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在大連舉行下水儀式,稍後將進一步組裝電子設備和武器,完成一連串測試後,預料2020年正式服役。新航母2013年底開始動工,短短3年完成主船體建造和動力系統組裝,標誌中國自主設計和建造航母的能力取得重要進展,亦反映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論船艦規格和作戰能力,新航母雖仍遠遠不及美國的航空母艦,然而對於中國逐步建立「藍水海軍」,保障遠洋貿易和國家安全,無疑是邁出了重要一步。
安全利益不再囿於近海
建設藍水海軍邁進一步
新航母是中國第一艘完全自主研發和建造的航母,亦是繼「遼寧艦」之後的第二艘航母。「遼寧艦」前身是蘇聯的「瓦良格」號,1998年中國從烏克蘭購入後加以研究改造,2012年正式服役。與「遼寧艦」相比,新航母除了排水量更大、雷達和航空控制系統更為先進,可載戰機數目也更多,據報可達36架,比「遼寧艦」多出五成。雖然它和「遼寧艦」一樣,仍有着很強的試驗性質,然而放眼全球,能夠自主設計建造航母的國家屈指可數,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的歷史意義相當重大。
自晚清以來,中國海軍實力一直相當薄弱,面對列強鐵甲炮艦來犯,只能任人魚肉,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一敗塗地,更成為中日國運一沉一浮的分水嶺。隨着20世紀戰爭科技的發展,戰列艦稱霸海上的角色,漸漸由航空母艦所取代。航空母艦的重要,在於運載戰機出擊的遠洋投射能力,由於必須有龐大艦隊護航,建立一支現代化航母戰鬥群,不僅需要先進軍事科技,亦需雄厚財力,只有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才有辦法做到。
中共建政後,毛澤東表示毋須發展航母,一大原因是當時中國在海外並無多少國家利益需要保護,只需搞好近海防衛,沒有必要耗費國力去發展航母艦隊。然而時移世易,隨着中國經濟崛起,北京不僅需要確保海外僑民和投資的安全,也要保障貿易航道暢通,不會受制於其他國家。當國家安全利益不再囿於本土和近海範圍,建造航空母艦、發展藍水海軍,實屬大勢使然。中國短短數年間即初步建造出一艘國產航母,正正突顯了綜合國力顯著上升。據悉中國正在上海加緊建造第三艘航母,一旦竣工,便可形成一艘戰備巡邏、一艘用來訓練、一艘留在船廠維修的基本格局。在印度,有軍事分析便指出,中國現已跟美俄英法等國一樣,擁有自行研製航母的能力,反觀新德里政府2009年便開始籌建一艘可搭載30架戰機的國產航母,可是由於電子系統和對空導彈裝備遲遲無法到位,估計最快2023年才有可能竣工。
當然,「遼寧艦」和新航母的技術水平,跟美國航母仍有極大差距。與美國航母採用平直甲板蒸汽彈射技術相比,中國兩艘航母並無彈射裝置,僅採用滑躍式甲板,艦載戰機滑躍起飛,必須盡量減輕負載,可攜飛彈和燃料都會較少,不利空戰;兩艦僅屬常規動力,亦很難長時間遠航,遠不如美國核動力母艦。此外,現時中國航母戰鬥群編隊的規模和實力仍然有限,遼寧艦編隊只有3艘導彈驅逐艦、3艘護衛艦和多艘補給船,相比之下,美國現役10個航母戰鬥群,平均每個都配備70架戰機、神盾級導彈巡洋艦、6至8艘驅逐艦和護衛隊,以及先進攻擊潛艇。保護航母,艦隊戰鬥群的反潛能力也相當重要,中國在這方面亦明顯落後於美國和日本。
萬丈高樓從地起,如何由零到有、再由有到好,必然需要一段時間。對中國來說,今次下水的新航母,嚴格來說也不過是一次試驗作。外國軍事專家認為,現時解放軍應已掌握了蒸汽彈射技術,建造中的第三艘航母,極可能採取美國航母的平直甲板設計,艦載戰機數目可顯著增加;此外,中國也在興建新型補給艦及多艘巡洋艦,充實航母戰鬥群。外界相信,中國的目標是在2025年前擁有6個航母戰鬥群(包括兩艘核動力航母),兩個戰鬥群部署在西太平洋,兩個在印度洋。
勿墮美國軍事競賽陷阱
船堅炮利還需軍改配合
鑑於美國打算在2020年將六成海軍力量部署在亞太區,總統特朗普又倡建80艘先進戰船,中國確有需要加強海上實力,不過北京必須避免墮入軍事競賽陷阱。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美軍航母尼米茲號到台灣海峽游弋,解放軍束手無策,北京固然不會容許類似情况再度發生,惟中國建設藍水海軍,為的是保障國家在亞洲區內的利益,而不是像美國般謀求全球海上霸權,航母戰鬥群的規模,最重要是符合國家安全需要,而非盲目求大求多。中國海軍由晚清積弱到現在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一路走來殊不容易,然而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並非單靠船堅炮利,還需優良管理訓練。百多年前北洋水師縱有購自德國的「鎮遠號」和「定遠號」,最終難逃慘敗厄運,正是由於士兵訓練不足,軍隊管理不善。深化軍隊改革,完善管理體制,令解放軍變成一支專業化武裝部隊,對中國來說同樣重要。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安全利益不再囿於近海
