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這有賴林鄭月娥的大局視野,為香港高等教育開拓全新景象,讓香港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地圖上的一顆明珠。此事倡議了10多年,相關政策於2007年實施至今已達10年。回歸20年的今天,憑着「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和過去10年的教育政策配合,建設香港成為教育樞紐的鴻圖大計終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早於2004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已在其施政報告宣布發展教育產業。曾蔭權亦於其施政報告表明要提高香港作為教育樞紐的地位。其後政府於2007年10月提交立法會的匯報,列出一系列措施發展香港成為教育樞紐。經過10年努力經營,這些措施已為香港作為教育樞紐奠定了基礎。
香港高等教育面臨產能過剩
成為樞紐的首要條件,是產能充沛。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軌迹,由殖民地時期的精英化,到回歸後的大眾化,和現在步入普及化,讓高等教育參與率不斷提升。過去歷屆政府在教育樞紐方面的努力成效不彰,一個重要原因是產能不足,高教學位數目連本地學生都不夠分配,空談教育樞紐和產業化,只會惹人 反感。本土自給都不足,樞什麼紐?批評之餘還攀上道德高地加上一句:教育是啟發文明,不是產業。
但不是產業也會面臨產能過剩。隨着各類大學和專上學位的增加以及適齡入讀的學生人數持續減少,本港已開始進入高等教育產能過剩期。高教精英化時期只有幾個百分比的適齡青年有機會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特權。高教大眾化時期有15%至50%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高教是他們合理的預期。到了普及化時期,接受高等教育是所有公民的權利,是教育民主化和公平化的果實。隨着就學人數持續下降,本港將歷史性出現高教學位數目供過於求。現時營運欠佳的自資院校已面臨嚴重收生不足的困境。
應對產能過剩有兩個政策回應,一是減產,二是加大投資以提升產品素質,推動產品外銷,讓教育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支柱。教育的獨特產品是人才和知識,兩者都是創富的動力。減產只會導致教育的質量俱跌,自毁前路。提升產能和產品素質,則可以帶動知識型經濟的不斷發展,惠及全民。
大學由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必然結果是高教多元化,以配合入讀學生才能多樣化。精英時期只有港大和中大,基本上是兩所同質的大學。今天八大院校各有不同角色定位:港大和中大是綜合型大學,科大是研究型大學,浸大是研究主導的博雅大學,理大和城大是理工專業大學,教育大學主要培養教師,嶺南大學亦有其清晰的社區博雅大學定位。
八大院校之外,還有它們各自發展的自資學院,亦有11所各有獨特品位的本地課程自資院校,包括對有教無類矢志不渝而對學生堅守寬進嚴出原則的香港公開大學、辦學理念高貴而校風勤樸的樹仁大學,有私立院校中歷史最悠久的珠海學院,亦有壯志勃勃的恆生管理學院、明愛專上學院等。它們的課程豐富而充滿彈性,是香港教育樞紐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政府對高等院校的兩極化資助,即八大院校學生獲四分之三的學費資助,自資院校學生除了個別特選課程之外,基本上是零資助。這樣一刀切的資助模式令自資院校經營困難。參考台灣、韓國和日本等亞洲高教普及化地區,私立大學的學生在高等教育中所佔的比例全部逾70%。美國的名牌大學大部分亦是私立大學。香港在發展教育樞紐的過程中,只要政府能作出清楚的政策扶持,本港自資院校作為教育產業的重要資源定必能進一步強化,讓多方獲利。
要成為教育樞紐,亦須科研實力配合。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香港創新科技和技術轉移,加上科學園和創科局的配合,在海外推廣工作上與大學成為自然的共同體。
目前世界的教育中心如美國和英國,雖然其樞紐地位已相當穩固,各地學生趨之若鶩,但它們依然不停在世界各地舉辦教育展覽,參與各類市場推廣,吸引海外學生,締造品牌效應。香港開宗明義要發展教育樞紐,但在推廣工作上卻完全沒有配合。
50億元的政策信號
香港雖然具備教育樞紐的主要條件,但並不等同這些條件會自動配合和運作,進而引導全球目光注視我們集東西方所長的高等教育機會。放眼全球,誰最懂得敲門鑽營?當然是國際貿易商人。但是機靈如商人也要依靠各政府的貿易推廣機構為他們搭橋鋪路。那麼只懂一心一意搞學問的大學,怎可能依靠自己微薄的推廣能力去促成香港教育樞紐的大業呢?貿發局在推廣本港產品和服務業方面成績亮麗,累積大量經驗和專業知識,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政府大可把推廣香港高等教育作為貿發局重點工作之一。筆者在駐澳紐工作時,目睹澳洲的國家推廣機構以強而有力的營銷策略,把內涵遠不及本港大學的澳洲三線大學推上國際舞台,開拓生源,吸引外地學生。香港在這方面有大量發展空間。
林鄭月娥為官30多年當過多個職位,唯獨沒涉及教育,但唯獨她清楚承諾增加對教育的資源投放。較50億元經費更重要的是她發出的政策信號。已發展國家中,公共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在5.5%左右。世界銀行最新數字是全球平均投放在教育的資源是國民生產總值約4%,東南亞國家平均也達4.5%。很多政府最大的開支是防衛。香港毋須繳納軍費,但在2011年的教育經費是3.5%,到2016年還跌至3.3%。林鄭的50億元信號是:教育投資相對比率的減少,到此為止,今後會增撥資源。
