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候任行政長官人選塵埃落定後,公眾的注意力轉向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領導班子人選。近來傳媒「政情」消息亦不斷猜度不同人士「入局」的機會,就連正在日本舉行巡迴演唱會的香港歌星陳美齡也榜上有名。
特首有多大自由決定共事人選?
香港主要官員「埋班」,候任特首的「心水」固然重要。誰人是林鄭月娥的理想人選、誰人願意「捱義氣」走入「熱廚房」、誰人辭官歸故里、誰人很想「趕科場」,頓成現在政治新聞的熱話。相信在未來兩個月,不同的名字將陸續「浮面」。這回要看林鄭月娥能否做到「滴水不漏」了。
不過,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疑問是,香港特首到底有多大自由去決定共事的主要官員團隊人選?《基本法》列明一系列的主要司局級及紀律部隊首長,均是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按一眾「大陸護法」及京官的詮釋,中央任命乃是「實質任命權」。按此推斷,香港特首於主要官員的任免上只有「提名權」。
當然,香港特首於「組班」上肯定會「有say」,問題是個「say」有多大。具體來說,在北京而言,香港政府有哪些官職會涉及國家安全,因而必定要由極忠心之人出任?國家安全,是北京對港政策的頭等大事。以北京眼中的國家安全顧慮,推演其對新一屆特區政府人事任命的考量,也許未必全中,但相信不遠矣。
我不是中南海中人,也不知「朝廷」的風向。不過,最近翻閱友人王慧麟兄的舊作《閱讀殖民地》(2005年6月版),讀到一個有趣的章節,談及1970年代港英輔政司(相當於今天的政務司長)羅弼時(D. T. E. Roberts)呈送給英國外交部的機密文件。此密件為港英當局建議哪些港英政府職位只可由英國人出任,哪些則應該由英人供職,詳列如下:
.只由英人出任:港督(現今特首)、輔政司(現今政務司長)、保安司(現今保安局長)、警務處長、政治部主管(表面上為警務處管轄,實則由英國軍情五處指揮,於1995年解散)、政府保安主任(應該是當年保安科內負責港英政府保安的主管);
.應由英人出任(第一部分):財政司(現今財政司長)、副警務處長、副保安司(行動);
.應由英人出任(第二部分):律政司、律政專員、銓敘司(現今公務員事務局)。
羅弼時當年向英國外交部陳述指,第一項的職位,於任何情况下都要由英人出任;第二項的職位,由於可能會署任第一項的職位,所以亦應由英人掌握;而第三項的職位,羅弼時則表示華人官員可能會受制於各種壓力及干擾而不適宜出任。但他補充指,當有大量英人官員休假時,華人官員或會署任第二及第三項的職位。這安排可以接受,但在華人官員署任期間,港英當局必要時會避免讓他們碰到機密文件。羅弼時當時正為港英官員團隊「本地化」做好準備,以維護英國的國家安全。其後正如大家所知,除了港督外,本地華人高官最終也爬到上述的敏感職位。
當然,我們難以按英國和港英於1970年代對國家安全的考量,來推論如今的北京在想什麼。然而,港英殖民管治的檔案,為我們提供有趣的線索,估量當年英國人建立香港政府時,有哪些官位是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位置」。這些官位可能便是香港特首如今未必完全「有say」的地方。
北京會否調整對「敏感位置」的理解?
當然,北京會否因應香港主權移交後的情况而調整對「敏感位置」的理解?例如在國民教育風波及校園港獨爭議後,我猜教育局長大約也會成為北京頗為看重的職位。另外,掌握大量地區資源的民政事務局長,相信於重視組織工作的中共領導眼中, 亦非同小可。這些「敏感位置」最終花落誰家,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陳智傑]
特首有多大自由決定共事人選?
香港主要官員「埋班」,候任特首的「心水」固然重要。誰人是林鄭月娥的理想人選、誰人願意「捱義氣」走入「熱廚房」、誰人辭官歸故里、誰人很想「趕科場」,頓成現在政治新聞的熱話。相信在未來兩個月,不同的名字將陸續「浮面」。這回要看林鄭月娥能否做到「滴水不漏」了。
不過,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疑問是,香港特首到底有多大自由去決定共事的主要官員團隊人選?《基本法》列明一系列的主要司局級及紀律部隊首長,均是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按一眾「大陸護法」及京官的詮釋,中央任命乃是「實質任命權」。按此推斷,香港特首於主要官員的任免上只有「提名權」。
當然,香港特首於「組班」上肯定會「有say」,問題是個「say」有多大。具體來說,在北京而言,香港政府有哪些官職會涉及國家安全,因而必定要由極忠心之人出任?國家安全,是北京對港政策的頭等大事。以北京眼中的國家安全顧慮,推演其對新一屆特區政府人事任命的考量,也許未必全中,但相信不遠矣。
我不是中南海中人,也不知「朝廷」的風向。不過,最近翻閱友人王慧麟兄的舊作《閱讀殖民地》(2005年6月版),讀到一個有趣的章節,談及1970年代港英輔政司(相當於今天的政務司長)羅弼時(D. T. E. Roberts)呈送給英國外交部的機密文件。此密件為港英當局建議哪些港英政府職位只可由英國人出任,哪些則應該由英人供職,詳列如下:
.只由英人出任:港督(現今特首)、輔政司(現今政務司長)、保安司(現今保安局長)、警務處長、政治部主管(表面上為警務處管轄,實則由英國軍情五處指揮,於1995年解散)、政府保安主任(應該是當年保安科內負責港英政府保安的主管);
.應由英人出任(第一部分):財政司(現今財政司長)、副警務處長、副保安司(行動);
.應由英人出任(第二部分):律政司、律政專員、銓敘司(現今公務員事務局)。
羅弼時當年向英國外交部陳述指,第一項的職位,於任何情况下都要由英人出任;第二項的職位,由於可能會署任第一項的職位,所以亦應由英人掌握;而第三項的職位,羅弼時則表示華人官員可能會受制於各種壓力及干擾而不適宜出任。但他補充指,當有大量英人官員休假時,華人官員或會署任第二及第三項的職位。這安排可以接受,但在華人官員署任期間,港英當局必要時會避免讓他們碰到機密文件。羅弼時當時正為港英官員團隊「本地化」做好準備,以維護英國的國家安全。其後正如大家所知,除了港督外,本地華人高官最終也爬到上述的敏感職位。
當然,我們難以按英國和港英於1970年代對國家安全的考量,來推論如今的北京在想什麼。然而,港英殖民管治的檔案,為我們提供有趣的線索,估量當年英國人建立香港政府時,有哪些官位是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位置」。這些官位可能便是香港特首如今未必完全「有say」的地方。
北京會否調整對「敏感位置」的理解?
當然,北京會否因應香港主權移交後的情况而調整對「敏感位置」的理解?例如在國民教育風波及校園港獨爭議後,我猜教育局長大約也會成為北京頗為看重的職位。另外,掌握大量地區資源的民政事務局長,相信於重視組織工作的中共領導眼中, 亦非同小可。這些「敏感位置」最終花落誰家,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陳智傑]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