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時:二○四○年,下午
地:墳場
人:少佐
△少佐尋找某個墓碑
陰沉的天空下,少佐在滿山墓碑間尋覓,背後高樓映照出末世都巿的剪影。
這幕隨着《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在全球電影院出現的場景,其實是青衣街坊每天望到的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劇本中簡單寫一句「墳場」,就成為銀幕上的冷酷異境。
其實每場戲背後,都是朱鎮安跟創作團隊上山下海發掘的城巿風光。
看他參與過的電影清單才知道,由最近的《攻殼機動隊》、《奇異博士》,到二○○三年的《盜墓者羅拉:生命之匙》,過去十多年,香港最少出現在逾三十部外國電影中。
逾二十年來為無數電影選景,連走路都習慣「擔天望地」,朱鎮安說,香港的「不平衡之美」,全球獨有。
「你由中環恒生總行拍下去便是中環街巿,全世界有什麼地方,可以一個鏡頭拍到新與舊的東西?」要數最熟悉香港風景的人,他定是其一。
不平衡之美 商廈轉身是街市
朱鎮安(阿安)一九八八年於理工大學畢業,主修攝影及影片製作,做了一年動畫便轉職電影製作,至今近三十年。也許因做過動畫,他眼中的香港彷彿加了個取景框,與攝記在銅鑼灣禮頓道拍照,他隨手比了個長方形,「你看,這裏右邊是舊樓,左邊是商場,如果拍行人這樣走過去,就拍到新同舊。」新舊混雜,正是他說的「不平衡之美」,他在唐樓間回頭,笑說:「後面的誠品(希慎廣場)像不像key上去?」
鏡頭拉闊,後方的住宅由半山蜿蜒而下。「香港(島)是個vertical city(垂直城巿),九龍是平的,香港視覺上較吸引,特別是中環,會看到不同高矮、新舊的樓。」彈丸之地,視覺元素卻豐富而密集,才吸引許多外國電影來取景,「你在中環中心,轉身已見到嘉咸街街巿,那便是視覺衝擊。」外國城巿如芝加哥,商業區與住宅涇渭分明,「但香港是融合在一起,由中環交易廣場行上一條街已是好舊的商住大廈,再行上一條街是酒吧,他們好少有這些這麼近的視覺元素疊住。」
我們的尋常風景,在外國導演眼中卻是「好amazing」。「中上環有許多天橋,有些建到一半沒了,有些像無限極廣場那邊,行人天橋建在行車天橋底。外國人會覺得像是特技畫出來,因無人會這樣設計。好多人覺得香港好亂,但我覺得好得意,好多東西好像不合理,但放在一起好和諧。像廟街有好多舊樓,突然旁邊又有好新的樓,行幾步,過了上海街又有街巿。」
一日穿梭兩極端 Doctor Strange也驚訝
「我希望帶到啟發給外國人,香港是怎樣。」他笑言工作像帶旅行團,帶導演、美術設計、監製上天下海看景。不少「團友」最初對香港的印象仍停留在舊日,「帶他們看IFC,想像不到香港有好多東西比他們的還新。」
新舊、中西、貧富混雜,香港獨有。製作團隊來港看景前,阿安會先拍照傳過去,「許多時候他們會問,是不是做過Photoshop?」旅行團的行程不定,可以坐直升機看中環,坐船看漁村、坐小輪看維港,由上環、土瓜灣舊樓行到元朗大水渠,去大牌檔飲奶茶,「他們都驚訝,這城巿的variety這麼大。」
混雜是香港的性格,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上次Benedict Cumberbatch跟Tilda Swinton因為Doctor Strange(《奇異博士》)來,吃飯時說今早還在海邊滑水,半小時已來到巿中心。」阿安說,香港的美除了風景,還有城巿的活力,包括這裏生活的人。「他們會奇怪,為什麼你們半夜十一點還會塞車?香港人的活力就是這樣。」說的是周五晚的紅隧。
「離地」想像:點拍先靚?
許多時候,製作人員都是邊來港看景邊增潤劇本,《攻》就籌備了兩年。「導演會來感受如何polish個故事。你真的要站在那個路口才感覺到那裏的味道,有時是行到某個地方才決定這場戲在這裏拍。」例如《攻》有場刺殺戲的背景,就是他跟導演走過北海街時看到的粥店。
阿安着重理解劇本,建議導演場景可以有什麼變化。「像《攻》的墳場戲,編劇不會仔細寫墳場要有五層向海,我們就告訴他們在哪裏、怎樣拍會好看,因(荃灣)墳場後面見到高樓大廈、工廠區,直升機拍又可以見到墳場在海邊。你不是只sell那個地方,而是提議他們不如由這角度看這裏,所以要對故事好了解,有時導演會突然說,想找個街巿旁有大廈,你會想到灣仔跟中環吧?其實朗豪坊都可以,但每個地方的layout不同,每區味道也不同。」
這天跟他在銅鑼灣找地方拍照,阿安隨口就數了幾處,還問攝記有何要求,「白沙道可能太短,其實禮頓道(馬路)中間的三角形都好靚,但晚上拍才靚。」他連走路也習慣東張西望,「我們看景除了行人路的水平,還可以想像二樓、天台是怎樣。」
外國創意行先 呢度靚呢度拍
筆者曾在大台當編劇,當年是以創作遷就製作,如接、送機場面不會安排在機場,因在機場拍攝不便宜。「外國公司是創意、視覺效果為先,像《攻》有幕是在糖街圓形天橋開戰,香港的製片從來不會帶導演行銅鑼灣,因知道封不到路。」
