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兩周前訪問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指導得主吳里璐,慨嘆速食時裝(fast fashion)的魔法下,隨便到商場逛一圈出來,人人千面如一;全球化下「世界被抹平」,服裝作為「身分」最私密的寄語同樣劫數難逃,張西美(Edith)在八十年代的紐約早見端倪:「記得那時行內有份報紙,叫Women's Wear Daily ,有次它開了個玩笑,放幾件衫出來,問,你分不分得出哪一件是Ralph Lauren?哪一件是DKNY?」
也不是一朝一夕。塑造需求,抿去個性,鼓吹消費,數十年來打開衣櫥重複掉出來的老問題,隨月前日本平價時裝品牌GU登陸香港,才輪到「速食時裝」軍團新添的大員扛起標靶子︰「所謂fast fashion,其實幾時都是fast。」張西美說。
同一套伎倆 流轉服裝界
香港文化博物館曾經辦過以香港服裝歷史為題的展覽,時裝發展進程簡介中,張西美的名字被放在八十年代與九十年代的章節之間——「我七八年入去理大,八二年畢業的,算是第一代,那時候做(時裝)設計師也是一個很新的行業來。」由時裝到電影服裝、由開設紡織工作室到回內地推廣布藝文化,近日回港本地學院編寫時裝史年表,三十多年來在服裝旋轉門進進出出,看到的是同一套伎倆。
父母輩已有永安百貨,歐美舶來品放在嬌小玲瓏的東方人身上,奢侈之餘不及上海裁縫老師傅度身訂做來得稱身,到了她那一代,走進店舖買一件ready to wear的「成衣」的概念才流行起來,碰巧香港製造業冒起,美國Polo恤標籤上換上made in Hong Kong:「他剩番的貨,不賣的貨,便在香港賣,便開始有outlet店,那我記得加連威老道有很多,想學做衫的人便去睇吓;那個年代,我們(服裝設計師)是提供了一個服務給這個行業,有的公司都是廠來的,等於十多年前的大陸十年前,只會生產,沒有自己的投入、參與設計。」
想方法抵抗關稅
「那時的貿易公司是一個勢力來,不是隨便一個designer可以覺得自己能夠做出一個品牌;而且還有quota(配額)制,可以輸入幾多,整個行業由揀布料到款式設計,也要根據數字來做事;比如一件褸,無論成本多平,也要加一百元關稅才可出口到美國,於是便有人想到一個方法,將件褸個袖用拉鏈來分開,變成兩件物品出口,背心跟這個cat(類別),因為無人做這些,所以入口好平,每件五蚊,接着個袖便是當成accessories出口,加埋關稅不過十五元,去抵抗你的一百元,所以是一個很creative的遊戲。」
重量不重質 不講件衫特別
有生產硬件,又懂得玩外貿的遊戲,可以開始向世界推銷香港這個品牌,一九八四及八五年香港成為世界成衣出口的首位,本地設計師及商人乘着這份自信,各自紛紛創立自己的品牌,有內銷也有出口的:「Esprit是一個很大的影響,一件簡單的衫,有三十隻色大家便很開心了,由量產的角度來看是非常成功;以前每逢新的商場開幕,一定要有Esprit的,其他牌子便跟住來;個遊戲差不多是倒轉來玩,你計好條數,如何做出來的東西會是幾平,如何吸引到人,而不是講件衫如何特別。」
不再講季度 日日返新貨
一條能夠掌握連結服裝產業鏈上下的生產線是速食時裝的基礎,美國記者Elizabeth Cline在她的書Overdressed: The Shockingly High Cost of Cheap Fashion中,分析Zara的其中一項成功之道,是有別於以往一件衫的設計,往往從預測潮流走勢開始,生產者花費半年至一年時間投入生產,最後還得承受預測誤判而滯銷帶來的損失,改為透過資訊管理的方式,以蒐集得來最新的市場反應,回頭去主導生產的款式,如此說來,八九十年代的量產服裝隱隱已見速食時裝的雛形︰「那時也不叫fast fashion,總之大家也很跟規矩的,幾時秋冬季,幾時減價,幾時有新貨到,大家也很跟規律的,慢慢發展下來發現,顧客不可以等太久才可以有新貨,所以雖然spring summer,但還是會分開來推出,等你每個月也有新鮮,但現在我們講緊是每個禮拜,或每日行入去也有新貨,變成了超市,無論什麼時候入去,也有新鮮蔬果。」
