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無定向學堂﹕糾正失眠誤解——今晚有覺好瞓 「懶瞓貓系列」二之二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07日 06:35
2017年05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現在,請你嘗試不要想到「西瓜」的樣子。


怎樣,是否叫你別去想,結果就想到西瓜了?

台灣臨牀心理學家林晏瑄撰文說,這是因為當我們想克制某念頭或感覺出現時,大腦須先偵測相關信號或刺激,才有辦法克制,這反而會提升大腦對這念頭的覺察能力。


你是否也曾試過,不知道有多少個晚上,感到睡意,但躺在牀上就是睡不着,時間一分一秒地過,不斷告訴自己,我要睡着、一定要睡着……這時候,大腦反而更努力替人搜尋還沒睡着的證據,讓你察覺到睡不着的狀態而更難入睡。


入睡困難、過早醒來、睡醒後仍覺疲倦,也是失眠的症狀,儘管如何努力告訴自己要睡着也無補於事,港大心理學系李馨博士認為,失眠與生活及睡眠習慣有關。


想一夜好眠,不如聽聽心理學家的建議。


助眠產品有用?

能好好睡一覺,有誰不想,但現代人總是處於緊張狀態,或因不良的生活及睡眠習慣導致失眠。失眠人士眾多,市場龐大,外國研發許多助眠產品,例如監測卧室空氣質量的裝置、聲稱有助重置生理時鐘的眼鏡、保持頭部涼爽的枕頭、促進褪黑激素分泌的LED燈泡等,這些產品全部都是希望幫助人入睡,或提高睡眠質素,滿足睡眠這一種基本的生理需求。


認知行為治療 有效對付失眠

不過,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臨牀副教授鍾家輝醫生認為,一些改善或調整卧室環境或褪黑激素的產品,是噱頭居多。現時有效治療失眠的方法包括服用安眠藥及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可是安眠藥可能會有副作用及依賴性。認知行為治療由心理學家或醫護人員,針對患者的睡眠習慣及錯誤的睡眠觀念而設計,是公認為有效治療失眠的方法之一。


市面上一些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書籍,由心理學家撰寫,提供一套循序漸進、有系統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案,幫助你解決失眠問題。睡不好,會損害免疫系統、影響學習和記憶,使人心情煩躁、憂鬱,也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失眠人士應培養良好睡眠習慣,如失眠情况未能改善,應尋求專家協助,進行診斷及評估,找出合適的治療方法。


深度休息課堂

《紐約時報》記者曾試用以上提到的多種助眠產品,然而,他認為這幾周讓他睡得最好的是參加了一個深度休息課堂。敞在舒適的軟墊上,蓋着柔軟的羊毛氈,聽着澳洲女士以悅耳聲音的錄音指導,迷迷糊糊睡了一兩次,那天晚上,一覺睡到天亮。


想睡得好,看似是複雜的問題,但解決方法可能很簡單。


睡得好貼士

「一些睡得好的人,躺在牀上很快便入睡。但失眠的人,可能用盡不同方法也難以入睡,這與睡眠及生活習慣有關。」曾進行不同睡眠研究的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馨博士說。如果真的想擺脫失眠一族,一些心態和行為必須改變。


睡前少看電話、電腦,或是聽柔和音樂、泡熱水澡等,這些大眾所知的方法不詳細說了,倘若試了也沒幫助,不妨參考左版的建議。


睡牀... 留給睡覺和親密時光

許多人習慣在牀上看書、看電視、講電話、回覆電郵等等,原來從心理學角度,也會影響睡眠。李馨說,「我們常跟失眠人士說,想改善失眠,把睡牀和睡眠聯繫是每晚甜睡的關鍵。睡意濃時才躺上牀就寢,這樣大腦會將睡牀和睡覺作連結,提示你要入睡,提升睡意。」這與心理學中的「制約連結」有關,意思是若兩個事件常常產生連結或一起發生,久而久之身體會自然習慣這樣的連結。


