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不少藝術家喜愛將一些無形的元素放到作品內,聲音是其中之一。聲音藝術,一般人或許只會聯想到音樂、發聲的物件,很少會想到可以將原本無形的聲音,化成有形的影像或物件。來自德國漢堡,集音樂製作人、作曲家、DJ和藝術家多重身分於一身的Sven Meyer,數年前開始收集不同的聲音,更用水將之影像化,成為有趣的藝術品。
聲音藝術(Sound Art)包含範圍非常廣,不單止作曲、歌唱,亦涵蓋錄音、裝置、聲音雕塑、聲音詩等等不同或混合的創作。20世紀開始,有藝術界中人熱中各種與聲音有關的創作,例如港人較認識的日本聲音藝術組合「明和電機」(Maywa Denki),多次來港,以自製的樂器表演,是機械、聲音、現場表演的綜合藝術創作。
現場創作一瞬即逝 無聲演奏震撼
其實,各種聲音都可成為藝術元素或題材,有些藝術家喜歡用載體讓聲音保存及播放,例如錄音設備、播放工具,或者再加上影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不過,有些聲音藝術作品沒有形體,只在當下呈現或存在,例如土耳其藝術家Cevdet Erek的現場聲音裝置作品《節奏的房間》(Room of Rhythms)便是這種形式。
其實,著名的聲音藝術家為數不少,例如德國的Carsten Nicolai、Florian Hecker,英國的Susan Philipsz、Haroon Mirza等等,還有香港的楊嘉輝(Samson Young),在2015年的紐約首個個展當中,他在有影像但靜音的情况下觀看了足足6小時美國轟炸中東的片段。然後,使用自製的樂器組合及各種器械,包括壓縮空氣罐及剃鬚刀等,即場演奏,模仿轟炸聲。楊嘉輝的作品除了曾在香港與加爾各答展覽,也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館(Kunsthalle Düsseldorf)舉辦歐洲的首個個展,並將代表香港參加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
聲音藝術有知音市價上漲
香港藝廊負責人Lucie Chang表示,近年收藏家不單止購買畫作或雕塑作品,不少人也愈來愈懂得欣賞及收藏裝置藝術、視覺影像藝術及聲音藝術品;聲音藝術品的市場價值亦愈來愈高,因不少作品可以拿回家聆聽或有影像配合觀看。近年冒起甚快的聲音藝術家Sven Meyer,便是影像配合聲音創作聲音藝術家的佼佼者,在歐洲各地舉行過不少聲音藝術個展及表演。早前,Sven與音響品牌Sennheiser合作,參與了其「未來音頻藝術家計劃」,Sven利用品牌的麥克風設備,收錄了不同聲音,包括有人的摩擦聲音、睡眠聲音、教堂鐘聲、雀鳥聲、海浪聲等等結合演奏,製成一段短音訊,並將這些音訊傳到水中,利用水波顯示出不同震盪波紋,他稱這項目為KYMAT。
波紋演奏:和諧震音變水紋
Sven解釋此創作始於2013年,開始採集不同聲音,因為他有失眠問題,很多時靠聽一些令他舒服的聲音助眠。他在收集聲音的過程中,開始留意到某類聲音有較好的音頻,尤其是音頻於7.5-12.5Hz的聲音最易令人安定及睡眠,這類聲音一向被稱為Alpha wave。Sven說﹕「什麼是和諧(Harmony),用耳朵聽到覺得和諧的聲音,放到影像是否一樣覺得和諧?我便將這些結合的聲音傳到水中,產生波紋,而這些波紋影像單是觀看,也覺得特別美妙,我給人觀看和諧聲音及刺耳聲音的波紋,答案也是一樣,和諧聲音的波紋總是特別美秒,所以我便繼續創作一段段和諧聲音的波紋影像,像聲音配合波紋製成音樂影片作為我的藝術創作的一種。我也有將這些聲音及波紋的影片製成電影。」
Sven Meyer於2014年德國漢堡Hamburger Botschaft演繹作品片段﹕bit.ly/2oKh6lZ
■專家意見
限量才保值
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任教的聲音藝術教授Patricia Alessandrini表示,以聲音作為主體創作,要收藏聲音作品的方法是限量版次,即使該作品由數碼媒體製成,可依照操作手冊被輕易複製或重製的,其價值也會被限定版次的數量所決定。
