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近年報業發生很大變化,傳統印刷報紙讀者流向網上平台,廣告收益情况也不理想。香港報業公會主席甘煥騰先生最近兩度撰文為報紙打氣,表示「紙媒不會死」,只是讀者的閱讀習慣改變了,社交網絡助長了假新聞,大家仍然信賴傳統媒體。
近年新的新聞平台不斷湧現,這些平台很多在網上流通,它們和傳統的新聞平台不同,互相連結影響。本文旨在比較不同平台的讀者使用習慣,及看這些新平台帶來了什麼影響。
我和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同事,在過去10多年追蹤香港市民的閱報習慣,發現有明顯變化。在2010年,收費報紙、免費報紙和網上平台可說是「三分天下」,它們各自有「龍頭」機構,收費報紙以《東方日報》和《蘋果日報》最多人看,免費報紙則以《頭條日報》領先,網上平台由《蘋果日報》和Yahoo!帶動。當時收費報紙的閱讀率最高和時間最長;很多人看3份中文免費報紙;而看網上新聞的平台分佈頗廣。市民每天看收費報紙的時間,平均約為50至59分鐘;而看免費報紙及網上平台的則為30至39分鐘。
到了2013年,我們的調查增加了移動平台的題目,發現其中以《蘋果日報》一枝獨秀。移動平台和網上平台的性質相近,效果是令網上媒體所佔的份額增加。在2016年,社交媒體大行其道,facebook成為主要傳播載體,使用的比例及頻率均高。
清晰趨勢:印刷版持續下降 移動版上升
從表1可見不同報紙平台在近年的情况。收費報紙的閱讀比例在近數年下降了一成,每周看的頻率也下降了;但它的網上讀者有明顯增長,看的份數也多了。不同的收費報紙均有跌幅,銷量高的報紙下跌得更明顯。免費報紙的情况相對穩定,而看免費報紙的份數增加了,看的天數也有上升。《頭條日報》的讀者比例先升後跌,《am730》和《晴報》則有上升,《都市日報》就下降。
網上報紙在近數年的波動頗大,走勢先跌後升,可能是受到移動平台出現所影響。《蘋果日報》的網上讀者上升,但Yahoo!、《明報》和《星島日報》的讀者就下降。移動平台迅速增長,無論是在閱讀比例、天數和份數都是如此,當中以《蘋果日報》、《東方日報》、Yahoo!和《明報》的移動平台有驕人升幅。
社交媒體的出現,對其他報紙平台有明顯負面影響,首當其衝是印刷收費報,其次是印刷免費報。相反網上新聞和移動新聞均有增長,看的人多了。
我們可從表2看到不同報紙平台近年的走勢。收費報紙的印刷版下降了,網上版也有下跌,但其移動版則上升,整體來說打成和局。免費報紙的印刷版略有下跌,移動版的出現補回網上版的損失,所以整體免費報紙的讀者尚算平穩。免費網站及純網媒的網上版有些波動,先跌後升,而其移動版近年有明顯升幅,所以整體仍有增長。印刷版持續下降而移動版上升,這個趨勢在近年非常清晰,看來這個走向仍會繼續。
總括而言,新增的網上平台、移動平台和社交媒體目前佔了優勢,收費報紙的印刷版雖在下降,但仍佔整個市場第二大的份額。免費報紙情况平穩,網上報紙則有波動,但結合移動版仍有升勢。以移動媒體作為主力的平台,其上升幅度很快。
報業需重新認識讀者
以前人們說新世代的媒體是以「內容為王」,後來有人認為應是「讀者為王」。現時平台的角色愈加重要,可能變成「平台為王」。平台之中以移動媒體帶來的衝擊最大,那麼是否會是「移動為王」?科技發展令讀者的習慣改變,新聞業正面對挑戰和需要變革,報業範式轉移早已開始。
《東TOUCH》於2016年底結束印刷版,其前總編輯慨嘆:「以前別人付錢買資訊,現在似是求人看我們的資訊」,「表演者愈多,觀眾好似愈少。」現時報業需要重新認識讀者、連繫讀者並尊重他們的經驗,及要多注意網上閱讀、網上連繫和讀者發展,否則報業的寒冬只會更長。
報業的整體讀者人數上升,市場似乎變得更大,但同時有更多新聞機構和平台在競爭讀者的時間和注意力。個別機構如何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還要看它能否同時有創新的想法和獨特的做法。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蘇鑰機]
