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劍橋護老院長者尊嚴在集體淋浴中被冲走,康橋之家舍友侵害事件不了了之,兩事件均令社會嘩然。社會福利署最近以近4萬元月薪,以合約形式聘請退休警察以巡查院舍,究竟這是德政還是笑話?如果巡查是按《殘疾人士院舍實務守則》,又是否足夠去保護殘疾人士呢?
在2011年通過了《殘疾人士院舍條例》,透過發牌制度規管殘疾人士院舍。但是條例對人手及院舍空間的規定,對比2002年的《殘疾人士院舍實務守則》,對舍友的保障是倒退的。舉例說:除了降低最低人均樓面面積令舍友的生活環境更惡劣外,更取消殘疾人士院舍類別中的「深入照顧程度」,並劃一不同嚴重程度院舍的人手比例,再將不同時段的護理員人手比例大幅減少——以前在院舍下午繁忙時段裏的護理員人手,由以前1對20名舍友,變成現時1對40名舍友,協助處理洗澡或用膳等安排,在晚上至早上時段更是由1對30名舍友改為1對60名舍友,人手編配少得不足以處理緊急事故。
由2008年起,除了「高度照顧安老院」外,社署已取消私人院舍必須同時有護士和保健員的人手編制,改為兩者取其一便可,導致大部分私人院舍不再考慮較具專業質素及受註冊條例監管的護士,因為護士薪酬較高,並不符合私人院舍之經營原則。同年,社署甚至不再規定每間私人院舍至少要有一名註冊社工須列入人手編制內。沒有社工的私人院舍,又如何憑社工的註冊監管制度以防有人對待舍友不善呢?更不用說院舍是否有關顧舍友身心發展的需要吧!
增聘退休警巡查之效果限制
不管是現時已有的社署職員巡查,抑或增聘退休警來蒐證,只要肯落區突擊巡查,甚至於良心員工暗地舉報後即時派人巡查,必定有所「收穫」:第一,可以確保一些基本設施能達到最低要求,例如防火設備及生活空間;第二,可以確保院舍內的人手不是「幽靈員工」,包括要有一定數目的護理員和清潔員,而不是由舍友充當或一人分飾幾角,例如在日間甲是護理員,在晚間甲又是清潔員,或是乙可以同一時間在幾間院舍的更表出現。若社署肯調查,立竿見影,但以往一直竹竿欠奉。只是儘管有警方式的蒐證巡查,退休警也不會留守幾天了解院舍的運作,更沒有專業知識了解員工是否有善待舍友,院舍職員的工作態度是不易被查到!
社署至今只回覆會邀請家屬參與巡查,但仍未回應是否會邀請服務使用者或退休院舍社工協助巡查。當院舍走市場化已成大趨勢時,私院經營者以成本效益為大前提,我們會見到長者集體淋浴冲身的新聞。因為經營者要用最少人手和時間去完成院舍一天的運作,骨牌效應下洗澡時間延遲會令食晚飯的時間也被推遲,令我們又看見員工把飯塞進舍友嘴裏的新聞。護理員當下忘記了眼前是一個人,只想按時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究竟院舍只是「吊住人命」還是有提供身心照顧,實在不易查出。當舍友或家屬面對院舍數量不足卻得不到社署其他支援時,只能將真相無奈隱藏。
長遠的殘疾人士社福規劃
既然增聘退休警巡查私院並不能解決私院的真正問題,政府實在需要正視殘疾人士的社福規劃。政府再推「社區照顧券」變相鼓勵更多私人院舍出現,亦鼓勵NGO(非政府組織)營辦收費的「自負盈虧院舍」,即再加劇院舍市場化的火勢。如何將興建大型院舍的土地和資源用於建立共融社區,例如透過小型家舍或是配合社區支援和社區照顧,讓殘疾人士或長者可選擇自己的生活模式,院舍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此將會是日後要重點詳談的課題。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
在2011年通過了《殘疾人士院舍條例》,透過發牌制度規管殘疾人士院舍。但是條例對人手及院舍空間的規定,對比2002年的《殘疾人士院舍實務守則》,對舍友的保障是倒退的。舉例說:除了降低最低人均樓面面積令舍友的生活環境更惡劣外,更取消殘疾人士院舍類別中的「深入照顧程度」,並劃一不同嚴重程度院舍的人手比例,再將不同時段的護理員人手比例大幅減少——以前在院舍下午繁忙時段裏的護理員人手,由以前1對20名舍友,變成現時1對40名舍友,協助處理洗澡或用膳等安排,在晚上至早上時段更是由1對30名舍友改為1對60名舍友,人手編配少得不足以處理緊急事故。
由2008年起,除了「高度照顧安老院」外,社署已取消私人院舍必須同時有護士和保健員的人手編制,改為兩者取其一便可,導致大部分私人院舍不再考慮較具專業質素及受註冊條例監管的護士,因為護士薪酬較高,並不符合私人院舍之經營原則。同年,社署甚至不再規定每間私人院舍至少要有一名註冊社工須列入人手編制內。沒有社工的私人院舍,又如何憑社工的註冊監管制度以防有人對待舍友不善呢?更不用說院舍是否有關顧舍友身心發展的需要吧!
增聘退休警巡查之效果限制
不管是現時已有的社署職員巡查,抑或增聘退休警來蒐證,只要肯落區突擊巡查,甚至於良心員工暗地舉報後即時派人巡查,必定有所「收穫」:第一,可以確保一些基本設施能達到最低要求,例如防火設備及生活空間;第二,可以確保院舍內的人手不是「幽靈員工」,包括要有一定數目的護理員和清潔員,而不是由舍友充當或一人分飾幾角,例如在日間甲是護理員,在晚間甲又是清潔員,或是乙可以同一時間在幾間院舍的更表出現。若社署肯調查,立竿見影,但以往一直竹竿欠奉。只是儘管有警方式的蒐證巡查,退休警也不會留守幾天了解院舍的運作,更沒有專業知識了解員工是否有善待舍友,院舍職員的工作態度是不易被查到!
社署至今只回覆會邀請家屬參與巡查,但仍未回應是否會邀請服務使用者或退休院舍社工協助巡查。當院舍走市場化已成大趨勢時,私院經營者以成本效益為大前提,我們會見到長者集體淋浴冲身的新聞。因為經營者要用最少人手和時間去完成院舍一天的運作,骨牌效應下洗澡時間延遲會令食晚飯的時間也被推遲,令我們又看見員工把飯塞進舍友嘴裏的新聞。護理員當下忘記了眼前是一個人,只想按時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究竟院舍只是「吊住人命」還是有提供身心照顧,實在不易查出。當舍友或家屬面對院舍數量不足卻得不到社署其他支援時,只能將真相無奈隱藏。
長遠的殘疾人士社福規劃
既然增聘退休警巡查私院並不能解決私院的真正問題,政府實在需要正視殘疾人士的社福規劃。政府再推「社區照顧券」變相鼓勵更多私人院舍出現,亦鼓勵NGO(非政府組織)營辦收費的「自負盈虧院舍」,即再加劇院舍市場化的火勢。如何將興建大型院舍的土地和資源用於建立共融社區,例如透過小型家舍或是配合社區支援和社區照顧,讓殘疾人士或長者可選擇自己的生活模式,院舍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此將會是日後要重點詳談的課題。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