建設藍水海軍邁進一步
新航母是中國第一艘完全自主研發和建造的航母,亦是繼「遼寧艦」之後的第二艘航母。「遼寧艦」前身是蘇聯的「瓦良格」號,1998年中國從烏克蘭購入後加以研究改造,2012年正式服役。與「遼寧艦」相比,新航母除了排水量更大、雷達和航空控制系統更為先進,可載戰機數目也更多,據報可達36架,比「遼寧艦」多出五成。雖然它和「遼寧艦」一樣,仍有着很強的試驗性質,然而放眼全球,能夠自主設計建造航母的國家屈指可數,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的歷史意義相當重大。
自晚清以來,中國海軍實力一直相當薄弱,面對列強鐵甲炮艦來犯,只能任人魚肉,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一敗塗地,更成為中日國運一沉一浮的分水嶺。隨着20世紀戰爭科技的發展,戰列艦稱霸海上的角色,漸漸由航空母艦所取代。航空母艦的重要,在於運載戰機出擊的遠洋投射能力,由於必須有龐大艦隊護航,建立一支現代化航母戰鬥群,不僅需要先進軍事科技,亦需雄厚財力,只有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才有辦法做到。
中共建政後,毛澤東表示毋須發展航母,一大原因是當時中國在海外並無多少國家利益需要保護,只需搞好近海防衛,沒有必要耗費國力去發展航母艦隊。然而時移世易,隨着中國經濟崛起,北京不僅需要確保海外僑民和投資的安全,也要保障貿易航道暢通,不會受制於其他國家。當國家安全利益不再囿於本土和近海範圍,建造航空母艦、發展藍水海軍,實屬大勢使然。中國短短數年間即初步建造出一艘國產航母,正正突顯了綜合國力顯著上升。據悉中國正在上海加緊建造第三艘航母,一旦竣工,便可形成一艘戰備巡邏、一艘用來訓練、一艘留在船廠維修的基本格局。在印度,有軍事分析便指出,中國現已跟美俄英法等國一樣,擁有自行研製航母的能力,反觀新德里政府2009年便開始籌建一艘可搭載30架戰機的國產航母,可是由於電子系統和對空導彈裝備遲遲無法到位,估計最快2023年才有可能竣工。
當然,「遼寧艦」和新航母的技術水平,跟美國航母仍有極大差距。與美國航母採用平直甲板蒸汽彈射技術相比,中國兩艘航母並無彈射裝置,僅採用滑躍式甲板,艦載戰機滑躍起飛,必須盡量減輕負載,可攜飛彈和燃料都會較少,不利空戰;兩艦僅屬常規動力,亦很難長時間遠航,遠不如美國核動力母艦。此外,現時中國航母戰鬥群編隊的規模和實力仍然有限,遼寧艦編隊只有3艘導彈驅逐艦、3艘護衛艦和多艘補給船,相比之下,美國現役10個航母戰鬥群,平均每個都配備70架戰機、神盾級導彈巡洋艦、6至8艘驅逐艦和護衛隊,以及先進攻擊潛艇。保護航母,艦隊戰鬥群的反潛能力也相當重要,中國在這方面亦明顯落後於美國和日本。
萬丈高樓從地起,如何由零到有、再由有到好,必然需要一段時間。對中國來說,今次下水的新航母,嚴格來說也不過是一次試驗作。外國軍事專家認為,現時解放軍應已掌握了蒸汽彈射技術,建造中的第三艘航母,極可能採取美國航母的平直甲板設計,艦載戰機數目可顯著增加;此外,中國也在興建新型補給艦及多艘巡洋艦,充實航母戰鬥群。外界相信,中國的目標是在2025年前擁有6個航母戰鬥群(包括兩艘核動力航母),兩個戰鬥群部署在西太平洋,兩個在印度洋。
勿墮美國軍事競賽陷阱
船堅炮利還需軍改配合
鑑於美國打算在2020年將六成海軍力量部署在亞太區,總統特朗普又倡建80艘先進戰船,中國確有需要加強海上實力,不過北京必須避免墮入軍事競賽陷阱。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美軍航母尼米茲號到台灣海峽游弋,解放軍束手無策,北京固然不會容許類似情况再度發生,惟中國建設藍水海軍,為的是保障國家在亞洲區內的利益,而不是像美國般謀求全球海上霸權,航母戰鬥群的規模,最重要是符合國家安全需要,而非盲目求大求多。中國海軍由晚清積弱到現在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一路走來殊不容易,然而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並非單靠船堅炮利,還需優良管理訓練。百多年前北洋水師縱有購自德國的「鎮遠號」和「定遠號」,最終難逃慘敗厄運,正是由於士兵訓練不足,軍隊管理不善。深化軍隊改革,完善管理體制,令解放軍變成一支專業化武裝部隊,對中國來說同樣重要。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