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呂秉權:回歸廿周年 中宣部幫倒忙?長青網文章

2017年04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4月26日 06:35
2017年04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還有兩個多月,就是香港回歸20周年的日子,中央和特區政府正加強進行有關的慶祝活動。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說慶祝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一、「彰顯一國兩制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就」;二、「展示中央政府和全國各界人民對香港的支持和關愛」;三、「要激勵香港社會各界在愛國愛港旗幟下進一步團結奮進,以共同維護一國兩制實踐所確定的正確方向,以共同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這個良好局面」。


然而,中宣部對香港回歸的部分宣傳可能令人有不同印象。


中宣部直屬事業單位出版的半年刊《時事報告(職教版)》(2016年02期)的香港回歸20年專題,以顯著篇幅描繪港獨、內耗令香港停滯不前和香港單方面依靠內地等情况,有機會令內地民眾對香港產生錯誤和偏頗印象,甚或放大了港獨的情况。


這篇題為〈香港回歸二十年:勿忘初心 方得始終〉的專題,是目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可以搜得的唯一一篇有關香港回歸廿周年的專題。


該出版物《時事報告》被形容為「廣大黨員幹部以及宣傳、教育工作者認識、把握國內外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必備」讀物。有關「職教版」專門針對中等職業教育層面,發行量超過50萬冊。


這篇搶閘的香港回歸廿周年專題共有8頁,頭一頁半談到香港回歸的背景、歷史以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去年七一黨慶有關一國兩制和香港的重要講話。


可是,由第二頁下半頁起,專題即以另外一頁半的篇幅講述「人大釋法遏制港獨」,而第七頁整版則談「任何港獨圖謀都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佔中背景及「內耗令香港發展停滯不前」。


這些內容的結論包括:「此次人大釋法非常必要及時,一錘定音,亮明法律的紅線,對遏制港獨、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的權威、維護香港的法治和社會政治穩定,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佔中「對香港危害深遠」、「過去十多年來,內耗成為香港政治的特色」等。


至於整個香港回歸廿周年專題的「學習重點」,是「中央政府一直是香港的最大支持者」,這見諸八方面,分別是:一、政治上講信用;二、香港財政上不用繳稅;三、發展上特殊保護;四、貿易上免稅通關;五、旅遊上全民支持;六、經濟上甘當後盾(香港在內地享金融、服務業的特權);七、民生上優先照顧(食品、水、電、氣的供應);八、大力支持香港根據《基本法》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對於香港的未來,有關專題強調向「三個最」的方向發展:第一個「最」,香港發展最大優勢是有內地作為靠山;第二個「最」,香港最重要經濟戰略是加強與內地合作;第三個「最」,香港最特殊的補益作用,會在內地現代化建設中繼續發揮。


專題的其餘部分,還包括香港回歸20年大事記和一國兩制詞彙簡介等。


是否恰如其分反映香港情况?

縱觀8頁的「香港回歸廿周年」專題,到底有沒有必要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談港獨、佔中和香港內耗?這是否恰如其分地反映香港的情况?專題為何對香港的國際地位和良好的司法制度隻字不提?香港的發展又是否應一面倒只談內地的扶持而不提香港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對內地投入大量資金、人才,對土地拍賣、金融監管制度、與國際接軌和司法改革更是功不可沒。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資料:「香港是內地最大的直接外來投資來源地。截至2016年底,內地已經審批的外來投資項目中,44.7%和香港有關。來自香港的實際使用金額累計達9137億美元,佔全國總額51.8%。香港也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首要地點。中國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5年,內地在香港的直接投資累計達6569億美元,佔對外直接投資總額59.8%。」


「2016年,香港是內地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於美國。內地海關統計數字顯示,2016年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雙邊貿易總額達3046億美元,佔內地對外貿易總額8.3%。其中,內地對香港的出口貨值達2877億美元,令香港成為內地第二大出口市場。」


香港對國家這些貢獻,在紀念回歸廿周年之際又豈可一筆勾銷?

10年前,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社轄下的《中國經濟周刊》曾有一篇〈學習香港好榜樣〉的文章,一連提出香港8個優點供內地學習,以造福內地百姓。這種文章恐怕今天在內地已成絕響和禁忌。


這些香港值得內地學習的典範包括:學習香港股市好榜樣、學習香港樓市好榜樣、學習香港衛生好榜樣 (處處以民為本)、學習香港廉署好榜樣、學習香港教育好榜樣(教育相對不受干預)、學習香港工會好榜樣(真正為工人謀利益)、學習香港老闆好榜樣 (相對守法講誠信)、學習香港慈善好榜樣。


文章結尾還說,香港值得內地學習的事情,遠遠不止8條,寄語在香港回歸廿周年之時,內地媒體可以做這樣的選題——「香港回歸N周年,帶來內地社會N方面進步」。


盼內地平情論港 相互尊重

短短10年間,香港的優勢俱往矣,變成港獨臨城、一無是處,只能依靠「聖上恩賜」。以往和一直以來的貢獻怎麼都煙消雲散了?


這廿年的回歸印象,顯然不是事實。希望內地有關方面可以平情論港、相互尊重,為回歸廿周年增添祥和氣氛而不是添柴添火。


作者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

[呂秉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