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4月29日是特朗普上任100天。這個「非傳統」的美國總統在未上任的時候,東亞大部分國家對特朗普根本摸不着底。經過100天的磨合,特朗普的東亞政策大致成型。
特朗普的東亞政策的關鍵字首先是俄羅斯。俄羅斯在東亞是不顯山露水的重要角色。在全球安全體系中,俄羅斯雖然喪失蘇聯時代全球爭霸的能力,但由於幅員廣大,近年熱點烏克蘭、歐洲、敘利亞、伊朗、朝鮮都在俄羅斯周邊,又有仗蘇聯時積下的家底,俄羅斯還是「準全球利益國」。在東亞,目前只有俄羅斯能與美國玩「大戰略」的遊戲。
與俄重設關係已不太可能
特朗普團隊原計劃是與俄羅斯交好,與俄羅斯劃分中東與歐洲勢力,在東亞則專門對付中國。在亞洲,很多人討論「聯俄制中」的可能。這固然有點過分演繹,但在中美衝突中,俄羅斯袖手旁觀還是有可能的。
但隨着俄羅斯「干涉美國大選」事件不斷發酵,國家安全顧問弗林辭職,特朗普與俄羅斯重設關係之路已不太可能。巴沙爾涉及的毒氣事件,給特朗普一個好藉口。導彈襲擊敘利亞政府軍宣告了美俄關係的破裂。特朗普一系列政策,包括東亞政策也跟着轉變。
雖然特朗普在競選中一再貶低軍事同盟,其東亞政策的基石還是日韓這兩傳統盟友。相比歐洲盟友的「懶散」,日韓在多出錢維持同盟方面並不小氣。日本除了還需要仰賴美國軍力外,也可逐漸在同盟關係中提升發言權,直至完全平等的關係;若修憲成功,日本走向「軍事大國」不是夢。對韓國來說,朝鮮的威脅更是懸在頭頂的劍。於是,美日與美韓軍事同盟關係非但沒有削弱,還繼續增強,美韓大幅加快部署薩德系統的進度,日本也提出部署薩德。
美國在東亞的主要對手是中國。競選時,中國是特朗普指摘最多的國家。在「蓋茨堡演說」中聲稱第一天就要把中國標籤為貨幣操控國。當選後又與蔡英文通電話,聲稱「一個中國」政策也可以再談判。但隨着「特習通電」及習近平訪美,特朗普不但公開否定把中國列為貨幣操控國,還對習近平稱讚有加,成為「親密朋友」,中美關係一下子來了180度的大轉彎,比奧巴馬時期還好。
特朗普對中政策的轉變有幾個主要的原因。第一,對俄親善走不通,對中親善就成必然選項。第二,核心團隊內鬥,特朗普「裙帶政治」氣息濃厚,到頭來最信任的還是自己人,於是「被民主黨人圍繞」的女婿庫什納與「親中」的女兒伊萬卡一起坐鎮白宮,把在競選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對中強硬派班農與納瓦羅擠在一邊;而內閣成形後,又重新積聚建制派,他們也不主張對中過於強硬。第三,習近平「萬里迢迢」跑到美國,給足特朗普面子。第四,習近平在朝鮮問題上大幅度退讓,從一直「撐朝鮮」,一下子轉而支持制裁朝鮮,甚至拋出「美國對其相關設施開展外科手術式打擊,北京應予以外交抵制,但不必軍事介入」(註1),以及即便是朝美兩方會談「中方都願給予支持」(註2)等置身事外的話,在貿易問題上也表示有讓步空間。第五,中國給了特朗普家族在中國生意上的好處,對商人思維的特朗普不無吸引力。
美國得實利 中國只得願景
中美間的矛盾是多維度的矛盾,但特朗普看重最直接的利益主要有3個:貿易逆差、朝鮮問題、南海問題。在前兩個問題上,中國作出讓步,自然令特朗普滿意。與中國的承諾相比,除了答應不把中國列為貨幣操控國之外(這個指控本來就不切實際),特朗普對中國承諾還很少:南海問題還沒有觸及,「一個中國」政策還沒有表述內涵;貿易問題上還是依賴美國稅制改革進度而未真正展開。這輪交換中,美國得到的是實利,中國得到的只是願景。
朝鮮問題 特朗普先贏一仗
