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對於未來,我們總有無限想像。由荷蘭設計師Wendy Plomp創辦的設計共同單位Dutch Invertuals,每年透過物件、設計裝置,利用網上平台和主題展覽形式表達生活主題。今年在米蘭設計周展出第十五屆展覽,題目為Harvest,向參展的十位設計師提出以下的問題:「當消費者變成收割者,效率和自我完善成為未來人類生活的新指標,將如何改變社會經濟模式?我們可以因此將消費行為演變成製造,取回生活的話語權?」
Dutch Invertuals展場選址Porta Garibaldi車站附近,是典型意大利倉庫建築,空間四正,約一千多尺,平素淡雅,簡單放置設計師作品。參觀者有博物館策展人、畫廊家、媒體和大眾,年年好評如潮。團體展最大特色之一是整體性。從策展主題、作品質素、觀賞經驗都可感受到設計師想跟大眾建立對話心思。 駐場介紹作品者是參展的年輕設計師,熟悉彼此作品概念,短短十分鐘把作品背後抽象概念、未來想法解明說清,也會跟你分享創作過程細節。
點塵成金
Kirstie Van Noort 和Xandra Van Der Eijk的作品名叫〈As Above, So Below〉,她們從事研究和陶瓷設計,從題目Harvest聯想到來自外太空流落地球的星塵——微隕星。「微隕星可以為科學家提供宇宙和星石構造資訊,然而從未被視為物料。我們從屋頂、瓦片收集這些微隕星,萃取成可使用的礦物質製作物件。我們想像,未來也許可以在城市空間收採礦物。」她們讓我從顯微鏡中窺看這些神奇的星石,有些細碎如塵,有些則製作成藝術裝置,那黑鋼般的小方塊細緻如寶石,很難想像是從屋項、花園中採集的塵土。
這種「點石成金」的實驗更延伸至其他設計師實驗的物料身上,如水泥、冷熱能源、聲音、光源、金屬、石頭、日常物等, 如Mila Chorbadzhieva的〈Sound Mirrors〉裝置收集聲音;Philipp Weber將德國的coking plant製成新物料coke,讓這在鋼鐵製作過程中的無名配料變成主角;Thomas Ballouhey的〈Recondition〉走得更前,他預視未來物資短缺,人類將要把日常物料變成家具,於是他讓百葉窗簾、廢料、泥土等變成燈具、家具甚至神台;Edhv的〈Thermodynamics〉則利用簡單的冷、熱裝置,將能量收集成為保冷和發光的裝置。「 我們討論能源時,想起能量可以儲藏於冰塊中,同樣可讓熱能發光。加入循環系統,就可以在未來的家中使用,讓能源與自然並存。」
不談錢,說別的好嗎?
什麼是Harvest?這些駐荷蘭,來自世界各地如中國、法國、捷克等十位設計師,各人有不同的解讀,有人會製作雕塑,有人會進行精密研究。過程中Wendy總要大家聚集一起,從題目出發討論,再各自研究、製作,從概念到成品,人人都要參與討論,自自然然地對展覽產生歸屬感。展場一件件手工精美的作品,賣點是表現手藝,還是更多?
