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在大學搵食多年,看到了學生功課之手法,出現了變化。例如現在碩士學生的功課,尚有我輩讀書年代的風格,比較四平八穩,喜歡將正反意見炒埋一碟,然後各打五十大板,也常常試探老師的正確答案,然後就迎合老師的想法交功課。
新一代大學生有點特別。雖然現在仍有學生在試探老師對問題的想法,但較多是因為想盡快知道答案去交功課,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在課堂內外,相當忙碌。不過,大部分功課都出現「吹水」的現象,而且有時相當務虛。有極端者,一個論點,例如「父親是男性」,就會重複用幾個方式來演繹,即是在立論之後,再用一百幾十字來說明父親是男性,男性是父親,父親到底都是男性。「吹水」力十足,卻是虛空無力。
為何學生總不去思考問題?
常言道,問對了問題,才會有對的答案;問錯了問題,就會有錯的答案。懂得如何問一條問題,其實已是功課(或曰人生)走對了一半。我感到困惑,為何學生們總不想,或總不去思考問題呢?
你可以說,因為在華人社會,問錯問題,或者問蠢問題,是一件好「瘀」的事。於是我又會想,為何學生們會覺得,問題會分為「聰明」或者「愚蠢」呢?為何升上大學的中學生們,會懼怕因為問了「愚蠢」的問題而不願意發問呢?是因為他們臉皮太薄?又或者根本不懂如何去思考問題?
至於課堂上勇於發問的少數同學呢?問之,有的是海外學生,或者是中學時念IB(國際文憑課程)的同學。難道他們就不怕「瘀」嗎?
我不是教育專家,也沒有像吳局長或中學校長們那麼學富五車,所以沒有科學數據指出為何我們的大學生那麼好靜。回想自己,我也是在本地中學受教育、在本地大學念本科。但有何學科對我衝擊比較大,讓我思考如何地去思考、如何發掘問題,然後有邏輯地去鋪排理據說明呢?原來就是哲學科。
因此,早前曾經與一些學者及中學老師,談及在中學推動哲學課程的可能。部分老師關注的是課程內容。有私校或國際學校的朋友則指出,其實IB課程裏,有一科叫做「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可算是高中年級的哲學科(本地家長一般沒有此學習經歷,對此科聞風喪膽)。有津校的專家則認為,其他國家的高中哲學科提到的,例如思考方法、社會價值、道德倫理及文化發展等,已散見於本地課程之不同學科;假如要像IB那樣抽出來再參考及推出,先不理會師資,可能需要動一個比較大的改革動作,現階段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家長呢?本地家長只着眼入大學,對於高中課程沒有「知識論」,是否輸蝕畀國際學校的本地生的問題上,仍未有反應。不過,有直資學校已經為此研究,在課程中加入「哲學」科,以便學生更有力地應考準備高中的國際公開試。
新政府可否做可行性研究?
新一屆政府不是說會有50億元的新教育經費嗎?可否先拿出些少錢,不多,數百萬至1000萬,至少做下可行性研究,看看哲學科,可否成為高中的選修科呢?至少讓本地家長,可以與國際學校的人士,站在同一條起跑線吧!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王慧麟]
新一代大學生有點特別。雖然現在仍有學生在試探老師對問題的想法,但較多是因為想盡快知道答案去交功課,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在課堂內外,相當忙碌。不過,大部分功課都出現「吹水」的現象,而且有時相當務虛。有極端者,一個論點,例如「父親是男性」,就會重複用幾個方式來演繹,即是在立論之後,再用一百幾十字來說明父親是男性,男性是父親,父親到底都是男性。「吹水」力十足,卻是虛空無力。
為何學生總不去思考問題?
常言道,問對了問題,才會有對的答案;問錯了問題,就會有錯的答案。懂得如何問一條問題,其實已是功課(或曰人生)走對了一半。我感到困惑,為何學生們總不想,或總不去思考問題呢?
你可以說,因為在華人社會,問錯問題,或者問蠢問題,是一件好「瘀」的事。於是我又會想,為何學生們會覺得,問題會分為「聰明」或者「愚蠢」呢?為何升上大學的中學生們,會懼怕因為問了「愚蠢」的問題而不願意發問呢?是因為他們臉皮太薄?又或者根本不懂如何去思考問題?
至於課堂上勇於發問的少數同學呢?問之,有的是海外學生,或者是中學時念IB(國際文憑課程)的同學。難道他們就不怕「瘀」嗎?
我不是教育專家,也沒有像吳局長或中學校長們那麼學富五車,所以沒有科學數據指出為何我們的大學生那麼好靜。回想自己,我也是在本地中學受教育、在本地大學念本科。但有何學科對我衝擊比較大,讓我思考如何地去思考、如何發掘問題,然後有邏輯地去鋪排理據說明呢?原來就是哲學科。
因此,早前曾經與一些學者及中學老師,談及在中學推動哲學課程的可能。部分老師關注的是課程內容。有私校或國際學校的朋友則指出,其實IB課程裏,有一科叫做「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可算是高中年級的哲學科(本地家長一般沒有此學習經歷,對此科聞風喪膽)。有津校的專家則認為,其他國家的高中哲學科提到的,例如思考方法、社會價值、道德倫理及文化發展等,已散見於本地課程之不同學科;假如要像IB那樣抽出來再參考及推出,先不理會師資,可能需要動一個比較大的改革動作,現階段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家長呢?本地家長只着眼入大學,對於高中課程沒有「知識論」,是否輸蝕畀國際學校的本地生的問題上,仍未有反應。不過,有直資學校已經為此研究,在課程中加入「哲學」科,以便學生更有力地應考準備高中的國際公開試。
新政府可否做可行性研究?
新一屆政府不是說會有50億元的新教育經費嗎?可否先拿出些少錢,不多,數百萬至1000萬,至少做下可行性研究,看看哲學科,可否成為高中的選修科呢?至少讓本地家長,可以與國際學校的人士,站在同一條起跑線吧!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王慧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