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要下筆略為評述現代與當代土耳其的政治經濟演變,每讓抱有自由主義情懷者感慨不已。這主要是因為這100年來,土耳其雖然也披上社會進步發展的外衣,甚至揚言要加入象徵着成熟民主自由制度的歐盟,但實質上卻持續徘徊在軍事專制與宗教狂熱之間。地理與文化上橫跨歐亞兩洲的土耳其,嚴格上來說只能算是一個「準」中東國家,但卻與眾多中東國家多年來在獨裁統治與神權專政之間的原地踏步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至多只能說土耳其因為是由美國所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員,而且與歐洲的各式交往也比較常態化,所以勉強可說稍具現代民主國家的雛形。看着當下(或不久前)的土耳其,我隱約看到她當年(應該說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吧)也算社會主流進步(相對於保守,而非自由)的一些大大小小的鄰國,如伊拉克、伊朗、黎巴嫩等,多多少少與西方接軌,甚至也歌舞昇平,但在宗教極端化的浪潮橫掃下,要不成為保守的神權社會,要不就更甚地戰火連天。
現代土耳其的前身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已然奄奄一息,不但核心(約略為近代之)國土的經濟表現未如人意,其佔了一大片中東地區的可謂是殖民帝國,也在歐美列強的煽動以及派往各地管治的欽差大臣們逐漸發展成各據一方的軍閥的大環境下,逐步四分五裂了。而為了抗衡在中亞和近東與其逐鹿的俄羅斯,鄂圖曼在一戰中可謂選錯邊,與過後戰敗的德國等為伍。當然,這場所謂「要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不但沒有成功如此做,而且戰火的洗禮也促成了個別無論是戰敗或戰勝的國度裏的政治變化。俄羅斯就來了個十月革命,過後建立了雄霸世界70多年的蘇聯政權。
卡默爾的革命靈感
而土耳其方面就出了個中級軍官出身的「國父」卡默爾。與在世界許多其他各地發動政變的革命家相似,卡默爾主要也是看到當時鄂圖曼政權的腐敗與無能,一方面社會上已然民不聊生,而軍人更是不知為誰而戰。所以他毅然組織主要是軍官們發動政變,把土耳其延續千年的「準神權」君主政體改換成一共和國。如果把土耳其也當着是個亞洲國家的話,這可是亞洲第二個共和政體;第一個是辛亥革命後所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而卡默爾也不諱言中國之前那場翻天覆地的、最後也算是軍人倒戈起義的革命,也是他的革命靈感之一。
但與民國初期軍閥割據的情况不太一樣的是,卡默爾很快收復了土耳其(現代)核心地帶的統治權力,至於中東地區鄂圖曼舊勢力的維繫,就不是他優先處理的需要了。我認為在這裏邊卡默爾的主要考量有兩點。其一與二三十年後英國逐步從散佈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撤回相似,即治理這些殖民地所花的資源在當時的情况下是比能從這些殖民地所得的回報要高得多,即所謂殖民下去對宗主國來說已然不太「划算」了,令宗主國要持續殖民下去也顯得力不從心。而即便從當下的角度往回看,土耳其當年如果堅持對大片中東地區的繼續統治,一方面當然會有豐厚的石油、天然氣的收入,但另一方面也就會更深地被拉入當下中東的無窮無盡的紛爭(雖然當下她也迫不得已「被拖下水」,需要參加近鄰中東的「事務」)。