設計師 不過是計好條數
當然「平價多款」、「薄利多銷」的道理不是H&M、Zara的獨家點子︰「那因為現在我們的科技容許,以前做唔到。」張西美說從前她當設計師,一上任公司便給她一份兩年的travel plan︰「貨幾時到,什麼時候做好一些版,幾時sales,你的生命已經畫好,我完全可以答到你,明年四月我不在香港,那你拎住這種計劃去做事,時間便愈來愈可以改,都是計數,什麼時候要上菜,我便什麼時候要開爐。」
最緊要平 一場你死我活遊戲
今天的世界物流、通訊完善,還有「大數據」幫忙管理壓縮流程︰「以前我在紐約的公司時,由美國飛返香港會途經東京,我們的節奏便是,一落機就在東京買衫回去抄,一件衣服買回來,裁開四截,一截寄去台灣,一就截去韓國,一截寄去大陸,發散開去,每人做一件辦,等報價回來看哪一間廠可以做到最平。」Overdressed一書指出,Forever 21直至二○○七年之前一直沒有自己的設計團隊,而是在世界各地搜尋採購目標,再交版採購團隊去接洽能夠加以複製的上游供應商︰「只不過現在是更加叻,更加有bargaining power,你知道哪個地方窮,或者你知道他能夠做什麼,不能夠做什麼,怎樣的廠會有什麼機器,哪一種機又可以織到什麼,那你便分類,恤衫在這裏做,物料又從那裏來,全都是數據,加在一起得出最平的結果為止;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的入口條例,可能大陸那件最平,但quota fee最貴,咪唔要佢,所以那時候起已經是一種你死我活的遊戲,到現在做衫做到越南,或一些不知名的島,全都是玩同一個遊戲。」
什麼也要用到盡
於是便成了今天不少大型快速時裝品牌引以自豪,一件產品由設計開始到選料、染色、剪裁、針縫、整燙至運送到世界各地分店上架,只需要兩至三周的極速供應鏈:「其實便是工業革命的一個理論,什麼也要用盡;工業革命最初便是由英國開始,想出如何鬥贏印度的紡織業,最後發展出機器,你人手紡一個紗,可能用一整日先可以做到幾多馬的線,我發明一個有十隻手的機械便比你快。」最後一口劍,是某些品牌採用「款多量少」的營銷策略,保持低庫存率,高汰換率之餘,同時創造稀缺感,加上手機年代,資訊轟炸之下不斷製造新的需求誘因,最終成就速食時裝的不敗神話。
解決問題?還是新引誘?
然而張西美始終拒絕論斷快速時裝的好惡,比如環保問題,生產聚酯纖維還是棉花對環境造成較大破壞值得商榷,快速時裝工業面對剝削貧窮國家的指控,也同時提供了就業機會,難為正邪定分界:「比如UNIQLO,我是敬重它的,覺得它是有心,以日本人心態做了很多研究,再根據結論做出一條認為適合一個人穿的褲,繼而再去develop一個有相當好處的物料,才做出來賣給你;只有當你有咁大的投資,才能夠去設計新物料,普通一個設計師,還不是去買一塊布回來車?我在大陸回鄉下地區工作時,幾乎當制服著,因為貴的衫你不會捨得帶回去,所以它是提供某一種服務的,解決了我的問題,而不是提供新的引誘。」
手作vs. 大量生產
今天也有人高舉手作,提倡craftmanship以抗衡失去靈魂的公式產品︰「 我無得講好還是不好的,因為本來紡織就是一個生產來,你估以前的人就好鍾意織布?他沒衣服穿,又無得出去買,自然要織;所以我們應該分開來看,今天你想自己織匹布,自己做棉花,自己親手縫,那其實是另一個狀態來,不可以劃分為生產。大家同做一件衫,目的不同的,只能用不同方法去面對。」
「亂買嘢的人,那一個年代也有,你話《花樣年華》好有派頭好有taste,但如果我一個星期做七件長衫,同樣是不環保的,我相信類似的事由以前到現在也在發生中;今天別人先給了你一個『形象』,到你見到實物時,已經是『拜緊神』。」
fast fashion之後