她回顧過去十多年的工作說:「 Dutch Invertuals的工作從策展、發掘新設計師、企業顧問、設計師與畫廊畧晡姚]中介人或接洽不同案子,無論是商業、文化藝術至教育,我們總想推動討論和原創實驗。展覽成品是產品、物件、藝術也好,只要對未來生活提案都可以。Usability不只是功能,還有對現况、四周環境回應。世界和環境正在改變,企業也要改變,他們找設計師工作不能只為了打造奢華生活或工藝,而是設計師具備新想法。因此參展設計師的自發性甚為重要,創作目的不只是研發新物料,而是對題目的深度討論,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從而引領觀眾反思生活,最終改變大家對現有經濟模式的想法,談未來也要說錢嗎?可不可以談別的題目?」
■INFO
www.dutchinvertuals.nl
作者簡介﹕Ire Tsui (巧詩)
獨立藝術、設計生活編輯,Talking Hands研究工作室發起人,hellotalkinghands@mail.com
文﹕巧詩
圖﹕巧詩、Ronald Smits
編輯﹕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Dutch Invertuals展場選址Porta Garibaldi車站附近,是典型意大利倉庫建築,空間四正,約一千多尺,平素淡雅,簡單放置設計師作品。參觀者有博物館策展人、畫廊家、媒體和大眾,年年好評如潮。團體展最大特色之一是整體性。從策展主題、作品質素、觀賞經驗都可感受到設計師想跟大眾建立對話心思。 駐場介紹作品者是參展的年輕設計師,熟悉彼此作品概念,短短十分鐘把作品背後抽象概念、未來想法解明說清,也會跟你分享創作過程細節。
點塵成金
Kirstie Van Noort 和Xandra Van Der Eijk的作品名叫〈As Above, So Below〉,她們從事研究和陶瓷設計,從題目Harvest聯想到來自外太空流落地球的星塵——微隕星。「微隕星可以為科學家提供宇宙和星石構造資訊,然而從未被視為物料。我們從屋頂、瓦片收集這些微隕星,萃取成可使用的礦物質製作物件。我們想像,未來也許可以在城市空間收採礦物。」她們讓我從顯微鏡中窺看這些神奇的星石,有些細碎如塵,有些則製作成藝術裝置,那黑鋼般的小方塊細緻如寶石,很難想像是從屋項、花園中採集的塵土。
這種「點石成金」的實驗更延伸至其他設計師實驗的物料身上,如水泥、冷熱能源、聲音、光源、金屬、石頭、日常物等, 如Mila Chorbadzhieva的〈Sound Mirrors〉裝置收集聲音;Philipp Weber將德國的coking plant製成新物料coke,讓這在鋼鐵製作過程中的無名配料變成主角;Thomas Ballouhey的〈Recondition〉走得更前,他預視未來物資短缺,人類將要把日常物料變成家具,於是他讓百葉窗簾、廢料、泥土等變成燈具、家具甚至神台;Edhv的〈Thermodynamics〉則利用簡單的冷、熱裝置,將能量收集成為保冷和發光的裝置。「 我們討論能源時,想起能量可以儲藏於冰塊中,同樣可讓熱能發光。加入循環系統,就可以在未來的家中使用,讓能源與自然並存。」
不談錢,說別的好嗎?
什麼是Harvest?這些駐荷蘭,來自世界各地如中國、法國、捷克等十位設計師,各人有不同的解讀,有人會製作雕塑,有人會進行精密研究。過程中Wendy總要大家聚集一起,從題目出發討論,再各自研究、製作,從概念到成品,人人都要參與討論,自自然然地對展覽產生歸屬感。展場一件件手工精美的作品,賣點是表現手藝,還是更多?
她回顧過去十多年的工作說:「 Dutch Invertuals的工作從策展、發掘新設計師、企業顧問、設計師與畫廊畧晡姚]中介人或接洽不同案子,無論是商業、文化藝術至教育,我們總想推動討論和原創實驗。展覽成品是產品、物件、藝術也好,只要對未來生活提案都可以。Usability不只是功能,還有對現况、四周環境回應。世界和環境正在改變,企業也要改變,他們找設計師工作不能只為了打造奢華生活或工藝,而是設計師具備新想法。因此參展設計師的自發性甚為重要,創作目的不只是研發新物料,而是對題目的深度討論,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從而引領觀眾反思生活,最終改變大家對現有經濟模式的想法,談未來也要說錢嗎?可不可以談別的題目?」
■INFO
www.dutchinvertuals.nl
作者簡介﹕Ire Tsui (巧詩)
獨立藝術、設計生活編輯,Talking Hands研究工作室發起人,hellotalkinghands@mail.com
文﹕巧詩
圖﹕巧詩、Ronald Smits
編輯﹕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