其二也很微妙,即卡默爾想必是在深思熟慮下,決定為當時才呱呱落地的共和國選擇一條可說是「土耳其版的全盤西化」的治國政策。在教育、衛生、建設等的社會民生領域,卡默爾決定土耳其在自力更生外,更需要的是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與理念,把以前腐朽的社會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要如此做的話,他當然必須與西方列強修好,在那反正都鞭長莫及的中東地區,也就不繼續與彼等爭雄了,而是專注於與西方的科技文明接軌。當然,卡默爾最為許多現代進步思維分子所稱頌的,還是他的改革決心也伸展入文化宗教領域,一改之前鄂圖曼時期的宗教與政治混為一體的作風,嚴格堅持政教分離,而且在政治上與社會上奉行幾乎絕對的世俗化,如不允許一些宗教上的個人或集體象徵展現在包括大學、政府部門等的公家場所上。宗教對卡默爾來說應該是很個人的一回事,而不應以公帑來發揚;公帑是應該拿來發展國家建設的。
而這「全盤西化」說是「土耳其版」,其實也就是說它並不「全盤」,大致上至多也可說是「軍人版」吧,而非如現代西方的幾乎絕對民主的體制。與其他許多靠軍人政變改變政體的國家相似,土耳其的軍人當然在當地社會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彼等在看不順眼民選政府的一些(有時也的確很不入流)施政作為時,也會毫不猶豫地再次發動政變,把政權暫時收歸「軍有」來「整頓」一下。這100年來,土耳其軍人也就不時如是做,而且有時一掌握政權也就數以十年的不放手,最後一次政變的企圖就在去年而已。
而自約半世紀前,土耳其也出現了另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在當時經濟發展仍然滯後的大環境下,大批土耳其人跑到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當客工掙外匯,主要是從事一些歐洲人業已當作厭惡性的行業。這種由經濟上相對落後地區跑到發達地區的經濟行為當然無可厚非,香港不就有許多來自菲律賓的家務助理嗎?為香港大多家庭需要「雙薪」打工維持的現實,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大家歐遊時,想必也看過甚至享用過遍佈歐洲各地的土耳其式烤肉夾餅吧?主要也就從上世紀中葉土耳其社區逐漸在歐洲各地建立起來後所開始的。回想自己當年在瑞士日內瓦工作時,即便薪金還算可以,但在那生活昂貴程度幾乎可媲美香港之地,大多時候也還是要省吃儉用的。有時在天寒地凍的夜晚裏加班結束後,飢腸轆轆但大多數像樣的餐廳不是已關門就是自己負擔不起,所以唯有跑到這些土耳其式小店裏,打包一個如此的夾餅,看着師傅從不停旋轉的大烤肉串上熟練地割下肉絲,聯同一些醬料、蔬菜等夾入餅裏,然後自己大口咬下去,那美味與溫暖的感覺,實非筆墨所能形容。下次續談現代與當代土耳其。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胡逸山]
現代土耳其的前身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已然奄奄一息,不但核心(約略為近代之)國土的經濟表現未如人意,其佔了一大片中東地區的可謂是殖民帝國,也在歐美列強的煽動以及派往各地管治的欽差大臣們逐漸發展成各據一方的軍閥的大環境下,逐步四分五裂了。而為了抗衡在中亞和近東與其逐鹿的俄羅斯,鄂圖曼在一戰中可謂選錯邊,與過後戰敗的德國等為伍。當然,這場所謂「要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不但沒有成功如此做,而且戰火的洗禮也促成了個別無論是戰敗或戰勝的國度裏的政治變化。俄羅斯就來了個十月革命,過後建立了雄霸世界70多年的蘇聯政權。
卡默爾的革命靈感
而土耳其方面就出了個中級軍官出身的「國父」卡默爾。與在世界許多其他各地發動政變的革命家相似,卡默爾主要也是看到當時鄂圖曼政權的腐敗與無能,一方面社會上已然民不聊生,而軍人更是不知為誰而戰。所以他毅然組織主要是軍官們發動政變,把土耳其延續千年的「準神權」君主政體改換成一共和國。如果把土耳其也當着是個亞洲國家的話,這可是亞洲第二個共和政體;第一個是辛亥革命後所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而卡默爾也不諱言中國之前那場翻天覆地的、最後也算是軍人倒戈起義的革命,也是他的革命靈感之一。