她提起最近COMME des GARCONS新推出的一個系列,作品只做了前幅,諷刺今天我們的慾望來自手機中看到的虛擬,實物已不再重要:「他是嘲笑這種現象,其實件衫是假的也可以;每一個世代都要不停地反省,只不過現在我們看事情清楚一點,懂得label它。你說fast fashion之後會叫做什麼?virtual 乜乜?大家一齊唔使著衫?」
文﹕梁仲禮
圖﹕網上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也不是一朝一夕。塑造需求,抿去個性,鼓吹消費,數十年來打開衣櫥重複掉出來的老問題,隨月前日本平價時裝品牌GU登陸香港,才輪到「速食時裝」軍團新添的大員扛起標靶子︰「所謂fast fashion,其實幾時都是fast。」張西美說。
同一套伎倆 流轉服裝界
香港文化博物館曾經辦過以香港服裝歷史為題的展覽,時裝發展進程簡介中,張西美的名字被放在八十年代與九十年代的章節之間——「我七八年入去理大,八二年畢業的,算是第一代,那時候做(時裝)設計師也是一個很新的行業來。」由時裝到電影服裝、由開設紡織工作室到回內地推廣布藝文化,近日回港本地學院編寫時裝史年表,三十多年來在服裝旋轉門進進出出,看到的是同一套伎倆。
父母輩已有永安百貨,歐美舶來品放在嬌小玲瓏的東方人身上,奢侈之餘不及上海裁縫老師傅度身訂做來得稱身,到了她那一代,走進店舖買一件ready to wear的「成衣」的概念才流行起來,碰巧香港製造業冒起,美國Polo恤標籤上換上made in Hong Kong:「他剩番的貨,不賣的貨,便在香港賣,便開始有outlet店,那我記得加連威老道有很多,想學做衫的人便去睇吓;那個年代,我們(服裝設計師)是提供了一個服務給這個行業,有的公司都是廠來的,等於十多年前的大陸十年前,只會生產,沒有自己的投入、參與設計。」
想方法抵抗關稅
「那時的貿易公司是一個勢力來,不是隨便一個designer可以覺得自己能夠做出一個品牌;而且還有quota(配額)制,可以輸入幾多,整個行業由揀布料到款式設計,也要根據數字來做事;比如一件褸,無論成本多平,也要加一百元關稅才可出口到美國,於是便有人想到一個方法,將件褸個袖用拉鏈來分開,變成兩件物品出口,背心跟這個cat(類別),因為無人做這些,所以入口好平,每件五蚊,接着個袖便是當成accessories出口,加埋關稅不過十五元,去抵抗你的一百元,所以是一個很creative的遊戲。」
重量不重質 不講件衫特別
有生產硬件,又懂得玩外貿的遊戲,可以開始向世界推銷香港這個品牌,一九八四及八五年香港成為世界成衣出口的首位,本地設計師及商人乘着這份自信,各自紛紛創立自己的品牌,有內銷也有出口的:「Esprit是一個很大的影響,一件簡單的衫,有三十隻色大家便很開心了,由量產的角度來看是非常成功;以前每逢新的商場開幕,一定要有Esprit的,其他牌子便跟住來;個遊戲差不多是倒轉來玩,你計好條數,如何做出來的東西會是幾平,如何吸引到人,而不是講件衫如何特別。」
不再講季度 日日返新貨
一條能夠掌握連結服裝產業鏈上下的生產線是速食時裝的基礎,美國記者Elizabeth Cline在她的書Overdressed: The Shockingly High Cost of Cheap Fashion中,分析Zara的其中一項成功之道,是有別於以往一件衫的設計,往往從預測潮流走勢開始,生產者花費半年至一年時間投入生產,最後還得承受預測誤判而滯銷帶來的損失,改為透過資訊管理的方式,以蒐集得來最新的市場反應,回頭去主導生產的款式,如此說來,八九十年代的量產服裝隱隱已見速食時裝的雛形︰「那時也不叫fast fashion,總之大家也很跟規矩的,幾時秋冬季,幾時減價,幾時有新貨到,大家也很跟規律的,慢慢發展下來發現,顧客不可以等太久才可以有新貨,所以雖然spring summer,但還是會分開來推出,等你每個月也有新鮮,但現在我們講緊是每個禮拜,或每日行入去也有新貨,變成了超市,無論什麼時候入去,也有新鮮蔬果。」
設計師 不過是計好條數