在朝鮮問題與南海問題上,特朗普選擇先解決朝鮮問題。對朝鮮金正恩,特朗普突顯了與奧巴馬完全不同的風格。奧巴馬的「站在背後」、「只說不做」的作風被金正恩看透,因此金正恩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左右逢源,硬是發展出包括氫彈在內的核武器與時靈時不靈的彈道導彈。
相反,特朗普真的是想解決朝鮮問題。特朗普喜歡玩「拋浪頭」的遊戲,一邊讓人感覺到自己決策的「不理性」,讓人摸不到底牌,一邊又不斷展示敢於「動真格」的決心,加快部署薩德、調派大軍直逼朝鮮、冒着俄羅斯的抗議攻擊敘利亞、對阿富汗用「炸彈之母」,種種動作無不給金正恩極大的心理震撼。把中國從朝鮮背後拉開,外交技巧令人印象深刻。在朝鮮太陽節,金正恩不敢進行核試驗、導彈剛發射就失敗,無不顯示特朗普已經先贏一仗。
現在朝鮮還有原先站在中國背後的俄羅斯,在中國不再支持朝鮮、美俄反目之後,這個間接的靠山成為最後指望。特朗普能不能在「大戰略」中讓俄羅斯在朝鮮問題上退讓,是決定朝鮮問題的最後障礙。是金正恩的核武器厲害?還是特朗普的軍事恐嚇厲害?要看以後幾周的發展。但無可否認,特朗普在此問題上比奧巴馬強得多。
在奧巴馬時代中美對抗最激烈的南海,反而風平浪靜。美國基本沒有什麼行動,就連海軍一直主張的南海自由航行計劃,又被特朗普叫停。菲律賓是美國在南海最重要的盟友,但在亞洲盟友中,菲律賓是最被冷待的一個。馬蒂斯與蒂勒森兩次東亞之行都沒有順道訪問菲律賓;彭斯出訪東南亞,但只到印尼雅加達。不過,特朗普在南海問題上的克制,大概只是還沒顧得上而已。今年下半年,特朗普與蒂勒森都計劃訪問菲律賓,才是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態度的真章。
註1:《環球時報》4月22日〈社評:朝核,華盛頓該對北京寄多高期望〉
註2:中國外交部4月14日〈王毅:半島危險局面值得高度警惕〉
作者是旅美歷史學者
[黎蝸藤]
特朗普的東亞政策的關鍵字首先是俄羅斯。俄羅斯在東亞是不顯山露水的重要角色。在全球安全體系中,俄羅斯雖然喪失蘇聯時代全球爭霸的能力,但由於幅員廣大,近年熱點烏克蘭、歐洲、敘利亞、伊朗、朝鮮都在俄羅斯周邊,又有仗蘇聯時積下的家底,俄羅斯還是「準全球利益國」。在東亞,目前只有俄羅斯能與美國玩「大戰略」的遊戲。
與俄重設關係已不太可能
特朗普團隊原計劃是與俄羅斯交好,與俄羅斯劃分中東與歐洲勢力,在東亞則專門對付中國。在亞洲,很多人討論「聯俄制中」的可能。這固然有點過分演繹,但在中美衝突中,俄羅斯袖手旁觀還是有可能的。
但隨着俄羅斯「干涉美國大選」事件不斷發酵,國家安全顧問弗林辭職,特朗普與俄羅斯重設關係之路已不太可能。巴沙爾涉及的毒氣事件,給特朗普一個好藉口。導彈襲擊敘利亞政府軍宣告了美俄關係的破裂。特朗普一系列政策,包括東亞政策也跟着轉變。
雖然特朗普在競選中一再貶低軍事同盟,其東亞政策的基石還是日韓這兩傳統盟友。相比歐洲盟友的「懶散」,日韓在多出錢維持同盟方面並不小氣。日本除了還需要仰賴美國軍力外,也可逐漸在同盟關係中提升發言權,直至完全平等的關係;若修憲成功,日本走向「軍事大國」不是夢。對韓國來說,朝鮮的威脅更是懸在頭頂的劍。於是,美日與美韓軍事同盟關係非但沒有削弱,還繼續增強,美韓大幅加快部署薩德系統的進度,日本也提出部署薩德。
美國在東亞的主要對手是中國。競選時,中國是特朗普指摘最多的國家。在「蓋茨堡演說」中聲稱第一天就要把中國標籤為貨幣操控國。當選後又與蔡英文通電話,聲稱「一個中國」政策也可以再談判。但隨着「特習通電」及習近平訪美,特朗普不但公開否定把中國列為貨幣操控國,還對習近平稱讚有加,成為「親密朋友」,中美關係一下子來了180度的大轉彎,比奧巴馬時期還好。
