覺得老人院就係邋遢」,要吸引年輕人入行,就要讓他們看見晉升的機會,「可以去讀護士,人工高啲,見嘅嘢又多啲」。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調高院舍照顧員人工兩個增薪點,月薪中位數近1.8萬元,但阿姿認為,明確的晉升階梯更重要。入職後她考獲保健員資格,過去兩年曾報讀登記護士課程,但多人爭、學額少,都未能成功。她希望政府增加資助學額,讓在院舍工作的年輕人繼續升學,銜接護士課程,否則只局限於基層職位,「覺得冇乜前景就會放棄」。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