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雖然香港政府經常被批評短視,且缺乏對香港的長遠願景,不過在規劃發展上,發展局及規劃署早於10年前就完成了關於香港2030年前的發展規劃文件——《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近月當局再更新該發展策略文件,重新審視香港跨越2030年的規劃策略和空間發展方向,稱作《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公眾諮詢亦將於4月30日完結。
《香港2030+》以「我們的願景,是香港繼續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作為規劃基礎。不過,當中值得關注的是,該檢討中在「創造容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之下的兩項新發展策略,包括針對氣候變化提出的「智慧、環保、具抗禦力」,以及新規劃策略「創造、提升及再生環境容量」。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的願景為推動香港成為亞洲最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是香港發展藍圖上的一個最終目標。在2015年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特別峰會中,各國都同意「保護地球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幸運地香港無論在陸地或海洋生態上都能找到豐富的野生物種,有些甚至是香港的獨有品種。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單是保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自然環境同時為我們淨化食水、潔淨空氣、吸收碳排放以及調節氣候等。
《香港2030+》報告中正正點出若香港要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在環境建設方面需要有更主動的改善,而非被動地減少損失。以WWF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的經驗為例,積極的保育和管理確實能夠提高生物多樣性和增加野生生物的數量。
然而,文件中提出的「創造、提升及再生環境容量」只列出避免在一些環境及生態敏感地區進行大型發展,卻沒有積極的保育措施。要知道這份規劃策略是為香港2030年後的發展作指引,政府應該加入更多優先保育的措施,增加我們生態環境的容量。
海洋保育政策落後
香港在海洋保育上的步伐遠比陸地生態保育落後。我們現時擁有5個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只僅僅覆蓋了香港水域的2%,但海洋生態正面對重大的威脅,如魚類種群減少、水質污染、填海、海岸發展、污泥傾倒、海洋垃圾等等,使海洋生物如代表着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數量急遽下降。顯然,我們急需採取有效的措施挽救海洋,而非留待《香港2030+》的規劃完成。
在制定首份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BSAP)時,一眾學者及環保團體已再三建議採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將最少10%的香港水域列為海洋保護區,WWF亦與超過30名專家合作甄選出了31個海洋生態熱點,按照水域的保育優次而新擬議的「香港海岸保護區建議名錄」將會在今年內完成。據研究及多年的監察發現,大澳及二澳水域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極需要保護,香港政府應更積極採取行動,保護和促進本港海洋生態的健康。
宜積極保護具生態價值私人土地
在陸地保育方面,雖然有40%的土地已被納入郊野公園系統中,但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山坡地帶,而淡水沼澤和河流等低地生境就相當缺乏。這些重要生境往往在鄉村的私人土地上,因此成為了土地擁有人與保育人士衝突的源頭。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探討兩項全新政策:設立保育基金及實行換地措施,將具保育價值的私人土地納入保育管理的範圍。WWF歡迎這兩項新政策,同時亦希望政府能加快腳步推行新措施,這不但能進一步鞏固我們的郊野公園系統,也可以擴展生物多樣性。
發展東大嶼都會需要成疑
舊有的《香港2030》規劃研究中預測2030年全港人口將達到840萬,同時計劃增加2%的土地發展(約2200公頃)以應付人口增長。不過根據統計處最新公布的數字,香港人口於2043年將增長至822萬的頂峰,之後人口會逐步下跌。在這情况下《香港2030+》卻含糊地推算出未來全港將需要新增逾4800公頃土地(目前尚欠1200公頃)。此舉令人質疑東大嶼都會發展計劃的理由,計劃當中涉及在交椅洲、喜靈洲附近水域填海發展大約1000公頃的土地,及發展在梅窩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以容納40萬至70萬居住人口。
透過主動保育和積極管理增加自然環境容量固然是一大重點,我們亦需要確保具有價值的自然遺產不會因城市發展而遭受破壞。
作者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保育總監
[劉惠寧]
《香港2030+》以「我們的願景,是香港繼續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作為規劃基礎。不過,當中值得關注的是,該檢討中在「創造容量以達至可持續發展」之下的兩項新發展策略,包括針對氣候變化提出的「智慧、環保、具抗禦力」,以及新規劃策略「創造、提升及再生環境容量」。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的願景為推動香港成為亞洲最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是香港發展藍圖上的一個最終目標。在2015年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特別峰會中,各國都同意「保護地球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幸運地香港無論在陸地或海洋生態上都能找到豐富的野生物種,有些甚至是香港的獨有品種。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單是保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自然環境同時為我們淨化食水、潔淨空氣、吸收碳排放以及調節氣候等。
《香港2030+》報告中正正點出若香港要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在環境建設方面需要有更主動的改善,而非被動地減少損失。以WWF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的經驗為例,積極的保育和管理確實能夠提高生物多樣性和增加野生生物的數量。
然而,文件中提出的「創造、提升及再生環境容量」只列出避免在一些環境及生態敏感地區進行大型發展,卻沒有積極的保育措施。要知道這份規劃策略是為香港2030年後的發展作指引,政府應該加入更多優先保育的措施,增加我們生態環境的容量。
海洋保育政策落後
香港在海洋保育上的步伐遠比陸地生態保育落後。我們現時擁有5個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只僅僅覆蓋了香港水域的2%,但海洋生態正面對重大的威脅,如魚類種群減少、水質污染、填海、海岸發展、污泥傾倒、海洋垃圾等等,使海洋生物如代表着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數量急遽下降。顯然,我們急需採取有效的措施挽救海洋,而非留待《香港2030+》的規劃完成。
在制定首份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BSAP)時,一眾學者及環保團體已再三建議採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將最少10%的香港水域列為海洋保護區,WWF亦與超過30名專家合作甄選出了31個海洋生態熱點,按照水域的保育優次而新擬議的「香港海岸保護區建議名錄」將會在今年內完成。據研究及多年的監察發現,大澳及二澳水域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極需要保護,香港政府應更積極採取行動,保護和促進本港海洋生態的健康。
宜積極保護具生態價值私人土地
在陸地保育方面,雖然有40%的土地已被納入郊野公園系統中,但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山坡地帶,而淡水沼澤和河流等低地生境就相當缺乏。這些重要生境往往在鄉村的私人土地上,因此成為了土地擁有人與保育人士衝突的源頭。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探討兩項全新政策:設立保育基金及實行換地措施,將具保育價值的私人土地納入保育管理的範圍。WWF歡迎這兩項新政策,同時亦希望政府能加快腳步推行新措施,這不但能進一步鞏固我們的郊野公園系統,也可以擴展生物多樣性。
發展東大嶼都會需要成疑
舊有的《香港2030》規劃研究中預測2030年全港人口將達到840萬,同時計劃增加2%的土地發展(約2200公頃)以應付人口增長。不過根據統計處最新公布的數字,香港人口於2043年將增長至822萬的頂峰,之後人口會逐步下跌。在這情况下《香港2030+》卻含糊地推算出未來全港將需要新增逾4800公頃土地(目前尚欠1200公頃)。此舉令人質疑東大嶼都會發展計劃的理由,計劃當中涉及在交椅洲、喜靈洲附近水域填海發展大約1000公頃的土地,及發展在梅窩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以容納40萬至70萬居住人口。
透過主動保育和積極管理增加自然環境容量固然是一大重點,我們亦需要確保具有價值的自然遺產不會因城市發展而遭受破壞。
作者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保育總監
[劉惠寧]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