特朗普對中政策的轉變有幾個主要的原因。第一,對俄親善走不通,對中親善就成必然選項。第二,核心團隊內鬥,特朗普「裙帶政治」氣息濃厚,到頭來最信任的還是自己人,於是「被民主黨人圍繞」的女婿庫什納與「親中」的女兒伊萬卡一起坐鎮白宮,把在競選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對中強硬派班農與納瓦羅擠在一邊;而內閣成形後,又重新積聚建制派,他們也不主張對中過於強硬。第三,習近平「萬里迢迢」跑到美國,給足特朗普面子。第四,習近平在朝鮮問題上大幅度退讓,從一直「撐朝鮮」,一下子轉而支持制裁朝鮮,甚至拋出「美國對其相關設施開展外科手術式打擊,北京應予以外交抵制,但不必軍事介入」(註1),以及即便是朝美兩方會談「中方都願給予支持」(註2)等置身事外的話,在貿易問題上也表示有讓步空間。第五,中國給了特朗普家族在中國生意上的好處,對商人思維的特朗普不無吸引力。
美國得實利 中國只得願景
中美間的矛盾是多維度的矛盾,但特朗普看重最直接的利益主要有3個:貿易逆差、朝鮮問題、南海問題。在前兩個問題上,中國作出讓步,自然令特朗普滿意。與中國的承諾相比,除了答應不把中國列為貨幣操控國之外(這個指控本來就不切實際),特朗普對中國承諾還很少:南海問題還沒有觸及,「一個中國」政策還沒有表述內涵;貿易問題上還是依賴美國稅制改革進度而未真正展開。這輪交換中,美國得到的是實利,中國得到的只是願景。
朝鮮問題 特朗普先贏一仗
在朝鮮問題與南海問題上,特朗普選擇先解決朝鮮問題。對朝鮮金正恩,特朗普突顯了與奧巴馬完全不同的風格。奧巴馬的「站在背後」、「只說不做」的作風被金正恩看透,因此金正恩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左右逢源,硬是發展出包括氫彈在內的核武器與時靈時不靈的彈道導彈。
相反,特朗普真的是想解決朝鮮問題。特朗普喜歡玩「拋浪頭」的遊戲,一邊讓人感覺到自己決策的「不理性」,讓人摸不到底牌,一邊又不斷展示敢於「動真格」的決心,加快部署薩德、調派大軍直逼朝鮮、冒着俄羅斯的抗議攻擊敘利亞、對阿富汗用「炸彈之母」,種種動作無不給金正恩極大的心理震撼。把中國從朝鮮背後拉開,外交技巧令人印象深刻。在朝鮮太陽節,金正恩不敢進行核試驗、導彈剛發射就失敗,無不顯示特朗普已經先贏一仗。
現在朝鮮還有原先站在中國背後的俄羅斯,在中國不再支持朝鮮、美俄反目之後,這個間接的靠山成為最後指望。特朗普能不能在「大戰略」中讓俄羅斯在朝鮮問題上退讓,是決定朝鮮問題的最後障礙。是金正恩的核武器厲害?還是特朗普的軍事恐嚇厲害?要看以後幾周的發展。但無可否認,特朗普在此問題上比奧巴馬強得多。
在奧巴馬時代中美對抗最激烈的南海,反而風平浪靜。美國基本沒有什麼行動,就連海軍一直主張的南海自由航行計劃,又被特朗普叫停。菲律賓是美國在南海最重要的盟友,但在亞洲盟友中,菲律賓是最被冷待的一個。馬蒂斯與蒂勒森兩次東亞之行都沒有順道訪問菲律賓;彭斯出訪東南亞,但只到印尼雅加達。不過,特朗普在南海問題上的克制,大概只是還沒顧得上而已。今年下半年,特朗普與蒂勒森都計劃訪問菲律賓,才是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態度的真章。
註1:《環球時報》4月22日〈社評:朝核,華盛頓該對北京寄多高期望〉
註2:中國外交部4月14日〈王毅:半島危險局面值得高度警惕〉
作者是旅美歷史學者
[黎蝸藤]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