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馮偉華:50億是教育急起直追的起點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05日 06:35
2017年05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特首選舉已經落幕,教協會30多名選委推動候選人接納教育界訴求的任務亦告一段落。下一階段便是討論和監察未來特首如何兌現承諾,包括50億元新增教育經常開支。教協會早前諮詢教師意見,短短10多天收到逾3000回覆,書面意見達3萬多字,充分說明教育界對這50億元「及時雨」的熱切期望,也反映我們對現屆政府教育施政的不滿。
事實上自2000年教改以來,特區政府急於求成,學制、課程和考評等都經歷巨大變化,新政策排山倒海,卻不願增加開支和人手,縮班殺校破壞正常學校生態,最終教師耗盡心力,教改成效未見,問題卻不斷湧現。至梁振英上場,委任了一個「外遊」教育局長,他們對教育無心無能、偏聽偏信,令學校這個「熱廚房」加速升溫,師生壓力同告爆煲,身心狀態都出現危機。林鄭月娥表明施政重點以教育先行,除了新增教育經常開支,亦提出專業領航,如能認真兌現,相信有望扭轉教育亂局。
林鄭月娥表示,當選後會就新增資源與教育界商議,共同制訂緩急先後。這50億元用得其所固然重要,但正如她在競選期間所言,特區政府過去不斷縮減教育佔整體經常開支比例,由回歸初期的25%降至目前的21.2%,反映教育受重視的程度持續下降。資源萎縮的惡果,是教師隊伍斷層、學生缺乏適切照顧、大學生背上一身學債……可見這50億元只可視為一個開始,但要追回昔日水平仍有一大段距離;要解決教育積壓的老問題,仍是杯水車薪。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坐擁穩健經濟基礎,我們的下一代絕對值得有更好的教育。新政府應重新訂立長遠的教育願景和目標,在資源投入方面,首要是盡快回復教育佔整體開支25%的水平,長遠由現時公共教育經費佔GDP(本地生產總值)3.3%,逐步提升至4.5%,以追近高收入經濟地區的平均水平。從新增的50億元只佔GDP 0.2%計算,政府仍有很大空間持續調升教育經費,提升本港人口質素。我們期望新特首任內第二年可再增加50億至100億元經常開支,令各項改善工作得以在未來落實完成。
四大優先範疇 六大急切項目
林鄭指出50億元額外開支主要處理的問題,例如確立幼師薪級表、改善中小學教師編制及資助學生升讀自資院校學位課程等,都有切中要害,回應教育界重點訴求。教協會綜合早前會員調查及各方意見,歸納出四大範疇需優先處理:穩定教師團隊、改善教學條件、加強學生照顧,及尊重教師資歷。在這四大範疇中有6個最急切的項目,更需候任特首未上任前便應着手部署,一待上任可即時推動。
最迫切的項目:
一、改善班師比例:這是中小學界的最大共識,特別是中學由今年9月起未來兩三年,隨着「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及「三保」(保學校、保教師、保實力)等紓緩人口下降的措施結束,將有數以千計年輕而富教學經驗的合約教師流失。而無論在中小學,大量合約教師的存在亦反映工作量遠高於現有教師編制所能負擔;合約教師轉校不斷,亦難與學生建立長期關係,削弱支援學生的能量。近年學生自殺問題嚴重,此乃問題源頭之一,只是政府推卸責任硬說與制度無關。
解決問題的最積極方法是馬上改善中小學班師比例,每班增加0.3名編制教師,預計中小學共增5800名教師。但作為應急措施,首年改善教師比例,以全數吸納現有合約教師為即時目標,確保可吸納自願減班和縮班的超額教師。以中小學非編制教師人數計算,估計首年可增加約4000名編制教師,讓中小學盡快回歸健康的傳承和教學生態。
二、制訂幼師薪級表:免費幼教推行在即,但幼師只獲中位薪酬資助,專業失去前景,以致新制未行,今年幼師流失率已創新高。要穩定幼師團隊,政府應參照公務員機制,按薪級表直接並全額資助幼師薪酬。而在此之前,需維持過渡津貼並增加金額,以保留資深教師。
三、加強輔導服務:現小學以價低者得的招標方式聘請合約輔導人員,效果並不理想。教協調查亦得出,在照顧學生方面要求為小學設立常額社工及輔導老師各一名,在各選項中平均分最高,顯示其迫切性。
四、SENCO(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常規化:現關愛基金資助的SENCO試驗計劃,讓僅四分之一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受惠。新政府應立即履行政綱在中小學增設常額SENCO加強支援融合教育。
五、資助自資院校學生學費:本港每年有近萬符合基本升學要求考生無法入讀本地資助大學,被迫入讀自資課程而背負沉重學債。作為候任特首重點政綱,應為所有自資學士課程學生平均提供3萬元資助,長遠規劃資助大學學額,紓緩學生升學壓力。
六、尊重教師資歷:現逾九成中小學教師持學位資歷,卻只能以文憑教席聘用,造成校內分化和人事矛盾。新政府應打破中小學學位教席上限,讓中小學逾1.5萬名持學位教師能全數入職學位教席,實現同資歷同薪酬。
不能忽視檢討理念和執行問題
要強化本港公營教育系統,新政府要拆解的問題還有很多。中學小班教學、特殊學校班額、幼稚園人手比例、低於標準校舍、小學及特殊學校同工待遇等,都是教育界期盼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優先處理的項目。不過資源以外不能忽視的,是檢討現行教育制度在理念和執行上的問題。我們期望以「休養生息,積極扶持」為主軸,解決制度上積存的問題。到底政府如何做好學額規劃,免除學校面對動盪;有否決心改變學生幼小階段的操練情况,同時確保教育均等、拓展學生出路;可會保護教育不受政治干預,讓教師回歸專業等,肯定是新政府要面對的挑戰。無論如何新政府若能與教師建立真正伙伴關係,共同尋求可行方案完善教育施政,不但可整體提升教育質素,也能重建教育界與政府的互信。
作者是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
■解構林鄭月娥治港藍圖——下屆政府施政評析系列
編者按:據2017/18年度財政預算案,教育佔政府經常開支預算21.2%,達786億元,為所有政策範疇中佔比最多。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在其競選政綱中表示「教育是用心的事業,單靠錢並不能解決教育界面對的所有問題。但不能否認,有一些業界面對的問題,是急需投放額外資源應對。我會即時增加每年50億元的教育經常開支」。教協會長馮偉華及教育工作者楊志剛分別撰文展望香港教育前路、闡述教育資源應如何用得其所。
[馮偉華]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