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民社相寓聲稱目標推出9,000間劏房,當中8,000個以低於市價5%出租予一般市民。該機構將尖沙嘴海防道一個約750呎單位「1劏6」,平均呎租約49元,即每月淨租金約3.7萬元;扣除支付予業主的租金及社企管理費,每月投資者就有約1.3萬元租金回報。若以此推算,扣除65萬元裝修費,投資者5年內,賬面已賺約13萬元。
發起人拒透露投資者身份
民社相寓發起人陳洪楷稱,今次分間房屋項目的目標在市場物色2,200個住宅單位,再分間成9,000個劏房,當中8,000個屬「企業房間」,以低於市價5%出租予一般市民,並運用盈餘資助餘下1,000個屬「社會房間」,以租戶入息25%的租金水平出租予公屋輪候冊家庭。陳指股東及投資者已承諾投資約5,000萬元,並已投入逾200萬元,但他拒透露投資者身份,只強調為「身邊朋友」。
陳以尖沙嘴海防道的先導項目為例講解,機構透過地產公司物色一個實用面積約750呎單位,業主與民社相寓簽訂10年租約,社企以65萬翻新,並劏成6個面積約100至130呎房間,再於市場放租予一般人,平均呎租為49元。
若以此計算,該單位淨租金收入約36,750元,扣除民社相寓約10%管理費及每月支付兩萬元租金予業主,餘下13,075元就由投資者「落袋」。陳指出,投資者一般5年內回本,回報約8至10%,但須跟民社相寓簽合作協議,同意3年不加租,第4年可按通脹調整租金收益。若以海防道的例子計算,投資者扣除裝修費後,5年賬面已賺約13萬元,仍未計租金收益可在第4年調整。
有參與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團體擔心,民社相寓以市價租金承租空置單位,租期長達10年,最終令共享房屋單位數目大減,「市場上空置單位係得咁多,依家多咗個參與者用錢搶緊(單位),最終搞到政府個共享房屋計劃失敗」。
■記者程詩敏、譚靜雯
發起人拒透露投資者身份
民社相寓發起人陳洪楷稱,今次分間房屋項目的目標在市場物色2,200個住宅單位,再分間成9,000個劏房,當中8,000個屬「企業房間」,以低於市價5%出租予一般市民,並運用盈餘資助餘下1,000個屬「社會房間」,以租戶入息25%的租金水平出租予公屋輪候冊家庭。陳指股東及投資者已承諾投資約5,000萬元,並已投入逾200萬元,但他拒透露投資者身份,只強調為「身邊朋友」。
陳以尖沙嘴海防道的先導項目為例講解,機構透過地產公司物色一個實用面積約750呎單位,業主與民社相寓簽訂10年租約,社企以65萬翻新,並劏成6個面積約100至130呎房間,再於市場放租予一般人,平均呎租為49元。
若以此計算,該單位淨租金收入約36,750元,扣除民社相寓約10%管理費及每月支付兩萬元租金予業主,餘下13,075元就由投資者「落袋」。陳指出,投資者一般5年內回本,回報約8至10%,但須跟民社相寓簽合作協議,同意3年不加租,第4年可按通脹調整租金收益。若以海防道的例子計算,投資者扣除裝修費後,5年賬面已賺約13萬元,仍未計租金收益可在第4年調整。
有參與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團體擔心,民社相寓以市價租金承租空置單位,租期長達10年,最終令共享房屋單位數目大減,「市場上空置單位係得咁多,依家多咗個參與者用錢搶緊(單位),最終搞到政府個共享房屋計劃失敗」。
■記者程詩敏、譚靜雯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