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今屆法國大選波譎雲詭 ,今日首輪投票最終是哪兩位候選人跑出仍充滿懸念。中間偏右共和黨菲永本來形勢大好,卻爆出「空餉門」醜聞致形象大跌。自創新黨、年僅39歲的馬克龍形象清新吸引不少支持者,民調一直與右翼民粹領袖馬林勒龐叮噹馬頭。被《費加羅報》封為「法國查韋斯」的極左領袖梅朗雄後勁凌厲,令選情再起變數。這場被輿論視為決定法國命運的關鍵一戰,牽動的不僅是歐洲,對同樣面對既有體制(institution)失靈的全球亦有啟示。
經濟無力推展
族裔騷亂頻生
法國過往大選次輪投票通常是兩名來自左派社會黨及右派共和黨(前身為「人民運動聯盟」)候選人對決。但今次最有機會晉身次輪投票的4名候選人中,只有菲永來自傳統政黨。各人均揚言要跟過去一刀兩斷,惟開出藥方各有不同。菲永揚言要效法戴卓爾夫人,對法國實施「震盪療法」,大力推動私有化;馬克龍則主張溫和改革解放經濟,摒棄左右意識形態之爭,以務實主義帶領法國走出困局。這兩名主流候選人的政綱各有弱點。菲永走的基本是薩爾科齊的舊路,英美式改革是否適合法國社會是一大疑問,至於馬克龍雖然勾勒出可欲的願景,但卻被指只是前朝路線的延續,效果成疑。
極左梅朗雄及極右馬林勒龐則開出猛藥。兩人屬政治光譜兩極,但內政外交甚投契。他們同樣把矛頭指向建制及歐盟,威脅脫離歐盟及歐元區。梅朗雄揚言要對法國體制大破大立,對歐盟亦如是,誓要改變主導歐盟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建立平等公正的歐洲;馬林勒龐則以民族主義掛帥,高舉「法國優先」,叫停所有移民,重新控制邊界。兩人同樣主張增加社會福利,並實施保護主義保障本地工業。
梅朗雄與馬林勒龐崛起,跟法國近年瀰漫悲觀情緒不無關係。自2012年以來,法國失業率一直在10%徘徊,年輕人失業則高達20%以上。經濟增長乏力,龐大的公共開支令政府難以負擔。前總統希拉克及薩爾科齊任內推動改革都遇上大規模示威罷工,社會黨總統奧朗德走親商中間路線,去年推動勞動市場改革,旨在增加勞動市場彈性。但在龐大阻力下最終要讓步,改革未徹底之餘,奧朗德的親商中間路線亦惹怒傳統左派支持者。除經濟就業外,2015年1月《查理周刊》恐襲以來,法國屢發生恐襲,治安變成一大議題。移民聚居的巴黎市郊2005年爆發騷亂戳破族裔融和的假象,市郊至今仍然成為治安威脅,警民衝突頻生。
傳統法國精英不單未能解決這些積弊,更屢爆貪腐醜聞。前總統希拉克卸任後因就任巴黎市長期間的挪用公款醜聞,2011年被判罪成;薩爾科齊現時亦因為競選資金問題面臨官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菲永則因涉及挪用公款請妻兒擔任掛名助理受查;社會黨內政部長勒魯上月亦被揭涉嫌公款聘請兩名女兒做掛名工作,在任4個月便倉皇辭職。
年輕人不信政客
建制精英陷苦戰
這解釋了為何法國社會瀰漫着憤怒及悲觀情緒。除了日漸衰敗的鄉鎮及工業城市埋怨遭忽視外,年輕人亦感到未來灰暗。《世界報》去年12月刊登一項針對18至34歲法國人的調查,有99%受訪者認為政客腐敗,87%受訪者不信政客及傳媒。他們也認為現行的教育制度未能給予人人均等機會,87%認為現時教育無助他們投身勞動市場。
不少論者形容,今次法國大選恍如去年美國大選翻版。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兩場初選中,建制參選人同樣遭反建制參選人挑戰。美國共和黨初選中杰布布殊等多名建制參選人落馬,最後由反建制及反全球化的特朗普勝出;民主黨建制寵兒希拉里在初選中面對反建制桑德斯亦陷於苦戰。「鐵鏽帶」工業大州埋怨遭主流政客離棄,在大選中改投特朗普,成為他爆冷勝出的關鍵。法國總統選舉制度設兩輪投票制,按民調走勢,希望重演特朗普劇本的馬林勒龐就算晉身次輪投票,勝出的機會仍低,但經過去年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的意外結果,誰也不敢斷言法國大選不會爆冷。
