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夏天玩水才是正經事。有沒有想過,也許有一天,換對拖鞋,走幾步路到海旁,就可以划小艇出海釣魚、滑浪、爬龍舟?
特首梁振英建議在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對開建泳棚,稱「午飯後游廾二十分鐘,是去gym以外的好選擇」。但現實是,別說中環海濱,就算在傳統漁港如鴨脷洲,要下水,先要像玩Super Mario般越過重重障礙,小至攀欄河,大至用廢鐵自製樓梯、用浮板做移動浮台,才上得了船。由兩年前的施政報告到最近的《2030+規劃》都提倡「親水文化」,可是,怎麼親?
這天,港島南區街坊兼立法會議員姚松炎,還有許多城巿規劃倡議者換上短褲,來到鴨脷洲海邊試爬龍舟,只問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怎樣讓街坊們齊齊玩水?
鴨脷洲 自製木梯浮台 龍舟健兒登船
鴨脷洲是傳統漁港,除有漁船、街渡,還是大型龍舟比賽的「戰場」。中國香港龍舟總會二級教練周慶旺(七哥)說,香港將龍舟運動帶到全世界,屢次舉辦國際賽事。但饒是「繁忙」如鴨脷洲,下水也得先得攀過一米高欄河,再爬逾兩米的自製木梯,小心翼翼走過濕滑的亂石,登上自製浮台,再慢慢用繩拉到龍舟旁登船。至於龍舟,更是因岸邊比水面高太多,都得用起重機的吊臂吊下水,亦有龍舟放在海邊的浮箱上。
圍欄圍住 上下船不可行
姚松炎這天與「天光Ride」發起人、建築師黎永鋒及南區區議員司馬文親嘗「下水禮」之難,他批評政府鼓勵「親水文化」,但海邊配套及「可達性」(accessibility)不理想,將與團隊研究如何改善香港海濱設施,拓展水上公共空間,在立法會討論。「現在的海濱公園用欄杆圍住,有好多事情做不到,像立法會對出的金鐘海濱,不能踏單車,踩滑板。」他希望推動政府制定水上活動的政策,例如制定簡單的申請機制,讓巿民可建臨時上下船的設施,並選取幾個海濱建設配套設施作試點,「證明是可行及安全。」
「下水禮」有難度
建築師黎永鋒則表示,其實讓公眾「親近」海濱,與安全並無衝突。以鴨脷洲為例,仍可設欄杆,但有「落水位」可設兩級平台,「在接近海面處建約八米闊的平台,就算潮漲浸了也沒關係,但身手沒那麼敏捷的小朋友或老人家,也容易上船或下水。」
出海 不只是有錢人專利
「海邊理應是全民共享的天然免費遊樂場,為什麼現在卻變成有錢人的專利?」南區區議員司馬文亦認為,香港有二百多個小島,還有長長的海岸線,理應善用,卻欠缺水上活動配套設施,如泊船的避風塘、碼頭,「在美國或歐洲,你不用很有錢,也可以有隻小艇出海釣魚,就算不富有,也可以把小艇放在後園或車庫,找朋友借輛舊車就能拉到海邊。可是香港沒有泊船的地方,私人的遊艇會不僅昂貴,入會也要輪候數年,出海變成有錢人才享受到的樂趣。」
海與岸隔絕 下水有難度
他考察過觀塘海濱、油塘、將軍澳帆船灣、青衣、馬鞍山的海邊,要不是圍起欄杆,就是連下水的通道都沒有,都是漁民及公眾人士發揮民間智慧,用木條自製樓梯。「要下水就得攀出去,而且海旁也沒有儲物櫃、淋浴間。」他說,其實建配套設施的成本不高,「之前政府曾在西貢為村民建了個公眾碼頭,其實花費不多,為什麼其他地方不可以?」
意國浮箱搭成浮橋
除了碼頭,「玩水」還有許多方法。美國藝術家Christo去年於意大利Iseo湖上以浮箱建成逾兩公里長的浮橋,連接岸邊與湖中島,其實類似浮箱在2011年的尖東國際龍舟賽也出現過,用來連接岸邊及龍舟。
丹麥海港浴場
除了意大利的「快閃」浮橋,三面環海的丹麥也在首都哥本哈根、南部城巿福堡(Faaborg)建有海港浴場(Harbour Baths),免費對公眾開放。不同浴場的設施各有不同,例如獨木舟碼頭,有浴場甚至有桑拿房,其中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的Islands Brygge是人工浮島,建有兩個標準五十米泳池、兩個兒童池、高空跳水台,旁邊的走廊亦可供遊人曬太陽、野餐,適合一家大小休憩。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特首梁振英建議在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對開建泳棚,稱「午飯後游廾二十分鐘,是去gym以外的好選擇」。但現實是,別說中環海濱,就算在傳統漁港如鴨脷洲,要下水,先要像玩Super Mario般越過重重障礙,小至攀欄河,大至用廢鐵自製樓梯、用浮板做移動浮台,才上得了船。由兩年前的施政報告到最近的《2030+規劃》都提倡「親水文化」,可是,怎麼親?
