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金融安全頭等事 經驗教訓宜記取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01日 06:35
2017年05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中央政治局上周專題學習金融安全問題,由人民銀行、中銀監、中證監和中保監的負責人介紹情况,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維護金融安全,是關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必須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紮實做好。


這是中央政治局首次以維護金融安全為主題的學習會,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來,中央對金融風險的憂患意識空前提升,因為金融安全事關社會穩定,政權安危。


國際危機前車之鑑

救市熔斷手法稚嫩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摧毁了亞洲多國的經濟繁榮,韓國、泰國、印尼出現了政權更迭;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及之後歐債危機,不僅動搖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根基,亦暴露了西方民主機制的脆弱。


隨着中國與世界的接軌,內地金融業近年與國際市場互動遽增。截至去年底, A股市值規模約50.62萬億元人民幣,居世界前列,股民多達1億;內地銀行的人民幣存款餘額達150萬億元,兩倍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外匯儲備全球第一,人民幣已被國際貨幣組織(IMF)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MSCI全球股票指數今年很大機會納入A股指數。


正是由於中國金融規模如此龐大,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可謂牽一髮動全身。因此,當2015年A股出現股災時當局的「暴力救市」,811匯率改革引發的蝴蝶效應,乃至去年初A股熔斷機制的試驗失敗,都在全球引發了廣泛影響,暴露了中國金融監管手法的稚嫩,這些教訓都值得記取。


同時,過熱的樓市及不良貸款、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互聯網金融和影子銀行引發的亂象等問題,都對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造成極大壓力,成為威脅金融安全的計時炸彈。2015年股災中的場外配資、2016年保險資金在A股市場的大舉收購等亂象,雖然監管部門最終都出手處理,但是暴露出這種事後監管模式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難以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爆發和蔓延。而近期揭發的多宗銀行騙案,特別是7年前商人郭文貴被指偽造印章向農業銀行騙貸32億元人民幣等案件,更令人觸目驚心。


正如習近平在政治局會議所言,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金融危機外溢性突顯,國際金融風險點仍然不少。一些國家(暗指美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形成的風險外溢效應,有可能對中國金融安全形成外部衝擊。對存在的金融風險點,一定要胸中有數,未雨綢繆,密切監測,準確預判,有效防範。


內外風險隱患仍多

加強監管還須改革

4月以來,中銀監在10日內接連發布7項文件,涉及服務實體經濟、監管處罰、防控風險、彌補監管短板等各個方面。如4號文是《關於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指導銀行業資金脫虛向實;5號文《關於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6號文《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直接點出銀行業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房地產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等十大重點;7號文《關於切實彌補監管短板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則確定了三大類、26項監管制度堵塞漏洞的項目;而45號文《關於開展銀行業「違法、違規、違章」行為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46號文《關於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的通知》、53號文《關於開展銀行業「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都要求銀行對其存在的違規行為自查並報告。


此外,中保監也宣布重點修訂現行規則、加強審慎監管協調;中證監則宣布全面升級交易所的一線監管和實質監管。


在習近平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的6項任務中,第一項就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體系,推進金融業公司治理改革,完善市場規則,健全市場化、法治化違約處置機制。可見,應對金融風險,不僅要善防守,還要能進攻。雖然對於「一行(人民銀行)三會(中銀監、中證監、中保監)」合併成立超級部會的監管方案已被否決,但如何加強監管機構的配合協調仍是重大課題。


另外,在當局強調加強黨對金融工作領導的同時,如何保持央行決策的獨立性,對於增強國際上對中國金融體系的信心也不可輕忽;雖然官方稱發展金融業必須「立足國情」,不照搬照抄外國經驗,但對於現代金融業的國際經驗須正確對待,充分認識,否則不僅跟不上世界金融發展的步伐,更談不上改革不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