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有多次爆竊案底的中度智障無業男,因貪玩先後爆鎖闖入祠堂「拜神」和拿走金色燭台,又潛入巴士總站休息室啟動微波爐導致小火。他早前認罪,法官因得悉他由輕度智障胞妹任監護人而甚表擔憂,昨判刑時引述報告指社署在事件中沒提供充足及完善輔導,明言監管責任應在社署,並批評房署對他家中囤積雜物視若無睹,無奈判監是唯一選擇,終判他監禁26個月。法官亦呼籲社會大眾及官員多加關注,若不聞不問,到問題爆發可能會禍及無辜。
記者:蔡少玲
被告石有(37歲)承認爆竊、刑毀及縱火共5罪。暫委法官練錦鴻鑑於被告過去有23項定罪,其中17次是爆竊,屢次犯案均無得益,相信他並非出於貪心。被告父母雙亡,與輕度智障胞妹相依為命,同住大埔公屋單位,靠綜援維生。
練官指被告有囤積雜物和燒冥鏹習慣,在擠迫的居住環境中,有可能釀成火災,但房署卻視若無睹。被告曾於庇護工場工作,惟不堪多次被凌辱而拒絕上班,終日無所事事,流離浪蕩。感化報告指社署雖然跟進個案,但無提供充足及完善的輔導。
被告智力低於常人,但有足夠能力分辨是非,練官認為其問題非現行精神治療相關條例可解決,自言已不厭其煩地多次提出疑問,目的是希望社署和房署跟進。他感嘆香港這個富裕社會,應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額外協助,否則發生慘劇「指日可待」,不聞不問並非解決方法,呼籲社會大眾和官員關注和留意被告個案,否則問題一旦爆發,可能會禍及無辜。
社署稱胞妹非監護人
練官指法庭的能力有限,判罰只為阻嚇犯案者不敢造次,處罰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當犯案者不明白犯案後果和對自身的影響,自然不會修正行為,判刑對他們便達不到警惕和制約作用;以被告的情況,可想像他服刑後會依然故我。
感化報告指被告不適合感化,練官亦認同被告的問題屬長期性,監管責任應在社署;加上被告是慣犯,雖明知判監只是將問題延後,但綜觀所有情況,唯一可行的判刑只有監禁,考慮被告的智力問題,決定判他入獄26個月,而被告聞判時則不時咧嘴而笑。
被告承認於去年10月及今年3月犯案。認罪後,首份感化報告曾披露,社署引用監護條例委任被告胞妹作被告的監護人,法官獲悉後甚為擔憂,庭上更不禁無奈大嘆:「咁點算呀?」惟社署昨回覆時卻稱被告胞妹並未被委任作被告的監護人。
社署指,曾向被告及其胞妹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服務。為讓被告獲更好照顧,社署曾建議他考慮申請康復服務如庇護工場及住宿服務等,但被告及後在親友支援下繼續在社區生活。社署現正跟進被告胞妹的福利需要,並會在被告重返社會後向他提供適切的服務。
案件編號:DCCC502/17
記者:蔡少玲
被告石有(37歲)承認爆竊、刑毀及縱火共5罪。暫委法官練錦鴻鑑於被告過去有23項定罪,其中17次是爆竊,屢次犯案均無得益,相信他並非出於貪心。被告父母雙亡,與輕度智障胞妹相依為命,同住大埔公屋單位,靠綜援維生。
練官指被告有囤積雜物和燒冥鏹習慣,在擠迫的居住環境中,有可能釀成火災,但房署卻視若無睹。被告曾於庇護工場工作,惟不堪多次被凌辱而拒絕上班,終日無所事事,流離浪蕩。感化報告指社署雖然跟進個案,但無提供充足及完善的輔導。
被告智力低於常人,但有足夠能力分辨是非,練官認為其問題非現行精神治療相關條例可解決,自言已不厭其煩地多次提出疑問,目的是希望社署和房署跟進。他感嘆香港這個富裕社會,應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額外協助,否則發生慘劇「指日可待」,不聞不問並非解決方法,呼籲社會大眾和官員關注和留意被告個案,否則問題一旦爆發,可能會禍及無辜。
社署稱胞妹非監護人
練官指法庭的能力有限,判罰只為阻嚇犯案者不敢造次,處罰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當犯案者不明白犯案後果和對自身的影響,自然不會修正行為,判刑對他們便達不到警惕和制約作用;以被告的情況,可想像他服刑後會依然故我。
感化報告指被告不適合感化,練官亦認同被告的問題屬長期性,監管責任應在社署;加上被告是慣犯,雖明知判監只是將問題延後,但綜觀所有情況,唯一可行的判刑只有監禁,考慮被告的智力問題,決定判他入獄26個月,而被告聞判時則不時咧嘴而笑。
被告承認於去年10月及今年3月犯案。認罪後,首份感化報告曾披露,社署引用監護條例委任被告胞妹作被告的監護人,法官獲悉後甚為擔憂,庭上更不禁無奈大嘆:「咁點算呀?」惟社署昨回覆時卻稱被告胞妹並未被委任作被告的監護人。
社署指,曾向被告及其胞妹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服務。為讓被告獲更好照顧,社署曾建議他考慮申請康復服務如庇護工場及住宿服務等,但被告及後在親友支援下繼續在社區生活。社署現正跟進被告胞妹的福利需要,並會在被告重返社會後向他提供適切的服務。
案件編號:DCCC502/17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