這天,港島南區街坊兼立法會議員姚松炎,還有許多城巿規劃倡議者換上短褲,來到鴨脷洲海邊試爬龍舟,只問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怎樣讓街坊們齊齊玩水?
鴨脷洲 自製木梯浮台 龍舟健兒登船
鴨脷洲是傳統漁港,除有漁船、街渡,還是大型龍舟比賽的「戰場」。中國香港龍舟總會二級教練周慶旺(七哥)說,香港將龍舟運動帶到全世界,屢次舉辦國際賽事。但饒是「繁忙」如鴨脷洲,下水也得先得攀過一米高欄河,再爬逾兩米的自製木梯,小心翼翼走過濕滑的亂石,登上自製浮台,再慢慢用繩拉到龍舟旁登船。至於龍舟,更是因岸邊比水面高太多,都得用起重機的吊臂吊下水,亦有龍舟放在海邊的浮箱上。
圍欄圍住 上下船不可行
姚松炎這天與「天光Ride」發起人、建築師黎永鋒及南區區議員司馬文親嘗「下水禮」之難,他批評政府鼓勵「親水文化」,但海邊配套及「可達性」(accessibility)不理想,將與團隊研究如何改善香港海濱設施,拓展水上公共空間,在立法會討論。「現在的海濱公園用欄杆圍住,有好多事情做不到,像立法會對出的金鐘海濱,不能踏單車,踩滑板。」他希望推動政府制定水上活動的政策,例如制定簡單的申請機制,讓巿民可建臨時上下船的設施,並選取幾個海濱建設配套設施作試點,「證明是可行及安全。」
「下水禮」有難度
建築師黎永鋒則表示,其實讓公眾「親近」海濱,與安全並無衝突。以鴨脷洲為例,仍可設欄杆,但有「落水位」可設兩級平台,「在接近海面處建約八米闊的平台,就算潮漲浸了也沒關係,但身手沒那麼敏捷的小朋友或老人家,也容易上船或下水。」
出海 不只是有錢人專利
「海邊理應是全民共享的天然免費遊樂場,為什麼現在卻變成有錢人的專利?」南區區議員司馬文亦認為,香港有二百多個小島,還有長長的海岸線,理應善用,卻欠缺水上活動配套設施,如泊船的避風塘、碼頭,「在美國或歐洲,你不用很有錢,也可以有隻小艇出海釣魚,就算不富有,也可以把小艇放在後園或車庫,找朋友借輛舊車就能拉到海邊。可是香港沒有泊船的地方,私人的遊艇會不僅昂貴,入會也要輪候數年,出海變成有錢人才享受到的樂趣。」
海與岸隔絕 下水有難度
他考察過觀塘海濱、油塘、將軍澳帆船灣、青衣、馬鞍山的海邊,要不是圍起欄杆,就是連下水的通道都沒有,都是漁民及公眾人士發揮民間智慧,用木條自製樓梯。「要下水就得攀出去,而且海旁也沒有儲物櫃、淋浴間。」他說,其實建配套設施的成本不高,「之前政府曾在西貢為村民建了個公眾碼頭,其實花費不多,為什麼其他地方不可以?」
意國浮箱搭成浮橋
除了碼頭,「玩水」還有許多方法。美國藝術家Christo去年於意大利Iseo湖上以浮箱建成逾兩公里長的浮橋,連接岸邊與湖中島,其實類似浮箱在2011年的尖東國際龍舟賽也出現過,用來連接岸邊及龍舟。
丹麥海港浴場
除了意大利的「快閃」浮橋,三面環海的丹麥也在首都哥本哈根、南部城巿福堡(Faaborg)建有海港浴場(Harbour Baths),免費對公眾開放。不同浴場的設施各有不同,例如獨木舟碼頭,有浴場甚至有桑拿房,其中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的Islands Brygge是人工浮島,建有兩個標準五十米泳池、兩個兒童池、高空跳水台,旁邊的走廊亦可供遊人曬太陽、野餐,適合一家大小休憩。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