增撥資源不是消耗,是投資。投資在香港教育樞紐上將會回報豐厚,尚欠的東風,就是政府牽頭,以貿發局為骨幹、海外經貿處輔助,調動有關決策局和執行部門,統籌八大院校和自資院校,把香港高等教育的精彩,帶到世界、帶往「一帶一路」,亦把它們的精彩帶來香港。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解構林鄭月娥治港藍圖——下屆政府施政評析系列」下周一再續)
[楊志剛]
早於2004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已在其施政報告宣布發展教育產業。曾蔭權亦於其施政報告表明要提高香港作為教育樞紐的地位。其後政府於2007年10月提交立法會的匯報,列出一系列措施發展香港成為教育樞紐。經過10年努力經營,這些措施已為香港作為教育樞紐奠定了基礎。
香港高等教育面臨產能過剩
成為樞紐的首要條件,是產能充沛。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軌迹,由殖民地時期的精英化,到回歸後的大眾化,和現在步入普及化,讓高等教育參與率不斷提升。過去歷屆政府在教育樞紐方面的努力成效不彰,一個重要原因是產能不足,高教學位數目連本地學生都不夠分配,空談教育樞紐和產業化,只會惹人 反感。本土自給都不足,樞什麼紐?批評之餘還攀上道德高地加上一句:教育是啟發文明,不是產業。
但不是產業也會面臨產能過剩。隨着各類大學和專上學位的增加以及適齡入讀的學生人數持續減少,本港已開始進入高等教育產能過剩期。高教精英化時期只有幾個百分比的適齡青年有機會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特權。高教大眾化時期有15%至50%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高教是他們合理的預期。到了普及化時期,接受高等教育是所有公民的權利,是教育民主化和公平化的果實。隨着就學人數持續下降,本港將歷史性出現高教學位數目供過於求。現時營運欠佳的自資院校已面臨嚴重收生不足的困境。
應對產能過剩有兩個政策回應,一是減產,二是加大投資以提升產品素質,推動產品外銷,讓教育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支柱。教育的獨特產品是人才和知識,兩者都是創富的動力。減產只會導致教育的質量俱跌,自毁前路。提升產能和產品素質,則可以帶動知識型經濟的不斷發展,惠及全民。
大學由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必然結果是高教多元化,以配合入讀學生才能多樣化。精英時期只有港大和中大,基本上是兩所同質的大學。今天八大院校各有不同角色定位:港大和中大是綜合型大學,科大是研究型大學,浸大是研究主導的博雅大學,理大和城大是理工專業大學,教育大學主要培養教師,嶺南大學亦有其清晰的社區博雅大學定位。
八大院校之外,還有它們各自發展的自資學院,亦有11所各有獨特品位的本地課程自資院校,包括對有教無類矢志不渝而對學生堅守寬進嚴出原則的香港公開大學、辦學理念高貴而校風勤樸的樹仁大學,有私立院校中歷史最悠久的珠海學院,亦有壯志勃勃的恆生管理學院、明愛專上學院等。它們的課程豐富而充滿彈性,是香港教育樞紐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政府對高等院校的兩極化資助,即八大院校學生獲四分之三的學費資助,自資院校學生除了個別特選課程之外,基本上是零資助。這樣一刀切的資助模式令自資院校經營困難。參考台灣、韓國和日本等亞洲高教普及化地區,私立大學的學生在高等教育中所佔的比例全部逾70%。美國的名牌大學大部分亦是私立大學。香港在發展教育樞紐的過程中,只要政府能作出清楚的政策扶持,本港自資院校作為教育產業的重要資源定必能進一步強化,讓多方獲利。
要成為教育樞紐,亦須科研實力配合。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香港創新科技和技術轉移,加上科學園和創科局的配合,在海外推廣工作上與大學成為自然的共同體。
目前世界的教育中心如美國和英國,雖然其樞紐地位已相當穩固,各地學生趨之若鶩,但它們依然不停在世界各地舉辦教育展覽,參與各類市場推廣,吸引海外學生,締造品牌效應。香港開宗明義要發展教育樞紐,但在推廣工作上卻完全沒有配合。
50億元的政策信號
香港雖然具備教育樞紐的主要條件,但並不等同這些條件會自動配合和運作,進而引導全球目光注視我們集東西方所長的高等教育機會。放眼全球,誰最懂得敲門鑽營?當然是國際貿易商人。但是機靈如商人也要依靠各政府的貿易推廣機構為他們搭橋鋪路。那麼只懂一心一意搞學問的大學,怎可能依靠自己微薄的推廣能力去促成香港教育樞紐的大業呢?貿發局在推廣本港產品和服務業方面成績亮麗,累積大量經驗和專業知識,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政府大可把推廣香港高等教育作為貿發局重點工作之一。筆者在駐澳紐工作時,目睹澳洲的國家推廣機構以強而有力的營銷策略,把內涵遠不及本港大學的澳洲三線大學推上國際舞台,開拓生源,吸引外地學生。香港在這方面有大量發展空間。
林鄭月娥為官30多年當過多個職位,唯獨沒涉及教育,但唯獨她清楚承諾增加對教育的資源投放。較50億元經費更重要的是她發出的政策信號。已發展國家中,公共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在5.5%左右。世界銀行最新數字是全球平均投放在教育的資源是國民生產總值約4%,東南亞國家平均也達4.5%。很多政府最大的開支是防衛。香港毋須繳納軍費,但在2011年的教育經費是3.5%,到2016年還跌至3.3%。林鄭的50億元信號是:教育投資相對比率的減少,到此為止,今後會增撥資源。
增撥資源不是消耗,是投資。投資在香港教育樞紐上將會回報豐厚,尚欠的東風,就是政府牽頭,以貿發局為骨幹、海外經貿處輔助,調動有關決策局和執行部門,統籌八大院校和自資院校,把香港高等教育的精彩,帶到世界、帶往「一帶一路」,亦把它們的精彩帶來香港。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解構林鄭月娥治港藍圖——下屆政府施政評析系列」下周一再續)
[楊志剛]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