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這場法國大選從一開始,焦點都放在極右民粹領袖馬林勒龐身上,即使她最終未圓入主愛麗榭宮的夢想,其如何取得高支持度仍值得分析。《金融時報》引述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和經濟研究與應用中心(Cepremap)的最新研究指,馬林勒龐吸引到的往往是悲觀選民,與馬克龍獲樂觀選民擁戴剛好相反,但馬林勒龐支持者並不限於窮人或低學歷人士,反映國民陣線的冒起源於法國的「希望危機」。
「我準備來保護你們」策略成功
研究論文顯示,自覺被拋在後面的人來自不同背景,年齡、收入、就業狀况和教育程度仍然有關,但對投票意向來說,這些因素沒有比選民自己如何看待前景更重要。3張附圖皆反映,對未來愈悲觀,就愈傾向投給國民陣線。
論文共同作者、Sciences Po政策研究中心主管富科(Martial Foucault)稱:「我們傾向認為只有較貧窮和教育程較低的民眾會在全球化落敗,但這不是永遠真實——那些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也經常要在競爭激烈的範疇冒險,他們也非必然成功。所以當馬林勒龐告訴你們:『我準備來保護你們。』他們相信她會。」
《紐約時報》派記者到法國南部的弗雷瑞斯(Fréjus),這個蔚藍海岸地區小城市在2014年地方選舉被國民陣線攻陷,該黨26歲候選人拉什林(David Rachline)贏得市長選舉,迄今仍可觀察到極右冒起的其一重要因素——「我們 vs 他們」的民粹政治。
拉什林上任後設立了一座碑石,以紀念在阿爾及利亞1962年獨立後逃返法國本土的所謂「黑腳」(Pied-Noir,即住在法殖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或歐洲公民)和「哈基」(Harki,即與法兵一同與獨立叛軍戰鬥的阿爾及利亞人)。可是弗雷瑞斯本身也是許多阿國反殖獨立軍的後裔定居之處,這座碑石重燃「黑腳」與阿爾及利亞人的衝突。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學者彼得森(Terrence Peterson)形容,歸根究柢這是關乎「什麼是法國,及誰是法國人?」的衝突。這點正是馬林勒龐一向想強調的身分認同分野——法國人是「我們」,與移民是「他們」相對比。
「我準備來保護你們」策略成功
研究論文顯示,自覺被拋在後面的人來自不同背景,年齡、收入、就業狀况和教育程度仍然有關,但對投票意向來說,這些因素沒有比選民自己如何看待前景更重要。3張附圖皆反映,對未來愈悲觀,就愈傾向投給國民陣線。
論文共同作者、Sciences Po政策研究中心主管富科(Martial Foucault)稱:「我們傾向認為只有較貧窮和教育程較低的民眾會在全球化落敗,但這不是永遠真實——那些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也經常要在競爭激烈的範疇冒險,他們也非必然成功。所以當馬林勒龐告訴你們:『我準備來保護你們。』他們相信她會。」
《紐約時報》派記者到法國南部的弗雷瑞斯(Fréjus),這個蔚藍海岸地區小城市在2014年地方選舉被國民陣線攻陷,該黨26歲候選人拉什林(David Rachline)贏得市長選舉,迄今仍可觀察到極右冒起的其一重要因素——「我們 vs 他們」的民粹政治。
拉什林上任後設立了一座碑石,以紀念在阿爾及利亞1962年獨立後逃返法國本土的所謂「黑腳」(Pied-Noir,即住在法殖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或歐洲公民)和「哈基」(Harki,即與法兵一同與獨立叛軍戰鬥的阿爾及利亞人)。可是弗雷瑞斯本身也是許多阿國反殖獨立軍的後裔定居之處,這座碑石重燃「黑腳」與阿爾及利亞人的衝突。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學者彼得森(Terrence Peterson)形容,歸根究柢這是關乎「什麼是法國,及誰是法國人?」的衝突。這點正是馬林勒龐一向想強調的身分認同分野——法國人是「我們」,與移民是「他們」相對比。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