文:簡一鋒
圖﹕Frank、展覽會提供
編輯﹕林信君
lifestyle@mingpao.com
聲音藝術(Sound Art)包含範圍非常廣,不單止作曲、歌唱,亦涵蓋錄音、裝置、聲音雕塑、聲音詩等等不同或混合的創作。20世紀開始,有藝術界中人熱中各種與聲音有關的創作,例如港人較認識的日本聲音藝術組合「明和電機」(Maywa Denki),多次來港,以自製的樂器表演,是機械、聲音、現場表演的綜合藝術創作。
現場創作一瞬即逝 無聲演奏震撼
其實,各種聲音都可成為藝術元素或題材,有些藝術家喜歡用載體讓聲音保存及播放,例如錄音設備、播放工具,或者再加上影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不過,有些聲音藝術作品沒有形體,只在當下呈現或存在,例如土耳其藝術家Cevdet Erek的現場聲音裝置作品《節奏的房間》(Room of Rhythms)便是這種形式。
其實,著名的聲音藝術家為數不少,例如德國的Carsten Nicolai、Florian Hecker,英國的Susan Philipsz、Haroon Mirza等等,還有香港的楊嘉輝(Samson Young),在2015年的紐約首個個展當中,他在有影像但靜音的情况下觀看了足足6小時美國轟炸中東的片段。然後,使用自製的樂器組合及各種器械,包括壓縮空氣罐及剃鬚刀等,即場演奏,模仿轟炸聲。楊嘉輝的作品除了曾在香港與加爾各答展覽,也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館(Kunsthalle Düsseldorf)舉辦歐洲的首個個展,並將代表香港參加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
聲音藝術有知音市價上漲
香港藝廊負責人Lucie Chang表示,近年收藏家不單止購買畫作或雕塑作品,不少人也愈來愈懂得欣賞及收藏裝置藝術、視覺影像藝術及聲音藝術品;聲音藝術品的市場價值亦愈來愈高,因不少作品可以拿回家聆聽或有影像配合觀看。近年冒起甚快的聲音藝術家Sven Meyer,便是影像配合聲音創作聲音藝術家的佼佼者,在歐洲各地舉行過不少聲音藝術個展及表演。早前,Sven與音響品牌Sennheiser合作,參與了其「未來音頻藝術家計劃」,Sven利用品牌的麥克風設備,收錄了不同聲音,包括有人的摩擦聲音、睡眠聲音、教堂鐘聲、雀鳥聲、海浪聲等等結合演奏,製成一段短音訊,並將這些音訊傳到水中,利用水波顯示出不同震盪波紋,他稱這項目為KYMAT。
波紋演奏:和諧震音變水紋
Sven解釋此創作始於2013年,開始採集不同聲音,因為他有失眠問題,很多時靠聽一些令他舒服的聲音助眠。他在收集聲音的過程中,開始留意到某類聲音有較好的音頻,尤其是音頻於7.5-12.5Hz的聲音最易令人安定及睡眠,這類聲音一向被稱為Alpha wave。Sven說﹕「什麼是和諧(Harmony),用耳朵聽到覺得和諧的聲音,放到影像是否一樣覺得和諧?我便將這些結合的聲音傳到水中,產生波紋,而這些波紋影像單是觀看,也覺得特別美妙,我給人觀看和諧聲音及刺耳聲音的波紋,答案也是一樣,和諧聲音的波紋總是特別美秒,所以我便繼續創作一段段和諧聲音的波紋影像,像聲音配合波紋製成音樂影片作為我的藝術創作的一種。我也有將這些聲音及波紋的影片製成電影。」
Sven Meyer於2014年德國漢堡Hamburger Botschaft演繹作品片段﹕bit.ly/2oKh6lZ
■專家意見
限量才保值
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任教的聲音藝術教授Patricia Alessandrini表示,以聲音作為主體創作,要收藏聲音作品的方法是限量版次,即使該作品由數碼媒體製成,可依照操作手冊被輕易複製或重製的,其價值也會被限定版次的數量所決定。
文:簡一鋒
圖﹕Frank、展覽會提供
編輯﹕林信君
lifestyle@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