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劉建民:聯儲局縮表 效果比加息直接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02日 06:35
2017年05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美聯儲公布的3月份會議紀錄,透露了會員已經展開了縮表的技術細節討論。今時今日,金融界最關注的除了是美國的加息進程,相信就是美聯儲的縮表動向。


海嘯後美資產負債擴5倍

所謂「縮表」,就是縮減資產負債表。在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下,負債端主要是流通美元,資產端則是國債及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縮減資產負債表就是賣出資產而回收在外流通的美元。


為什麼要縮減資產負債表?因為一般認為現今的資產負債規模不正常,所以要正常化。但怎樣才算是正常的規模?這個可沒有標準答案。以相對規模論,美聯儲的資產規模對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自2002至2008年間一直穩定維持在大約6%的水平,2008年後這個比例升至今天20%左右。


以絕對規模論,2002至2008年的規模約8000億美元,今天是4.5萬億美元。其中有3.7萬億元是自2007至2008年金融海嘯後經歷共3次的量化寬鬆政策所擴張而買來的,規模接近危機前的6倍。當年美聯儲以印銀紙買資產的方式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從而刺激金融危機後的極端避險情緒。


美聯儲縮表動向備受市場關注,是因為美聯儲是全球最大的美國國債持有者,其資產之規模實在太大,一旦開始縮表,將會直接從市場上抽取資金,其緊縮效果比通過貨幣政策(即加息)更直接。


聯儲局6次縮表 均衝擊金融市場

其實縮表並非什麼新鮮事,聯儲局自成立至今曾有6個時期發生過規模收縮,分別是1920至1922年、1930年、1949年、1960年、1978至1979年與2000至2001年。當中兩次是被動的(1930年及1960年代),其餘是主動縮表。當中分別是主動縮表是由中央銀行主導,被動縮表是因外部衝擊引致資產規模收縮。但觀乎以往6次歷史,不論是主動或被動,縮表時期的經濟、股票及國債價格均受衝擊。我們正站在金融海嘯後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上,縮表動向將會是今後影響環球資產配置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信銀行(國際)私人銀行副總經理兼投資主管

[劉建民 金錢解碼]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