但與民國初期軍閥割據的情况不太一樣的是,卡默爾很快收復了土耳其(現代)核心地帶的統治權力,至於中東地區鄂圖曼舊勢力的維繫,就不是他優先處理的需要了。我認為在這裏邊卡默爾的主要考量有兩點。其一與二三十年後英國逐步從散佈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撤回相似,即治理這些殖民地所花的資源在當時的情况下是比能從這些殖民地所得的回報要高得多,即所謂殖民下去對宗主國來說已然不太「划算」了,令宗主國要持續殖民下去也顯得力不從心。而即便從當下的角度往回看,土耳其當年如果堅持對大片中東地區的繼續統治,一方面當然會有豐厚的石油、天然氣的收入,但另一方面也就會更深地被拉入當下中東的無窮無盡的紛爭(雖然當下她也迫不得已「被拖下水」,需要參加近鄰中東的「事務」)。
其二也很微妙,即卡默爾想必是在深思熟慮下,決定為當時才呱呱落地的共和國選擇一條可說是「土耳其版的全盤西化」的治國政策。在教育、衛生、建設等的社會民生領域,卡默爾決定土耳其在自力更生外,更需要的是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與理念,把以前腐朽的社會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要如此做的話,他當然必須與西方列強修好,在那反正都鞭長莫及的中東地區,也就不繼續與彼等爭雄了,而是專注於與西方的科技文明接軌。當然,卡默爾最為許多現代進步思維分子所稱頌的,還是他的改革決心也伸展入文化宗教領域,一改之前鄂圖曼時期的宗教與政治混為一體的作風,嚴格堅持政教分離,而且在政治上與社會上奉行幾乎絕對的世俗化,如不允許一些宗教上的個人或集體象徵展現在包括大學、政府部門等的公家場所上。宗教對卡默爾來說應該是很個人的一回事,而不應以公帑來發揚;公帑是應該拿來發展國家建設的。
而這「全盤西化」說是「土耳其版」,其實也就是說它並不「全盤」,大致上至多也可說是「軍人版」吧,而非如現代西方的幾乎絕對民主的體制。與其他許多靠軍人政變改變政體的國家相似,土耳其的軍人當然在當地社會享有崇高的地位,而彼等在看不順眼民選政府的一些(有時也的確很不入流)施政作為時,也會毫不猶豫地再次發動政變,把政權暫時收歸「軍有」來「整頓」一下。這100年來,土耳其軍人也就不時如是做,而且有時一掌握政權也就數以十年的不放手,最後一次政變的企圖就在去年而已。
而自約半世紀前,土耳其也出現了另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在當時經濟發展仍然滯後的大環境下,大批土耳其人跑到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當客工掙外匯,主要是從事一些歐洲人業已當作厭惡性的行業。這種由經濟上相對落後地區跑到發達地區的經濟行為當然無可厚非,香港不就有許多來自菲律賓的家務助理嗎?為香港大多家庭需要「雙薪」打工維持的現實,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大家歐遊時,想必也看過甚至享用過遍佈歐洲各地的土耳其式烤肉夾餅吧?主要也就從上世紀中葉土耳其社區逐漸在歐洲各地建立起來後所開始的。回想自己當年在瑞士日內瓦工作時,即便薪金還算可以,但在那生活昂貴程度幾乎可媲美香港之地,大多時候也還是要省吃儉用的。有時在天寒地凍的夜晚裏加班結束後,飢腸轆轆但大多數像樣的餐廳不是已關門就是自己負擔不起,所以唯有跑到這些土耳其式小店裏,打包一個如此的夾餅,看着師傅從不停旋轉的大烤肉串上熟練地割下肉絲,聯同一些醬料、蔬菜等夾入餅裏,然後自己大口咬下去,那美味與溫暖的感覺,實非筆墨所能形容。下次續談現代與當代土耳其。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胡逸山]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