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房協研郊園邊陲建屋 實事求是利社會討論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8日 06:35
2017年05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房協應政府邀請,探討在郊野公園邊陲興建公營房屋是否可行,兩個研究試點分別是元朗大欖郊野公園及沙田水泉澳邨附近的馬鞍山郊野公園邊陲土地,涉及40多公頃用地,房協將於今年內委聘顧問,完成報告後交予政府。過去數年,社會人士對於應否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一直停留在概念原則爭拗,流於泛泛而談,結果自然是各執一辭,莫衷一是。今次政府找房協展開可行性研究,雖有捨難取易之意,然而至少可以讓社會公眾實事求是,透過具體個案,理性思考郊野公園邊陲用地的問題。
缺乏具體個案討論
各執一辭難辨利弊
本港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用於住宅的土地只佔7%,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滿足市民住屋需要,成為眼前急務。今年初,特首梁振英發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一邊提出將逾5平方公里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保育具高生態價值地區,一邊提倡把郊野公園邊陲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的土地,用來興建公營房屋及老人院等非牟利設施。梁振英表示,郊野公園佔全港總面積四成,相當於住宅總面積近6倍,社會各界應權衡得失,在處理郊野公園土地問題上,到底應採取「不加不減」、「只加不減」還是「可加可減」的方針。對此,有議員和環保團體強調寸步不能讓,惟亦有環保人士認為,政府若保證郊野公園範圍「只加不減」,可以考慮將小部分郊野公園邊陲地方興建公營房屋。
圍繞郊野公園邊陲開發的討論長期各執一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大原因是缺乏具體個案,導致討論難以聚焦,連最基本的何謂「邊陲」、何謂「低生態價值」等,都是各有想法,自然不可能展開有意義的討論。今次房協明確拋出兩個選址,研究興建長者屋是否可行,正好有助討論變得具體、實在和「接地氣」,讓各界較易得出一套準繩共識,去論斷開發郊野公園邊陲的利弊。
房協表示曾考慮過4至5個選址,目前的兩個選址都是有基本交通配套,鄰近亦有房屋建設。有議員質疑,政府未有先作大型諮詢,便找房協做研究,決定「草率倉卒」,予人「先斬後奏」之感,甚至懷疑最終報告會傾向支持政府、製造既定事實,云云。平情而論,過去數年社會對於郊野公園邊陲開發,已有過不少討論,現在展開可行性研究,很難說是倉卒草率,何况先有研究報告「打底」提供討論素材,對未來展開大型諮詢,幫助其實更大。昨天房協表示,今次研究主要考慮到市民的房屋需要,並不代表一定會建屋,過程中亦會與環保團體討論。設若房協能確保研究公開透明,沒有預設立場,力求持平公允,對於充實討論理應百利而無一害,值得支持。
開拓土地供應來源
各式研究並行不悖
有議員關注,今次政府找房協「代勞」,是嘗試繞過立法會,透過外圍組織做「不受歡迎的政策」,削弱立法會的監察。誠然,由房協自掏腰包做研究,對政府來說確有捨難取易的味道,起碼不用向立法會申請研究撥款,不過展開可行性研究與具體落實政策,始終是兩碼子的事。無論房協最終報告為何,應否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到頭來還是不可能繞過立法會。只要日後政府依足正常程序諮詢公眾,跟足法規辦事,看不到立法會的監察把關能力,會因為房協負責可行性研究而受到實質削弱。
不少環保人士和議員反對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原因是尚有其他土地供應來源可以考慮,例如可以從棕地又或私人會所用地入手。當前香港開拓土地困難重重,不管任何選擇都必然有人站出來反對,如何入手增加土地供應,確是一大難題,社會必須盡快尋求共識,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競選時提出,房屋土地供應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問題,她會成立一個專責小組,邀請社會各界以全面宏觀態度,檢視各種開拓土地供應來源的可能,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發展新界棕地以及郊野公園邊陲用地等。正因如此,各界更需要多方面的資料,了解不同主張的利弊和困難所在,權衡輕重。有關郊野公園邊陲開發的研究,跟其他開拓土地供應方法的探討工作,大可並行不悖,現階段沒必要排除任何可能,如果連研究、討論也不容許,態度未免太過僵化。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