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傳媒回應口徑的遐思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1日 06:35
2017年05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陳美齡的清純民謠歌手形象深入民心,她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的回應,就是活脫脫的清純歌手回應,絕非當官的回應口徑。傳媒引述她的每一句話,絕不會讓人懷疑她的真誠。一句「我唔可以comment」,出自任何官員口中,都會是令人反感的官僚和迴避,出自她的口,變成水墨畫中的留白,提供空間讓人作出美好想像。箇中不同之處,是在其真、在其誠。因為她是在作出真誠的回應,而政府官員則往往是引用預先草擬的「回應口徑」。回應一旦多了「口徑」這兩個字,就像手槍和子彈的口徑,變成用來對付傳媒的武器。


政府官員的「止咳口徑」

事實上政府官員在公開場合引用的回應口徑,確實是用來對付傳媒的。回應口徑的英文是「Line to Take」,簡稱LTT,亦可簡稱為Line,是官場常用字。由於LTT有時官腔連篇,故此亦被惡搞為「Lie to Tell」,變成謊言口徑。回應口徑如果以政策為根據,便是政策上的回應(Policy Line);但如果就涉及的議題政府尚未敲定應對方案,則唯有以「止咳口徑」(Holding Line)回應。常見的止咳口徑如「政府對事件非常關注,並表示會按既定程序處理」。


其實如果記者追問何謂「既定程序」,發言人未必說得準。每逢聽見「會按既定程序處理」這粒「止咳糖」,我作為市民都搞不清何謂既定程序,每一次都希望記者追問下去,讓公眾明白,但多年以來從未聽見過任何記者追問。可能新聞記者見聞廣博,對不同情况的既定處理程序都了然於胸,毋須追問;一旦追問,可能被誤會記者孤陋寡聞,有損專業形象。故此我多年觀察所得,這項止咳口徑相當管用。


對外對內回應落差太大是高危動作

官員時有被批評作「擠牙膏」式回應。這正是因為「屎片醫生」(spin doctor)有時會草擬擠牙膏式的回應口徑:首先是講述「阿媽是女人」的基本事實,然後作出堂皇的解釋。堂皇完後,回應口徑會加註「如果受壓(if pressed),則可以作進一步回應如下:……」,然後再加註「如未能脫困而迫不得已(if hard pressed),則可以更進一步解釋如下:……」政治歷練不夠的官員依足擠牙膏劇本受壓便擠一擠,往往被牙膏噴得一臉泡;政治老練的官員,則毋須受壓,就乖乖把底線所允許的資料全盤托出,以免被噴一臉。


回應口徑亦有內外之分。對外的回應口徑是Public Line,對內的是Private Line,兩者可以完全不同,因為兩者受眾不同。內部回應口徑是為了服務內部公關的需要。員工按既定程序執行職務時一旦出了狀况,同事都會期望公司撐有關的員工。上月美國聯合航空公司按既定程序把一名乘客處理得血流披面妥妥貼貼,輿論嘩然,事後航空公司總裁在新聞稿中向乘客致歉,這是對外口徑;但在內部的電郵上,則指稱該乘客製造混亂及挑釁好鬥,並表示絕對支持涉事的員工,這相信是人事部建議的對內口徑,只供內銷。但內部口徑卻出了街,總裁和公司的虛偽令輿論再次嘩然,最終航空公司與該乘客達成和解,相信涉及賠償金額不少,公司的聲譽損失巨大。對外回應口徑和內部回應口徑落差太大是高危動作。


消息擁有人是公布者 不是證實者

回應口徑用詞中時有「證實」兩字,看得令人眼痛。例如「證實」某人接受調查、「證實」某某經已辭去公職等等。好像傳媒是消息發布者、政府只是被動的消息證實者,頗為可笑。「證實」兩字,在回應口徑中應該不佔位置。消息擁有人,永遠是公布者。是公布,不是證實。


陳美齡一介布衣,沒有新聞秘書或政治公關為她草擬回應口徑。當天她首次接受專訪時被問及是否其中一個林鄭月娥有邀請並向北京推薦出任教育局長的人選,她的回應是「對此我唔可以comment」。問她可會考慮出任教育局長時,她說:「如果全部人都希望,大家都希望,我係任何崗位都願意。」加上她史丹福大學教育博士學位、加上她讓人讀來感覺一新的教育暢銷書、加上她在浸會大學出任客席教授備受學生愛戴、再加上她專訪時的一句「希望帶新風入香港教育」,這樣坦率可愛的回應,自然引起無限「候任教育局長」的遐想。


看「候任局長」報道 林鄭也「嚇一跳」

「候任教育局長」報道出街後,「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在面書網站發帖引述陳美齡對候任局長傳聞「嚇了一跳」。她只是不置可否地回應記者問題,馬上就成了候任局長,「沒想到香港新聞可以這樣做」。文灼非表示,陳美齡曾表示林鄭當時沒有「具體」邀請她出任教育局長。文灼非這篇報道,應該是為陳美齡「補鑊」之作。


為何要「補鑊」?因為當天看見有關候任局長報道而「嚇了一跳」的,除了陳美齡之外,還有林鄭月娥。如果林鄭與陳美齡見面只是純粹為了聽取意見,或者是把她列為一個可以考慮人選而作為「揀蟀」的過程,則看到「候任教育局長」的報道時,當然會嚇一跳。未曾「具體」邀請她入閣,消息已傳了出來,教育局將來將要處理的事高度敏感,何時又會發生這些未經授權的漏料?


如果林鄭真的向北京推薦陳美齡為局長,林鄭看見報道會更加嚇一跳。這樣敏感的消息,怎可這樣隨便出街?以林鄭滴水不漏的保密工夫,下屆政府的新班子,未到正式公布,任何傳聞都只是傳聞。就算有傳媒神通廣大,事先全部貼中3司13局的名單,這也只是傳聞,不是正式的。政府一旦公布,新班子的新面孔全都會成為傳媒和大眾關注對象,傳媒的注意力亦會分攤給3司13局,不像現時失驚無神讓單單一名候任局長成為傳媒焦點。


陳美齡以純真的回應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氣。教育局長是眾多個局長中最政治化的一職,政治歷練豐厚的教育家都對此職望而生畏。她已澄清不會出任教育局長,這對她實屬好事,否則她慘受政客圍攻,讓人傷感。她的50個教育法,例如第40條「讓孩子喜歡上考試和學習」、第44條「使孩子理解荷爾蒙的構造」,內裏不少真知灼見。因為沒有政治歷練,所以清新可喜。她可以在適當的專業或諮詢崗位替教育進行去政治化,讓教育回歸教育,讓學習回歸快樂。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楊志剛]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