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帆川:曾俊華團隊自爆惹火 記者應該反省長青網文章

2017年04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4月25日 06:35
2017年04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曾俊華的社交網絡團隊「自爆」成功之道,卻惹來批評。反應最大的,是原本對曾俊華團隊有好感的傳媒人。記者過往化身facebook玩家,緊貼曾俊華創意搞作,固然感覺新鮮;一旦發現自己和同行成為政治人物任意操控的棋子,心感不快亦屬理所當然。事實上,類似的對傳媒的操作,並非由曾俊華團隊發明,而是一直存在,傳媒人應該藉此機會檢討。


主理曾俊華競選網上公關工作的盧勁業和羅永聰,先後在不同場合自揭底牌,坦率得過分地分享如何以「道德不正確」的方法為建制派曾俊華「殺出血路」,包括如何讓曾俊華避重就輕地逃過記者質詢、如何間接操縱傳媒的報道、如何獲取記者歡心等。


他們身為「神級幕後」,大可以將成功之道包裝得冠冕堂皇,如今卻不惜自暴其短吐真言,有理由相信這兩位前記者確實深有所感,想有限度地向有心人發出警示。


盧勁業接受「眾新聞」訪問,言論最惹火。曾俊華參選前期基本上是「收埋」自己,主力以facebook發布消息,避免傳媒當面刁難。這個做法其實承襲自「宅男司局長」現象。近年許多司局長每逢周末便發表網誌,談政策寫情懷,逐步取代以前當面面對傳媒的安排。有資深傳媒人曾戲言:「而家啲官,一個二個寫blog㗎咋,唔出嚟見人㗎,一個二個『宅男』嚟㗎。」


要是「傳媒老江湖」,當然明白官員們此舉無非想逃避傳媒質問,個別前輩亦曾鞭撻這種做法,呼籲抵制報道,終究難成氣候。由於網誌多在新聞量小的周末假日發表,故傳媒機構樂意將文章照辦煮碗報道,填塞新聞版位。久而久之成為習慣。而長年不斷寫文的曾俊華,正正是「宅男司長」的表表者,選戰期間不過由網誌搬到facebook page,由寫文變成拍片,變奏而已。


想低成本高收益 被牽着走乃必然

一般來說,記者不斷追訪個別政治人物的一舉一動,只應用在醜聞主角身上。但曾俊華競選期間,記者落力追訪,卻將他愈寫愈好,實屬罕見。究其原因,是「曾俊華」榮登網上熱門關鍵詞,是收視保證。讀者沉迷看曾俊華的文章,是出於愛慕和崇拜,所以只要將他寫得愈好,讀者便愈欣賞,收視自然水漲船高。


網媒(包括經營網站的傳統媒體)恆常追蹤熱門關鍵字,只要標題、圖片觸及相關題材,文章「跑出」的機會便大增。觀乎香港讀者口味,長期關鍵字包括「美女」、「貓狗」、「好心人」……也有一些得益於旋風式熱潮,包括去年的Pokémon GO、宣誓風波前後的游蕙禎……而特首選舉期間的致勝題材就是曾俊華。


有長期監察點擊數字的同行慨嘆,林鄭月娥雖然是網絡上眾矢之的,但除了她的幾宗「花生」醜聞,其餘時間皆是「收視毒藥」;反而曾俊華「吸like」能量極高,而且其facebook攻勢本身已趣味十足,毋須新聞編輯苦心包裝,大部分報道輕易問鼎點擊榜。傳媒機構想低成本高收益短期「跑數」,被人牽着鼻子走乃是必然。


盧勁業說見到有記者因曾俊華敗選而落淚,認為記者投入感情「很危險」。其實本地大批記者一向就新聞事件投入大量感情,而且毫不掩飾。在傳媒圈子的facebook網絡,頻繁出現「恥笑」建制派和批評本土派的帖文,立場鮮明。若說仿效美聯社規管旗下記者在社交網絡的言論,對香港記者來說過於苛刻,則記者至少也應在工作期間保持政治中立,減少在採訪期間於facebook上實時宣泄不滿情緒或對受訪者的傾慕之情?


記者是感情動物,報道才有血有肉有控訴。但如果公然跟曾俊華selfie(自拍)開心到笑要share,又公然因曾俊華落敗而傷心灑淚,試問又何以在為數不少的非曾俊華支持者當中建立傳媒威信呢?


作者是記者

[陳帆川]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