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為協助得不到家人適當照顧的兒童,社會福利署於1982年成立中央寄養服務課,安排有需要的兒童入住寄養家庭。有寄養家長9兄弟姊妹中,4人均成為寄養家庭,另亦有子女受父母影響,長大後亦成為寄養家長,傳承對兒童的愛。
林太共有9兄弟姊妹,自幼在大家庭長大,關係融洽。受二姊影響,林太於2001年開始擔任寄養家長,其後家中排行第6的妹妹、排行第3的哥哥及她的兒子亦先後登記為寄養家庭,合共照顧8個小朋友。每逢過節,整個家族就變得更熱鬧,「最高峰時期50個人一起吃飯,寄養小朋友全部都在」。
1歲養至18歲 逛街十指緊扣
林太現時照顧的寄養兒童是一對兄妹,從哥哥「仔仔」(化名)大約1歲起開始照顧,至今他已滿18歲。相處10多載,林太和「仔仔」感情深厚,出外逛街時更會十指緊扣,形同親生母子,林太更笑說自己被當成女朋友般疼惜。林太憶起「仔仔」小時體弱多病,不時嘔吐,她亦細心照顧。到「仔仔」長大後亦受林太影響,懂得照顧其他小朋友,即使他們嘔吐甚至便溺,他也不計較,「我最佩服他是可以徒手去執拾」。剛滿18歲,「仔仔」或需要過獨立生活,但林太說兩人的關係不會間斷,「他叫我不要搬走,一定會找到我」。
難捨寄養童別離 「喊足3個月」
林太的六妹唐太2002年起任寄養家長,至今共照顧10名寄養兒童。她說當初登記為寄養家庭,是因為兩名女兒已升讀中學,她希望有小朋友陪伴,家中熱鬧一些。唐太首次照顧的是名14個月大的男嬰,曾多次出入醫院做腦部手術。唐太說男嬰每次進入手術室前都會拚命捉着她的手,讓她感受到原來不是自己需要寄養兒童的陪伴,而是這些兒童需要她的愛護。唐太一直照顧該男童,直到他4歲返回親生家庭。目送男童離開一刻,唐太按捺不住淚水,「我喊足3個月,要社工幫手先平復到」。
母身教影響女兒 同參與寄養
另一寄養家長李太則受母親21年來照顧寄養兒童影響,長大後亦登記為寄養家庭,並藉此培養11歲及8歲的兒子學習關愛及分享。她目前照顧的4歲小童「小明」(化名)有自閉傾向,「試過他不肯洗澡,我大仔便走過去拖着他,說『不如哥哥同你一起冲』」。起初有點抗拒與陌生人同住的幼子亦逐漸受哥哥影響,學懂與「小明」融洽相處,同為左撇子的他更主動教導「小明」執筆學字。李太期望兩名兒子長大後亦參與寄養服務,將愛傳承下去。
社署增名額津貼 鼓勵家庭參與
截至今年3月31日,已登記的寄養家庭有899個,接受服務的兒童為923名。為使更多兒童得到照顧,社署將於2017至18年度起,分階段增加寄養服務名額,由現時的1070個,增加至1310個,並提高寄養服務津貼,以鼓勵更多家庭參與寄養。
林太共有9兄弟姊妹,自幼在大家庭長大,關係融洽。受二姊影響,林太於2001年開始擔任寄養家長,其後家中排行第6的妹妹、排行第3的哥哥及她的兒子亦先後登記為寄養家庭,合共照顧8個小朋友。每逢過節,整個家族就變得更熱鬧,「最高峰時期50個人一起吃飯,寄養小朋友全部都在」。
1歲養至18歲 逛街十指緊扣
林太現時照顧的寄養兒童是一對兄妹,從哥哥「仔仔」(化名)大約1歲起開始照顧,至今他已滿18歲。相處10多載,林太和「仔仔」感情深厚,出外逛街時更會十指緊扣,形同親生母子,林太更笑說自己被當成女朋友般疼惜。林太憶起「仔仔」小時體弱多病,不時嘔吐,她亦細心照顧。到「仔仔」長大後亦受林太影響,懂得照顧其他小朋友,即使他們嘔吐甚至便溺,他也不計較,「我最佩服他是可以徒手去執拾」。剛滿18歲,「仔仔」或需要過獨立生活,但林太說兩人的關係不會間斷,「他叫我不要搬走,一定會找到我」。
難捨寄養童別離 「喊足3個月」
林太的六妹唐太2002年起任寄養家長,至今共照顧10名寄養兒童。她說當初登記為寄養家庭,是因為兩名女兒已升讀中學,她希望有小朋友陪伴,家中熱鬧一些。唐太首次照顧的是名14個月大的男嬰,曾多次出入醫院做腦部手術。唐太說男嬰每次進入手術室前都會拚命捉着她的手,讓她感受到原來不是自己需要寄養兒童的陪伴,而是這些兒童需要她的愛護。唐太一直照顧該男童,直到他4歲返回親生家庭。目送男童離開一刻,唐太按捺不住淚水,「我喊足3個月,要社工幫手先平復到」。
母身教影響女兒 同參與寄養
另一寄養家長李太則受母親21年來照顧寄養兒童影響,長大後亦登記為寄養家庭,並藉此培養11歲及8歲的兒子學習關愛及分享。她目前照顧的4歲小童「小明」(化名)有自閉傾向,「試過他不肯洗澡,我大仔便走過去拖着他,說『不如哥哥同你一起冲』」。起初有點抗拒與陌生人同住的幼子亦逐漸受哥哥影響,學懂與「小明」融洽相處,同為左撇子的他更主動教導「小明」執筆學字。李太期望兩名兒子長大後亦參與寄養服務,將愛傳承下去。
社署增名額津貼 鼓勵家庭參與
截至今年3月31日,已登記的寄養家庭有899個,接受服務的兒童為923名。為使更多兒童得到照顧,社署將於2017至18年度起,分階段增加寄養服務名額,由現時的1070個,增加至1310個,並提高寄養服務津貼,以鼓勵更多家庭參與寄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