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環球股市為首的資本市場風光,卻跟環球金融機構現在的經營環節成反比。遠的不說,身處香港傳統歐美大型投資銀行,瘦身削成本,兼且應付歐洲更多繁亂的監管機構,零星裁員其實未有停過。
金融機構開支太大,要有利可圖,同時需要是有一批爽快、手鬆的客戶,只有他們的開支更大,才能夠完全抵消機構本身的成本不斷上漲。ETF的冒起,主動基金持續錄得客戶贖回,寧愛即食文化,也不願意支付高昂管理費,那管基金經理級數之高與低。有資產管理公司為留客戶,在毫不情願下轉戰ETF市場,亦有更多機構開始從逆境中習慣起來,困境中自我解脫。以安本為例,報載它們已連續16個季度錄得資本外流,最終跟標準人壽合併。對於客戶流失,安本已不再怨言,反過來說成功協助節省成本。
金融機構下一步下「逐客令」
對很多生意來說,客戶一個也不嫌多,唯獨套用於金融業,買賣有限、甚至長期處於靜止狀態,樂於做超長期投資的投資者客戶,或者是一個也嫌多。管理成本是大前提,造就了一批新晉機構的冒起,它們正正是為投資銀行及金融機構服務,為它們計算投入於每名客戶所牽涉的開支。似乎除收費進一步分層,服務分階之外,大型金融機構逐客令,可能是下一輪行業的新發展。
提起ETF,最近觀乎每周資金流向數字,出現了有趣而又明顯的變化。之前,流入的資本不斷是由ETF充斥,但近幾星期,非ETF流入的資金大幅趕上,並且大幅超前了透過ETF流入的銀碼,是否意味投資者更加進取,更重視股票為首區內投資資產的甄選準則,仍然有待觀察了。
隨時被動購入高風險中小型股
廉宜、快捷,在低低成本下追蹤大市,甚至近年跑贏專業人士打理的基金,全部都是ETF最大賣點,但未必完全可套用於新興市場。《華爾街日報》早前一篇報道就指出,以新興市場債市為例,原本打從2010年起,主動基金大部分時間都跑贏了ETF。斷估,這除了因為市場流通量相對較低,牽涉更多額外成本之外,最大原因是可能個別企業、以至主權債的信貸風險變化太大,這是掛鈎籃子產品之欠缺彈性所在。老實說,很多中資中小型股指數基金之前也受了太多教訓:漢能(0566)、豐盛(0607)及多隻細價股,因為入指數關係,由抱有懷疑變成為了被動地買入,難怪行內愈來愈多人加入痛斥被動投資的不文明一面。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金融機構開支太大,要有利可圖,同時需要是有一批爽快、手鬆的客戶,只有他們的開支更大,才能夠完全抵消機構本身的成本不斷上漲。ETF的冒起,主動基金持續錄得客戶贖回,寧愛即食文化,也不願意支付高昂管理費,那管基金經理級數之高與低。有資產管理公司為留客戶,在毫不情願下轉戰ETF市場,亦有更多機構開始從逆境中習慣起來,困境中自我解脫。以安本為例,報載它們已連續16個季度錄得資本外流,最終跟標準人壽合併。對於客戶流失,安本已不再怨言,反過來說成功協助節省成本。
金融機構下一步下「逐客令」
對很多生意來說,客戶一個也不嫌多,唯獨套用於金融業,買賣有限、甚至長期處於靜止狀態,樂於做超長期投資的投資者客戶,或者是一個也嫌多。管理成本是大前提,造就了一批新晉機構的冒起,它們正正是為投資銀行及金融機構服務,為它們計算投入於每名客戶所牽涉的開支。似乎除收費進一步分層,服務分階之外,大型金融機構逐客令,可能是下一輪行業的新發展。
提起ETF,最近觀乎每周資金流向數字,出現了有趣而又明顯的變化。之前,流入的資本不斷是由ETF充斥,但近幾星期,非ETF流入的資金大幅趕上,並且大幅超前了透過ETF流入的銀碼,是否意味投資者更加進取,更重視股票為首區內投資資產的甄選準則,仍然有待觀察了。
隨時被動購入高風險中小型股
廉宜、快捷,在低低成本下追蹤大市,甚至近年跑贏專業人士打理的基金,全部都是ETF最大賣點,但未必完全可套用於新興市場。《華爾街日報》早前一篇報道就指出,以新興市場債市為例,原本打從2010年起,主動基金大部分時間都跑贏了ETF。斷估,這除了因為市場流通量相對較低,牽涉更多額外成本之外,最大原因是可能個別企業、以至主權債的信貸風險變化太大,這是掛鈎籃子產品之欠缺彈性所在。老實說,很多中資中小型股指數基金之前也受了太多教訓:漢能(0566)、豐盛(0607)及多隻細價股,因為入指數關係,由抱有懷疑變成為了被動地買入,難怪行內愈來愈多人加入痛斥被動投資的不文明一面。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