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鍾劍華:不談政改 香港難得到善治發展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0日 06:35
2017年05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林鄭月娥已經肯定是未來5年香港的領導人,但在整個特首寶座競逐的過程中,她只是得到了「西環」及在「西環」動員下的建制派一面倒的支持,卻完全爭取不到香港社會另一個不能忽略的泛民主派陣營的接受。而且,因為這一次特首選舉是如此赤裸裸地「欽點」得令人反感,加上林鄭月娥在過去兩年多來的表現,一手把自己原有的高民望差不多都葬送掉。這樣的開局似乎已經預示了林鄭月娥口中的「管治新風格」能夠成功落實的機會並不樂觀。就算真的能引入一些較新穎的處事手法,但就足以抵消制度及結構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問題嗎?


還有兩個月便會上任,要評估林鄭月娥這一屆新政府的前途,大抵可以從3個方面來分析:第一,要看林鄭月娥能否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與支持;第二,要看她是否能夠有效落實她近期不斷反覆提及的所謂「管治新風格」,從而更有效解決多年來累積下來的各種政策問題;第三,也是要看她如何處理十分棘手的政改問題。


其實這3方面可說是互為因果。首先,林鄭月娥未能以最高民望候選人身分成為特首,除開了先例外,已經令她的新政府從開局及組班蒙上了陰影。


而林鄭月娥的低民望,其中一個原因是她曾經是領導上一輪政改的3人組之首,最終卻未能令香港的政制改革往前走。只要大家不善忘,當記得林鄭月娥曾經是現屆政府領導班子中民望最高的一員,直至政改工作開始,香港人及社會上各個派別,對她仍然期望甚殷。但在政改工作過程中、經歷了雨傘運動及最終被立法會否決,林鄭月娥的民望便開始下滑。


有不少人都批評,她負責的那一份民情報告並沒有全面及如實地反映香港人的政治訴求。人大8.31方案拋出來之後,她的姿態不但沒有如預期般以香港人的角度去爭取落實《基本法》及中央政府的承諾,反而愈來愈像是代表北京的說客,意圖說服香港人接受那一個與香港人追求的公平而普及的民主權利相去甚遠的人大8.31決定。


重建威望似乎不能不想如何面對政改

政改方案最終被立法會否決之後,習慣了考第一的她,也開始對民意及公眾的反應失去耐性。之後,從鉛水事件、全民退保諮詢、西九故宮文化博物館事件,及她自己一再失言及傲慢的態度,結果便賠上了自己的民望。可以說,她現時面對的民望困境,部分是制度使然,但部分也是她自己的性格及處事手法造成的。因此,就算在特首選舉過程中,她放下了其官威,也一再說「拋個身出來參選令自己變得謙卑」這些套話,但也挽回不了其民望。


在勝選之後,相信她自己也明白,必須想方法重建自己的威望才可以為未來5年任期及施政開創有利條件。然而,弔詭的是,她如果要重建威望,似乎又不能不想一想應該如何面對政改爭議這個問題。


她在選舉提名期、競選期間及勝選之後一再表示,如果社會氣氛沒有改善,重啟政改也只會是徒勞無功的事,倒不如集中精力處理好一些香港社會急切的問題。這種說法一方面是因為經過上一輪主理政改諮詢工作,林鄭月娥自己可能真的有切身體會,認為沒有辦法把香港人的民主訴求與北京當局保守態度之間十分大的鴻溝拉近,因而索性把問題掃入地氈底,改為把焦點重新放回教育、房屋、扶貧這些主要政策範疇,希望做出一點有實效的成績來爭取市民對新一屆政府的支持。


即是說,她是想試圖不處理上面所說的第三方面的政改問題,只集中精神搞好施政;也以為搞好施政、搞好政策,便可以重建市民對政府的支持。但她這個如意算盤能打得響嗎?


以梁振英政府為例,他5年前能夠打贏一場民意戰,扭轉了選戰前的弱勢,勝選當上特首,主要原因也是他的那份競選政綱能夠針對市民的期望。那時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都樂見他的施政能有所成。但事實證明,如果沒有一個具公信力的選舉制度,從而選出一個有政治認受性的領導人,任何人當上特首都無法擺平社會上不同界別的分歧和矛盾,也沒有足夠的威信去領導這個社會。加上立法會選舉方法及其構成,已經無以有效扮演最高民意機構的角色,只能不斷在行政立法的傾軋及派別的對立紛爭中,透過議會程序來互相糾纏,也不斷地失去其政治能量。整個社會也只能在空轉中蹉跎歲月,所有美好的、切合社會需要的、適時及必須的施政藍圖都無法得以順利落實。


不少人都擔心,如果林鄭月娥在未來5年真的完全不處理政改問題,香港社會面對的政治對立及社會撕裂便沒有可能得到解決。讓這一種不明朗的情况延續下去,也不見得可以為解決其他更迫切的政策及社會議題創造條件。


結構性限制 單憑「管治新風格」可解決嗎?

換言之,不去處理政改問題、不願意就政改重新展開社會對話,特區政府作為代表香港市民的政府不嘗試從香港社會的本位出發向北京爭取一個較合理的民主空間,有效管治的先決條件便無以確立,社會紛爭的死結便難以打開,特區政府就難以建立其威信及認受性來領導這個社會,政府也不足以擺平利益紛爭及重建社會互相,所有重要的施政可能只會繼續糾纏於各種各樣的爭議中。這一些結構性的限制,單憑林鄭月娥反覆強調的「管治新風格」就可以解決嗎?


過去幾名特首上任之初都曾出現短暫的蜜月期,但市民最終仍難以避免失望。每一名特首最終都難以避免要面對「高開低收」的民望困境,任滿之時都只是灰頭土臉。林鄭月娥與他們相比,唯一優勢是她從開始時民望已經不高,可以輸的已經不多。但這就是她「拋個身出來」競選特首期望的成績嗎?如果她希望有所突破,如果香港社會要得以善治及繼續發展,政改問題真的可以掃落地氈底算數嗎?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解構林鄭月娥治港藍圖——下屆政府施政評析系列

編者按:香港政制改革問題多年來屢次掀起社會激烈討論,在2014年9月更觸發長達79天的佔領運動。2015年6月18日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特首續由選舉委員會選出。


近期有京官及建制派人士指未來5年不適合重啟政改,但是社會上有不少人認為應重啟政改,以解決香港政治其中一個主要矛盾。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在競選政綱中表示「將會在任內盡最大努力,在『8.31』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氛圍」。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和資深傳媒人阮紀宏分別撰文,探討下屆政府應否重啟政改。


[鍾劍華]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