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上兩周我提到,在愛爾蘭讀書時看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感受良多。幾位朋友都不約而同地告訴我,他們也是在國外念書或培訓的時候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大概身在異鄉,未能融入當地的生活,思鄉病發作的時候,對外地人的反應最敏感,也最容易對自己的身份有反思。
我們中國人最被人詬病的,是吵。出外旅行時心情靚,打開嗓門就像開籠雀,你一句我一句,一不留神就把本來幽靜的地方變成一個墟。
「我講嘢大聲唔代表我冇禮貌」是狡辯。可是,令人感到冒犯,可能不僅僅是因為音量太大。各位可作一個小小的實驗。在地鐵,有人用你聽得懂的普通話大聲說話,另一些人用你聽不懂的鄉下話交談。假設音量是相若的,哪一個的「討厭指數」比較高?
聽覺有障礙的人,聽不清楚人家的說話,容易胡思亂想,懷疑別人在批評他。上月我到高雄釣魚。船長和隨船水手對我們這班從香港來的釣友很熱情,照顧有加。
我們的普通話不太靈光,僅足夠勉強溝通。但當船長和船員以閩南語交談的時候,我心裏就有點不是味兒。撇除「被迫害症候群」不說,還有點兒被摒諸門外的感覺。就像坐的士時,司機用他們獨有的暗語在無線電中口沬橫飛和同行聊天的情況一樣。
中國人以「禮義之邦」自傲,以「失禮人」為恥,以被無禮對待為辱。說到底,「禮貌」只是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章,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順利。對自己人講家鄉話最暢快,但在有外國人的場合轉講英語,有國內朋友在時轉為講普通話,是最基本的禮貌,絕對不是「扮嘢」、「懶叻」或「擦鞋」。
鍾尚志教授
我們中國人最被人詬病的,是吵。出外旅行時心情靚,打開嗓門就像開籠雀,你一句我一句,一不留神就把本來幽靜的地方變成一個墟。
「我講嘢大聲唔代表我冇禮貌」是狡辯。可是,令人感到冒犯,可能不僅僅是因為音量太大。各位可作一個小小的實驗。在地鐵,有人用你聽得懂的普通話大聲說話,另一些人用你聽不懂的鄉下話交談。假設音量是相若的,哪一個的「討厭指數」比較高?
聽覺有障礙的人,聽不清楚人家的說話,容易胡思亂想,懷疑別人在批評他。上月我到高雄釣魚。船長和隨船水手對我們這班從香港來的釣友很熱情,照顧有加。
我們的普通話不太靈光,僅足夠勉強溝通。但當船長和船員以閩南語交談的時候,我心裏就有點不是味兒。撇除「被迫害症候群」不說,還有點兒被摒諸門外的感覺。就像坐的士時,司機用他們獨有的暗語在無線電中口沬橫飛和同行聊天的情況一樣。
中國人以「禮義之邦」自傲,以「失禮人」為恥,以被無禮對待為辱。說到底,「禮貌」只是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章,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順利。對自己人講家鄉話最暢快,但在有外國人的場合轉講英語,有國內朋友在時轉為講普通話,是最基本的禮貌,絕對不是「扮嘢」、「懶叻」或「擦鞋」。
鍾尚志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