當然「平價多款」、「薄利多銷」的道理不是H&M、Zara的獨家點子︰「那因為現在我們的科技容許,以前做唔到。」張西美說從前她當設計師,一上任公司便給她一份兩年的travel plan︰「貨幾時到,什麼時候做好一些版,幾時sales,你的生命已經畫好,我完全可以答到你,明年四月我不在香港,那你拎住這種計劃去做事,時間便愈來愈可以改,都是計數,什麼時候要上菜,我便什麼時候要開爐。」
最緊要平 一場你死我活遊戲
今天的世界物流、通訊完善,還有「大數據」幫忙管理壓縮流程︰「以前我在紐約的公司時,由美國飛返香港會途經東京,我們的節奏便是,一落機就在東京買衫回去抄,一件衣服買回來,裁開四截,一截寄去台灣,一就截去韓國,一截寄去大陸,發散開去,每人做一件辦,等報價回來看哪一間廠可以做到最平。」Overdressed一書指出,Forever 21直至二○○七年之前一直沒有自己的設計團隊,而是在世界各地搜尋採購目標,再交版採購團隊去接洽能夠加以複製的上游供應商︰「只不過現在是更加叻,更加有bargaining power,你知道哪個地方窮,或者你知道他能夠做什麼,不能夠做什麼,怎樣的廠會有什麼機器,哪一種機又可以織到什麼,那你便分類,恤衫在這裏做,物料又從那裏來,全都是數據,加在一起得出最平的結果為止;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的入口條例,可能大陸那件最平,但quota fee最貴,咪唔要佢,所以那時候起已經是一種你死我活的遊戲,到現在做衫做到越南,或一些不知名的島,全都是玩同一個遊戲。」
什麼也要用到盡
於是便成了今天不少大型快速時裝品牌引以自豪,一件產品由設計開始到選料、染色、剪裁、針縫、整燙至運送到世界各地分店上架,只需要兩至三周的極速供應鏈:「其實便是工業革命的一個理論,什麼也要用盡;工業革命最初便是由英國開始,想出如何鬥贏印度的紡織業,最後發展出機器,你人手紡一個紗,可能用一整日先可以做到幾多馬的線,我發明一個有十隻手的機械便比你快。」最後一口劍,是某些品牌採用「款多量少」的營銷策略,保持低庫存率,高汰換率之餘,同時創造稀缺感,加上手機年代,資訊轟炸之下不斷製造新的需求誘因,最終成就速食時裝的不敗神話。
解決問題?還是新引誘?
然而張西美始終拒絕論斷快速時裝的好惡,比如環保問題,生產聚酯纖維還是棉花對環境造成較大破壞值得商榷,快速時裝工業面對剝削貧窮國家的指控,也同時提供了就業機會,難為正邪定分界:「比如UNIQLO,我是敬重它的,覺得它是有心,以日本人心態做了很多研究,再根據結論做出一條認為適合一個人穿的褲,繼而再去develop一個有相當好處的物料,才做出來賣給你;只有當你有咁大的投資,才能夠去設計新物料,普通一個設計師,還不是去買一塊布回來車?我在大陸回鄉下地區工作時,幾乎當制服著,因為貴的衫你不會捨得帶回去,所以它是提供某一種服務的,解決了我的問題,而不是提供新的引誘。」
手作vs. 大量生產
今天也有人高舉手作,提倡craftmanship以抗衡失去靈魂的公式產品︰「 我無得講好還是不好的,因為本來紡織就是一個生產來,你估以前的人就好鍾意織布?他沒衣服穿,又無得出去買,自然要織;所以我們應該分開來看,今天你想自己織匹布,自己做棉花,自己親手縫,那其實是另一個狀態來,不可以劃分為生產。大家同做一件衫,目的不同的,只能用不同方法去面對。」
「亂買嘢的人,那一個年代也有,你話《花樣年華》好有派頭好有taste,但如果我一個星期做七件長衫,同樣是不環保的,我相信類似的事由以前到現在也在發生中;今天別人先給了你一個『形象』,到你見到實物時,已經是『拜緊神』。」
fast fashion之後
她提起最近COMME des GARCONS新推出的一個系列,作品只做了前幅,諷刺今天我們的慾望來自手機中看到的虛擬,實物已不再重要:「他是嘲笑這種現象,其實件衫是假的也可以;每一個世代都要不停地反省,只不過現在我們看事情清楚一點,懂得label它。你說fast fashion之後會叫做什麼?virtual 乜乜?大家一齊唔使著衫?」
文﹕梁仲禮
圖﹕網上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