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跟朋友談起Manchester by the Sea(圖)這齣電影,不約而同地覺得奇怪和欷歔。奇怪是怎會有人願意投資拍攝這部電影的呢。假如不是集編導於一身,根本不會有人夠膽寫一個這樣的劇本,也不會有導演看過劇本後會很雀躍地想開拍,光是只有一份劇本也沒可能游說到別人投資,但即使這樣我還是不明白老闆怎麼會肯出錢。欷歔者是,荷李活都一樣商業掛帥,但都竟然有人願意投資,更難得是有人懂得欣賞。反觀香港,假如《桃姐》裏面不是有葉德嫻和劉德華,就算有傻佬肯投貨,你都沒興趣看吧。我自首,我不看。
沒有沉鬱的灰 只有褪色的白
故事講述主角Casey Affleck接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匆忙趕回家鄉。最後一面也沒見到,卻被迫留下來處理哥哥的身後事,然後帶出過去的種種不堪回首。整套電影的調子都淡,沒有沉鬱的灰,也沒有憂傷的藍,只是像本來色彩斑爛卻逐漸褪色所留下來的淡白。雖然是全知觀點,不過落墨主要都是集中在Casey Affleck一個人身上,視點就好像從他身邊一個扮演着守護精靈的角色出發,可惜守護精靈都沒守護到他,他亦沒有好好守護家人,結果愧疚一生。全片幾乎沒有所謂高潮的段落,可仔細看,還是可以看得出結構上的起承轉合。起點是回鄉為去世哥哥辦理身後事。承是大家回到過去,得悉原來他一次疏忽沒有落下隔着火爐的欄柵,導致燒着的木頭滾了出來,讓家中起火,令三個年幼女兒葬身火海。轉是重遇前妻,結局是哥哥的葬禮。朋友說,倒算是happy ending,雖然不覺得很團圓,還不是繼續消沉,只是沒變本加厲而已。Casey Affleck沒有展露過笑容,可結局時觀眾也彷彿感受到至少壓在他身上的罪疚感好像輕了一點,看到他邁出較輕鬆的步伐。
導演Kenneth Lonergan是編劇出身,這是他第三套執導的作品。前兩齣我都沒看過,不知道他是否才華橫溢,但這部戲就肯定是他一直想拍的類型和題材。故事說得流暢自然,節奏氣氛都一直貫徹始終,簡直就好像導演和主角用鏡頭和身體去親身示範什麼叫壓抑一樣。鏡頭調度和剪接都十分克制,主角的感情也克制,說話都克制。明明好像有很多話想說出來,有很多感情想宣泄,但都被壓抑下去。朋友問,跟Leaving Las Vegas比較,哪一齣更沉重。我想,Nicolas Cage的自毀是爆發性的,是戲劇性的;可Casey Affleck的沉淪卻更滲入骨髓。Nicolas打算一死了之,Casey覺得他連死的資格也沒有。
老闆刻薄,顧客無理取鬧,可他都沒有據理力爭,沒有埋怨。他贊成外甥一腳踏兩船嗎?他沒有judgement。就算在酒吧有女生主動搭訕,他也無福消受。他沒有投訴的資格,沒有發表意見的資格,沒有談戀愛的資格,沒有可以教導別人做人道理的資格。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活下去,但更沒有資格死。英文有mortification這個字,其實中文沒有這個概念,最接近的意思就是苦行。耶穌被釘十字架,都可以說是mortification,齋戒都是(東方的齋戒加入了尊敬的態度)。總之就是受苦受罰,但也不等於可以得到救贖,極其量是接近get even罷了。但問題是,不管你受多少苦,都無法彌補你所犯過的罪,這才是mortification的精要所在。而對戲裏的Casey Affleck來說,活着就是受罪,而他罪有應得。
沒資格死 活着受罪
所以有時我也不明白,幹嗎個個都嚷着要開開心心過每一天。有時我也會想,要努力過好每一天,並不是為了開心,好的壞的都沒所謂,不幸都是活該,我們只是在還債而已。
文﹕佘宗明
圖﹕網上圖片
沒有沉鬱的灰 只有褪色的白
故事講述主角Casey Affleck接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匆忙趕回家鄉。最後一面也沒見到,卻被迫留下來處理哥哥的身後事,然後帶出過去的種種不堪回首。整套電影的調子都淡,沒有沉鬱的灰,也沒有憂傷的藍,只是像本來色彩斑爛卻逐漸褪色所留下來的淡白。雖然是全知觀點,不過落墨主要都是集中在Casey Affleck一個人身上,視點就好像從他身邊一個扮演着守護精靈的角色出發,可惜守護精靈都沒守護到他,他亦沒有好好守護家人,結果愧疚一生。全片幾乎沒有所謂高潮的段落,可仔細看,還是可以看得出結構上的起承轉合。起點是回鄉為去世哥哥辦理身後事。承是大家回到過去,得悉原來他一次疏忽沒有落下隔着火爐的欄柵,導致燒着的木頭滾了出來,讓家中起火,令三個年幼女兒葬身火海。轉是重遇前妻,結局是哥哥的葬禮。朋友說,倒算是happy ending,雖然不覺得很團圓,還不是繼續消沉,只是沒變本加厲而已。Casey Affleck沒有展露過笑容,可結局時觀眾也彷彿感受到至少壓在他身上的罪疚感好像輕了一點,看到他邁出較輕鬆的步伐。
導演Kenneth Lonergan是編劇出身,這是他第三套執導的作品。前兩齣我都沒看過,不知道他是否才華橫溢,但這部戲就肯定是他一直想拍的類型和題材。故事說得流暢自然,節奏氣氛都一直貫徹始終,簡直就好像導演和主角用鏡頭和身體去親身示範什麼叫壓抑一樣。鏡頭調度和剪接都十分克制,主角的感情也克制,說話都克制。明明好像有很多話想說出來,有很多感情想宣泄,但都被壓抑下去。朋友問,跟Leaving Las Vegas比較,哪一齣更沉重。我想,Nicolas Cage的自毀是爆發性的,是戲劇性的;可Casey Affleck的沉淪卻更滲入骨髓。Nicolas打算一死了之,Casey覺得他連死的資格也沒有。
老闆刻薄,顧客無理取鬧,可他都沒有據理力爭,沒有埋怨。他贊成外甥一腳踏兩船嗎?他沒有judgement。就算在酒吧有女生主動搭訕,他也無福消受。他沒有投訴的資格,沒有發表意見的資格,沒有談戀愛的資格,沒有可以教導別人做人道理的資格。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活下去,但更沒有資格死。英文有mortification這個字,其實中文沒有這個概念,最接近的意思就是苦行。耶穌被釘十字架,都可以說是mortification,齋戒都是(東方的齋戒加入了尊敬的態度)。總之就是受苦受罰,但也不等於可以得到救贖,極其量是接近get even罷了。但問題是,不管你受多少苦,都無法彌補你所犯過的罪,這才是mortification的精要所在。而對戲裏的Casey Affleck來說,活着就是受罪,而他罪有應得。
沒資格死 活着受罪
所以有時我也不明白,幹嗎個個都嚷着要開開心心過每一天。有時我也會想,要努力過好每一天,並不是為了開心,好的壞的都沒所謂,不幸都是活該,我們只是在還債而已。
文﹕佘宗明
圖﹕網上圖片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