跟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一樣,今次法國大選也是對建制精英的當頭棒喝。超過200名商界領袖上周就在《世界報》撰文,呼籲國民別被販賣「幻象及虛假承諾」的極端候選人「瞞騙」。為何國民會被幻象吸引,建制精英若不徹底檢討,為國民指出一條可行之路,馬林勒龐就算不勝出,影響力也不會就此消失。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經濟無力推展
族裔騷亂頻生
法國過往大選次輪投票通常是兩名來自左派社會黨及右派共和黨(前身為「人民運動聯盟」)候選人對決。但今次最有機會晉身次輪投票的4名候選人中,只有菲永來自傳統政黨。各人均揚言要跟過去一刀兩斷,惟開出藥方各有不同。菲永揚言要效法戴卓爾夫人,對法國實施「震盪療法」,大力推動私有化;馬克龍則主張溫和改革解放經濟,摒棄左右意識形態之爭,以務實主義帶領法國走出困局。這兩名主流候選人的政綱各有弱點。菲永走的基本是薩爾科齊的舊路,英美式改革是否適合法國社會是一大疑問,至於馬克龍雖然勾勒出可欲的願景,但卻被指只是前朝路線的延續,效果成疑。
極左梅朗雄及極右馬林勒龐則開出猛藥。兩人屬政治光譜兩極,但內政外交甚投契。他們同樣把矛頭指向建制及歐盟,威脅脫離歐盟及歐元區。梅朗雄揚言要對法國體制大破大立,對歐盟亦如是,誓要改變主導歐盟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建立平等公正的歐洲;馬林勒龐則以民族主義掛帥,高舉「法國優先」,叫停所有移民,重新控制邊界。兩人同樣主張增加社會福利,並實施保護主義保障本地工業。
梅朗雄與馬林勒龐崛起,跟法國近年瀰漫悲觀情緒不無關係。自2012年以來,法國失業率一直在10%徘徊,年輕人失業則高達20%以上。經濟增長乏力,龐大的公共開支令政府難以負擔。前總統希拉克及薩爾科齊任內推動改革都遇上大規模示威罷工,社會黨總統奧朗德走親商中間路線,去年推動勞動市場改革,旨在增加勞動市場彈性。但在龐大阻力下最終要讓步,改革未徹底之餘,奧朗德的親商中間路線亦惹怒傳統左派支持者。除經濟就業外,2015年1月《查理周刊》恐襲以來,法國屢發生恐襲,治安變成一大議題。移民聚居的巴黎市郊2005年爆發騷亂戳破族裔融和的假象,市郊至今仍然成為治安威脅,警民衝突頻生。
傳統法國精英不單未能解決這些積弊,更屢爆貪腐醜聞。前總統希拉克卸任後因就任巴黎市長期間的挪用公款醜聞,2011年被判罪成;薩爾科齊現時亦因為競選資金問題面臨官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菲永則因涉及挪用公款請妻兒擔任掛名助理受查;社會黨內政部長勒魯上月亦被揭涉嫌公款聘請兩名女兒做掛名工作,在任4個月便倉皇辭職。
年輕人不信政客
建制精英陷苦戰
這解釋了為何法國社會瀰漫着憤怒及悲觀情緒。除了日漸衰敗的鄉鎮及工業城市埋怨遭忽視外,年輕人亦感到未來灰暗。《世界報》去年12月刊登一項針對18至34歲法國人的調查,有99%受訪者認為政客腐敗,87%受訪者不信政客及傳媒。他們也認為現行的教育制度未能給予人人均等機會,87%認為現時教育無助他們投身勞動市場。
不少論者形容,今次法國大選恍如去年美國大選翻版。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兩場初選中,建制參選人同樣遭反建制參選人挑戰。美國共和黨初選中杰布布殊等多名建制參選人落馬,最後由反建制及反全球化的特朗普勝出;民主黨建制寵兒希拉里在初選中面對反建制桑德斯亦陷於苦戰。「鐵鏽帶」工業大州埋怨遭主流政客離棄,在大選中改投特朗普,成為他爆冷勝出的關鍵。法國總統選舉制度設兩輪投票制,按民調走勢,希望重演特朗普劇本的馬林勒龐就算晉身次輪投票,勝出的機會仍低,但經過去年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的意外結果,誰也不敢斷言法國大選不會爆冷。
跟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一樣,今次法國大選也是對建制精英的當頭棒喝。超過200名商界領袖上周就在《世界報》撰文,呼籲國民別被販賣「幻象及虛假承諾」的極端候選人「瞞騙」。為何國民會被幻象吸引,建制精英若不徹底檢討,為國民指出一條可行之路,馬林勒龐就算不勝出,影響力也不會就此消失。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