註:(心理學有一經典實驗,心理學家Ivan Petrovich Pavlov利用狗與鈴聲和食物的實驗提出制約行為理論。狗看到食物後自然反應會流口水,每次送食物給狗前都搖鈴,重複多次發出鈴聲時餵食物給狗,此後,即使搖鈴後沒有馬上餵食物,狗聽到鈴聲也會流口水(制約反應),換言之,對狗狗來說,搖鈴這動作意味食物即將到來,被搖鈴制約了。)


15分鐘規則

若躺在牀上15分鐘仍未能入睡,輾轉反側,應起牀離開睡房,做一些紓緩身心的活動,直到感到睡意才回到睡房睡覺。若堅持躺在牀上等待睡意,會不斷注意自己是否睡着,造成焦慮不安和無助感,這些負面情緒更可能會與睡牀連繫上,讓人難以入睡。


訂立憂慮時間表

你是否也是這樣?躺在牀後腦袋轉個不停,這一秒擔憂工作,下一刻煩惱生活中的瑣碎事,大腦持續運作,身體感到這種壓力情景而崩緊,無法放鬆入睡。李馨教路,「那麼不如設一個worry time(憂慮時間表),例如黃昏後,把擔憂或需要整理的思絮寫下,若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記錄下來,假如暫時沒有滿意對策,打算日後再算,亦記下這些想法。躺在牀上後,如果煩惱思緒再現,便告訴自己已把事情或想法記下,留待腦袋在較佳狀態時才去處理,現時不要再想,只需要好好睡覺。」


幻想自己是羽毛

數綿羊未必能有助入睡,鍾家輝醫生在早前的睡眠報道中提到,失眠時,可嘗試幻想自己是羽毛,在天上很輕鬆的飄,由頭、頸開始,使全身肌肉放鬆。


晚間調暗光線

目的不止要營造準備睡覺的氣氛,身體也會作出適當反應,讓人產生睡意。「荷爾蒙褪黑激素幫助我們調節生理時鐘,分泌增加時會提升睡意,而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黃昏後,燈光調暗,睡覺時,環境愈黑愈好,增加褪黑激素分泌,而且讓身體知道是睡眠的時候了。」李馨認為早上起來就應盡量拉開窗簾,讓陽光進入房子,能幫助你抖擻精神,開始新一天。如陰天沒陽光,也可開啟燈光。


放假避免「瞓番夠本」

有些人抱着難得放假就要「瞓番夠」心態,在周末及假日遲起牀,但補眠並不一定是好事,李馨表示,「這樣會擾亂生理時鐘。周末過分補眠,周日難以入睡,周一早上更加難起牀,或導致精神不足。訂立規律的睡眠時間很重要,即使放假,睡眠與起牀時間應與平日相近。」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提供的睡眠貼士指出,若為自己設定一個規律的起牀時間,在未來七天嘗試在預定時間起牀,開初或會感到困難,但長此下去,會更易入睡。想在預設時間起牀的話,可以計劃一些令人振奮的活動,例如:聽一首生動的音樂,吃一個豐富的早餐,或是一個醒晨的淋浴。


睡前勿看刺激電影

睡前要培養睡眠氣氛,避免做一些令自己精神的事情,例如看刺激電影,瀏覽臉書等。李馨解釋,「人的腦袋不像電腦,電腦關機後可完全停止運作,人入睡需要一點時間,若睡前做一些令自己精神的事情,便更難入睡。」


睡前做放鬆練習

若受失眠困擾,李馨推介可跟着以下短片的指引,睡前做簡單的放鬆練習,讓身心放鬆以助入睡。


肌肉放鬆練習:goo.gl/eddO4E

三分鐘呼吸練習:goo.gl/d61wMa

六分鐘腹腔式呼吸練習:goo.gl/GNkqwd

短片來源:Smile N Joy

文﹕李佩雯

圖﹕網上圖片、資料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