近年新的新聞平台不斷湧現,這些平台很多在網上流通,它們和傳統的新聞平台不同,互相連結影響。本文旨在比較不同平台的讀者使用習慣,及看這些新平台帶來了什麼影響。
我和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同事,在過去10多年追蹤香港市民的閱報習慣,發現有明顯變化。在2010年,收費報紙、免費報紙和網上平台可說是「三分天下」,它們各自有「龍頭」機構,收費報紙以《東方日報》和《蘋果日報》最多人看,免費報紙則以《頭條日報》領先,網上平台由《蘋果日報》和Yahoo!帶動。當時收費報紙的閱讀率最高和時間最長;很多人看3份中文免費報紙;而看網上新聞的平台分佈頗廣。市民每天看收費報紙的時間,平均約為50至59分鐘;而看免費報紙及網上平台的則為30至39分鐘。
到了2013年,我們的調查增加了移動平台的題目,發現其中以《蘋果日報》一枝獨秀。移動平台和網上平台的性質相近,效果是令網上媒體所佔的份額增加。在2016年,社交媒體大行其道,facebook成為主要傳播載體,使用的比例及頻率均高。
清晰趨勢:印刷版持續下降 移動版上升
從表1可見不同報紙平台在近年的情况。收費報紙的閱讀比例在近數年下降了一成,每周看的頻率也下降了;但它的網上讀者有明顯增長,看的份數也多了。不同的收費報紙均有跌幅,銷量高的報紙下跌得更明顯。免費報紙的情况相對穩定,而看免費報紙的份數增加了,看的天數也有上升。《頭條日報》的讀者比例先升後跌,《am730》和《晴報》則有上升,《都市日報》就下降。
網上報紙在近數年的波動頗大,走勢先跌後升,可能是受到移動平台出現所影響。《蘋果日報》的網上讀者上升,但Yahoo!、《明報》和《星島日報》的讀者就下降。移動平台迅速增長,無論是在閱讀比例、天數和份數都是如此,當中以《蘋果日報》、《東方日報》、Yahoo!和《明報》的移動平台有驕人升幅。
社交媒體的出現,對其他報紙平台有明顯負面影響,首當其衝是印刷收費報,其次是印刷免費報。相反網上新聞和移動新聞均有增長,看的人多了。
我們可從表2看到不同報紙平台近年的走勢。收費報紙的印刷版下降了,網上版也有下跌,但其移動版則上升,整體來說打成和局。免費報紙的印刷版略有下跌,移動版的出現補回網上版的損失,所以整體免費報紙的讀者尚算平穩。免費網站及純網媒的網上版有些波動,先跌後升,而其移動版近年有明顯升幅,所以整體仍有增長。印刷版持續下降而移動版上升,這個趨勢在近年非常清晰,看來這個走向仍會繼續。
總括而言,新增的網上平台、移動平台和社交媒體目前佔了優勢,收費報紙的印刷版雖在下降,但仍佔整個市場第二大的份額。免費報紙情况平穩,網上報紙則有波動,但結合移動版仍有升勢。以移動媒體作為主力的平台,其上升幅度很快。
報業需重新認識讀者
以前人們說新世代的媒體是以「內容為王」,後來有人認為應是「讀者為王」。現時平台的角色愈加重要,可能變成「平台為王」。平台之中以移動媒體帶來的衝擊最大,那麼是否會是「移動為王」?科技發展令讀者的習慣改變,新聞業正面對挑戰和需要變革,報業範式轉移早已開始。
《東TOUCH》於2016年底結束印刷版,其前總編輯慨嘆:「以前別人付錢買資訊,現在似是求人看我們的資訊」,「表演者愈多,觀眾好似愈少。」現時報業需要重新認識讀者、連繫讀者並尊重他們的經驗,及要多注意網上閱讀、網上連繫和讀者發展,否則報業的寒冬只會更長。
報業的整體讀者人數上升,市場似乎變得更大,但同時有更多新聞機構和平台在競爭讀者的時間和注意力。個別機構如何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還要看它能否同時有創新的想法和獨特的做法。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蘇鑰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