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梁振英政府卸任前仍然相當「有為」,因應李克強總理早前提出的大灣區發展計劃,早前就率團到大灣區多個城市考察。香港早已是國際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可惜,面對鄰近地區的激烈競爭,香港仍在「食老本」。相反,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如深圳、廣州等,早已崛起,並於科研等新興產業大有發展。香港應及早作好準備,積極與這些城市協調互補。
早於2008年,《時代》雜誌提出「紐倫港」概念,認為中國崛起後,香港將成為與紐約和倫敦鼎足而立的金融中心,掌握着世界的金融命脈。紐約及倫敦亦已發展出作為龍頭的大都會區,其發展模式便相當值得香港借鏡。
以紐約市為中心的紐約都會區,位於美國東北部,都會區由包括紐約州、長島、新澤西州、康乃狄克州及賓夕法尼亞州等地的部分地區組成,為全美國最大的都會區。都會區各地區各自發展其製造、生產及科研等,而紐約則透過其國際金融地位作為都會區的腹地,以紐約的金融業服務配合其他城市的實體經濟發展,獲得巨大發展機遇。
大倫敦都會區是歐盟的第二大都會區,包含英格蘭東南地區環繞倫敦的地區,以倫敦為龍頭,同樣透過金融業發展帶動區內經濟。都會區內置業、就業、教育、醫療、通訊、交通等往來和資源共享相當緊密。
制度不協調 難充分利用經濟互補
都會區達至成效的前提是實現生產和生活要素的相對自由流動,才能使各地資金、人員、貨物、信息流動等方面進一步融合。然而,粵港澳大灣區在城市規劃、基建等多個方面存在制度和政策上不協調,經濟互補性將難以充分利用,更遑論生產和生活要素的流動。
自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出台以來,坊間已出現不少憂慮及批評。單是內地各城市與港澳兩地就有3套不同制度。交通發展的未到位及生態保育問題尚有外國的經驗可供參考,然而關稅及法律方面的協調則是粵港澳大灣區獨有的問題。
此外,區內融合過程會產生不少矛盾。有論者擔心僱主為求配合大灣區發展及與內地作貿易,亦會傾向聘請內地人。這些都需要特區政府評估形勢,審視制訂保障本地人或鼓勵僱主聘請本地人等就業政策的可能。特區政府更要與內地多加溝通,依靠中央的統籌部門作協調。
總括而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對香港以至各大灣區城市而言均是良好機遇。紐約及倫敦都會區都是一國一制,城市的融合及協調相對容易。而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下的融合過程或具有一定挑戰,但正正因為一國兩制,使互補性更強,而且更能發揮香港在區內不可替代的龍頭作用。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朱浩霆]
早於2008年,《時代》雜誌提出「紐倫港」概念,認為中國崛起後,香港將成為與紐約和倫敦鼎足而立的金融中心,掌握着世界的金融命脈。紐約及倫敦亦已發展出作為龍頭的大都會區,其發展模式便相當值得香港借鏡。
以紐約市為中心的紐約都會區,位於美國東北部,都會區由包括紐約州、長島、新澤西州、康乃狄克州及賓夕法尼亞州等地的部分地區組成,為全美國最大的都會區。都會區各地區各自發展其製造、生產及科研等,而紐約則透過其國際金融地位作為都會區的腹地,以紐約的金融業服務配合其他城市的實體經濟發展,獲得巨大發展機遇。
大倫敦都會區是歐盟的第二大都會區,包含英格蘭東南地區環繞倫敦的地區,以倫敦為龍頭,同樣透過金融業發展帶動區內經濟。都會區內置業、就業、教育、醫療、通訊、交通等往來和資源共享相當緊密。
制度不協調 難充分利用經濟互補
都會區達至成效的前提是實現生產和生活要素的相對自由流動,才能使各地資金、人員、貨物、信息流動等方面進一步融合。然而,粵港澳大灣區在城市規劃、基建等多個方面存在制度和政策上不協調,經濟互補性將難以充分利用,更遑論生產和生活要素的流動。
自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出台以來,坊間已出現不少憂慮及批評。單是內地各城市與港澳兩地就有3套不同制度。交通發展的未到位及生態保育問題尚有外國的經驗可供參考,然而關稅及法律方面的協調則是粵港澳大灣區獨有的問題。
此外,區內融合過程會產生不少矛盾。有論者擔心僱主為求配合大灣區發展及與內地作貿易,亦會傾向聘請內地人。這些都需要特區政府評估形勢,審視制訂保障本地人或鼓勵僱主聘請本地人等就業政策的可能。特區政府更要與內地多加溝通,依靠中央的統籌部門作協調。
總括而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對香港以至各大灣區城市而言均是良好機遇。紐約及倫敦都會區都是一國一制,城市的融合及協調相對容易。而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下的融合過程或具有一定挑戰,但正正因為一國兩制,使互補性更強,而且更能發揮香港在區內不可替代的龍頭作用。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朱浩霆]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