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大灣區規劃討論迫切 兩屆政府協調不可少長青網文章

2017年04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4月25日 06:35
2017年04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成為了本港迫切需要處理的課題。上周,行政長官梁振英率團訪問廣州及珠江西岸多個城市考察,他表示鑑於國家發改委準備在9月底至10月初完成大灣區發展規劃,特區政府將於下月向中央提交初步意見書,之後再作諮詢。廣東省政府去年已委託智庫進行大灣區規劃研究,相比下特區政府可謂後知後覺,雖然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然而當局不能因為「趕交功課」,就忽略推動社會層面討論。大灣區規劃對香港發展影響深遠,落實重任將由下屆政府扛起,現屆政府有責任與候任特首辦多作溝通磋商,而非在生米煮成熟飯後才向繼任人交代。


積極參與大灣區規劃

政府須推動社會討論

近年香港社會存在抗拒與內地合作的情緒,然而合則兩利是不變鐵律,凡是對香港長遠發展有利的事,都應放手去做。特區政府的工作,就是要確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能為港人帶來最多機遇和好處,而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隨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將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戰略發展規劃的一部分,大灣區合作發展已是事在必行,香港與其擔心「被規劃」,倒不如積極參與,爭取主動,發揮優勢,為香港發展注入更多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覆蓋9個城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不同城市之間各有盤算是理所當然。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表示,發改委希望將大灣區發展成「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級城市群,由香港做龍頭,發揮香港在國際化、制度、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帶領區內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同時提升香港的發展空間,不過近年深圳發展迅速,部分產業更已趕超香港,未必願意承認香港是「老大」。深圳互聯網龍頭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提出,應將大灣區發展成一個「世界級科技灣區」,背後概念就是認為大灣區發展規劃應以創新科技為重心,當中頗有由深圳擔當龍頭的意味。


然而正如一些學者指出,大灣區11個城市各有獨特優勢,深圳的創科產業發展固然出色,惟香港的金融和專業服務仍是首屈一指,國際化程度亦非區內其他城市能及,至於珠三角地區則以高端先進製造業見長,只要妥善規劃,可以互相補足,香港毋須懼怕任何競爭挑戰;當前最大的問題,反而是香港太遲起步參與大灣區發展規劃,導致形勢被動。事實上,早在去年初,國務院的指導文件已明確要求廣州深圳與港澳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圈格局,廣東省政府更委託內地頂級智庫,全面啟動大灣區經濟發展規劃研究;反觀香港方面,直至上月北京兩會舉行前,對大灣區規劃幾乎全無準備。


確保規劃工作延續性

候任特首應參與其中

今次梁振英率團考察,有隨團人士表示,感到區內各市政府對大灣區有很多想法,有商界代表甚至擔憂,粵方向中央提出的政策規劃主張,未必符合香港利益。現在特區政府要亡羊補牢,追上規劃步伐,趕在未來兩三周內草擬初步意見書,如此急就章難免令人擔心會否思慮不周。大灣區發展規劃包含人流、物流、資金流三方面合作,無可避免牽動本港很多產業,政府有責任在趕交功課的同時,加緊推動社會層面討論,讓各界有更多參與,了解具體合作大方向,並釋除市民一些不必要的疑慮。例如有政府人士強調,「人流互通」側重點是輸出專業人才,幫他們開拓發展機會,並非吸引更多內地人來港旅遊消費。對於這一類敏感議題,特區政府有必要向港人作出更多的說明。


與此同時,現屆政府亦應就大灣區發展規劃,與候任特首辦緊密溝通磋商。梁振英率團前往大灣區考察,未有邀請候任特首林鄭月娥一同前行,惹來不少議論。梁振英辯稱,國家已定出要在9月底至10月初完成大灣區的規劃工作,距今只餘半年時間,不能坐待新一屆政府7月1日上任才開始做,現屆政府需要把握未來兩個多月的時間推進規劃,當局下月向國家發改委提交意見書之時,會向候任特首及局長「交代」,云云。現屆政府克盡己責到任期最後一天是應有之義,不過大灣區規劃是重大決策,下屆政府要負起落實重責,不管時間如何趕急,現屆政府都應邀請候任特首及其幕僚參與其中,確保規劃工作的延續性和交接暢順,僅僅採取交代知會的做法,恐怕並不足夠。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勢將成為林鄭月娥未來一項重要工作,不應受到束縛和掣肘。近日梁振英表示卸任特首後,會考慮是否可以在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崗位上,就粵港澳大灣區繼續提出意見。政協副主席當然有權就國家大事發表意見,不過一旦梁振英成為了「前特首」,就要避免予人「對下屆政府指手劃腳」之感,如何拿揑分寸,必須謹而慎之。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