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郭一鳴:修補裂痕的最佳途徑是解決問題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08日 06:35
2017年05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近日坊間熱議兩名「老鴿」羅致光和李華明可能獲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羅致,加入行政會議,並以此解讀為林鄭月娥有意與泛民實現大和解的動作。沒錯,一場轟轟烈烈的特首選舉結束之後,「和解」一詞不再是選舉語言,而是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民意訴求。香港各界飽受社會撕裂之痛久矣,人心思和。民主黨胡志偉率先拋出「特赦論」的大和解方案,初衷值得一讚,可惜這個方案只存活不足24小時便夭折。其實建制和泛民都同意應該和解、樂見大和解,但一提到如何達至和解、誰該為實現和解踏出第一步,便不歡而散。


說實話,就算民主黨同意開綠燈,以凍結黨籍代替退黨讓羅、李兩人加入林鄭的行政會議,對所謂政治和解又能起多大作用呢?梁振英班子的張炳良和陸恭蕙到議事廳推銷政策時,是否比其他局長、副局長來得順利,大家有目共睹。行政會議不是特區政府「統戰部」,不是團結不同政治立場政治光譜的黨派參政議政的政治協商會議,而是有保密制度、與特首共同作出重要決策的「軍機處」。羅致光、李華明都是在回歸前已投身政治,多年來在立法會或政黨內部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林鄭認為羅、李的經驗與智慧對決策有幫助,那就另當別論,但和解不應是委任羅致光、李華明入行會的理由和使命。


為修補而修補 往往徒勞無功

政治領袖對如何修補社會撕裂的態度和做法,是衡量其政治智慧高下的重要標準。事實證明,刻意討好政治對手、為修補而修補的做法,往往徒勞無功,甚至事與願違。馬英九在2008年以壓倒性勝利帶領在野8年的國民黨重新執政,他矢言做一個「全民總統」,委任傾向台獨的賴幸媛出任掌管兩岸事務的陸委會主委,刻意與藍營媒體保持距離。一位藍營媒體高層透露,每次採訪安排,馬英九最關心的就是不能讓綠營龍頭媒體受委屈,最在乎的是綠媒的批評。但到他8年後卸任,台灣社會撕裂不僅沒有彌合,反而更加惡化,他本人也面臨被秋後算帳,可謂始料不及。


其實,修補社會撕裂的最佳途徑,是解決問題。美國因大選導致社會撕裂,以今屆特朗普與希拉里對決為甚。特朗普上台之後,外界沒有見到他刻意討好希拉里陣營,營造所謂大和解,而是大刀闊斧推動改革,簽署多個行政命令落實「美國優先」的選舉承諾: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修建邊境圍牆、大手筆稅改等等。特朗普是要透過這些改革措施,增加就業、實現再工業化、提升美國競爭力。為了衝破阻力推行改革,特朗普甚至不避嫌疑委任自己女婿進入權力核心。有理由相信,如果特朗普這些施政決策奏效,社會撕裂將自然得到彌合,而他「讓美國再次強大」的口號有望得以實現。


新政府最需要做的是解決問題

因此,面對社會嚴重撕裂,林鄭月娥沒有必要為修補而修補,也沒有必要為提升民意而修補。新一屆特區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解決問題,解決這些年因為糾纏於政治爭拗而累積如山的各種問題,解決如何令香港再現活力、再展生機,令香港再次領先的問題。這些問題未必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民調,但卻是導致民眾不滿社會撕裂的真正原因。克林頓說:「笨蛋,問題在經濟!」這句話也適用於今日之香港。比起曾俊華文情並茂的參選宣言,林鄭的政綱務實及具操作性,但感覺視野有限,未能超出特區公務員的格局。小修小補、按部就班也許可以求穩,但恐怕社會可能已沒有多少耐心。回歸20年,新一屆特區政府是時候總結經驗,拿出大刀闊斧的魄力,制訂具前瞻性的發展藍圖,讓各界看到未來5年、10年、20年以至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餘下30年,香港出路何在、希望何在,藉此凝聚社會共識,提振公務員隊伍的士氣。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郭一鳴]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