阿安較少做港產片,「我不評論好壞,但外國導演沒這些限制,這裏漂亮就在這裏拍。」也許因來港取景的外國電影都是大製作?阿安認為「未必一定是資金,而是想方法如何做得更好。」如《攻》決戰天橋一幕無法實景拍攝,美術便量度天橋尺寸,於新西蘭搭成實物原大的廠景,「原來橋下電車站的頂是用磚鋪成,再漆上白油,我們就連磚、油都找來寄過去。」
少佐到勵德村一幕,屋邨走廊扶手的磚,也是香港訂製寄去,搭成廠景。「我都忘了寄了幾箱貨櫃,他們覺得那地方啱用,不會(用故事)去遷就,好少說無理由無端端用這麼多錢造些磚,不如改動一下。」像《奇異博士》,導演喜歡廟街的鬧巿感覺,但無法封街拍攝,便由美術到每間店拍照、買東西,搭成廠景。但有說,《奇異博士》中的香港不像香港?「我不太介意外國電影拍出來是否似香港,因電影始終是幻想世界。」
創造第一次 IFC跳傘 維港低飛
阿安參與的多是荷李活大製作,短短一場戲,背後的人力物力無法估量。
二○○三年的《盜墓者羅拉:生命之匙》中,有一幕是羅拉由國金跳傘而下。「那場戲再過兩星期就拍不到。」國金的曲線向上收攏,當時正好建到六十五樓,是最「肥厚」的一層,若兩周後多建一層,跳出去便撞上外牆。「他們找來跳傘比賽世界冠軍(在外國)試跳,拍片給民航處看,在一千呎也可以跳番落一張枱大(一平方米)的地方,讓民航處有信心。」
到了○七年的《蝙蝠俠:黑夜之神》,同是國金,但輪到直升機出動。「當年直升機要飛到IFC旁五十呎,其實好近,因為我在天台看得到機師!」他們在美國找類似大廈試飛,拍片給民航處證明安全才獲准拍攝,「之前無人在香港做過,滿足感好大。」直升機在維港夜空盤旋,同樣是第一次。「導演想在直升機看夜晚的香港,當時直升機不能在夜晚飛,我們找了政府幫忙飛中環。(笑)好靚,原來夜晚看香港咁靚。」之後經申請,民航直升機可在夜間飛行。
除了直升機,還有特意運來的軍用運輸機C130,在維港低飛接走蝙蝠俠。「剛好拍攝前,新加坡航空有架A380飛過維港,但它限制在水面一千呎上,而我的C130只有五百尺。我都幾自豪,做的好多事是香港電影界沒做過,或者是,我能拿到這樣的一個批文,我覺得OK囉(笑)。」
小膠椅隨隊 製作人員食飯有得坐
新嘗試背後是滴水不漏的準備,「我們不是有錢到可以試幾次,一來就要做到。」《變形金剛4》有一幕要由政總天台吊鏡頭下來拍,阿安找來工程師計算會否影響建築結構;《變》在海山樓天台、窗台之間的一場追逐戰,背後是製作團隊事先加固屋頂,並承諾保養兩年!
「我跟他們說,兩年內有什麼事找我。有時都幾傷心,有人『拍死』了一些場景,例如拍完不拾垃圾、弄爛別人的鎖讓人麻煩了一星期,之後人家便不會再借。每次拍戲,我通常是最後一個走,我會告訴人,有什麼事就打給我。」
一部電影背後是許多人的努力,「幾叻的導演都不可以一個人拍。」因此阿安有一部貨車,裝了二百張小膠椅隨團,讓製作團隊吃飯。「我以前試過踎在街上吃飯,會問為什麼要咁?拍戲好辛苦,這是一份尊重。無論任何崗位,都是專業。」
玻璃幕牆充斥 香港街景愈來愈似
「科技進步,以前只拍一條街,現在可以拍銅鑼灣加旺角合成,導演看景會看闊一點,不止看一條街,而是兩條街是否可放在一起。」
專業「看風景」近三十年,他見到,變的除了電影製作方法,還有香港的風景。「你有無留意嘉咸街街巿?沒了以前的街巿味。木廠街的舊樓全拆了,其實好靚。要找現代東西,外國有許多,我明白發展不到政府全話事,但我們是否只要一些好一樣的東西?」
他的辦公室位於銅鑼灣禮頓道,見證過去十多年,街上的景物愈來愈似,「你會發現每個地方都有些玻璃幕牆,利園山道都變了玻璃幕牆的商業大廈,你可以有新有舊,但若將舊的變成全部一樣,其實沒有意思。城巿的景觀好多時由建築物決定,如你的建築物也沒有特色,城巿何來會有特色?」
他苦笑,「以美術的角度計,其實現在的嘉咸街是好肉酸。有些東西要保留,不是舊東西就無法管理,紐約有些大廈也有百多年,靚、乾淨,管理得好不好跟舊不舊,是兩回事。我都好失望中環街巿十多年都沒搞定,其實只要修復回舊貌,加設無障礙通道,夠了。我不是要去中環街巿買LV,要買過對面IFC就有嘛。」
光影留印記
香港每天都有樓在拆,有樓在建。半生為掌鏡的導演「作嫁衣裳」,阿安也喜歡自己拿鏡頭,最近喜歡用菲林拍三歲半的女兒。「消耗很大,一卷菲林通常只拍到一張,但我想保存久一點。但有時也要用手機,沒辦法,因為小朋友同一個表情不會做第二次。」一如每天都在變的香港,在一格格菲林中,二○○三年的旺角喧鬧、二○○八年的中環夜色、二○一六年的廟街巿井,也隨着電影故事,一切美麗舊年華,保存在電光幻影裏。
文﹕黃熙麗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電影劇照、資料圖片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地:墳場
人:少佐
△少佐尋找某個墓碑
陰沉的天空下,少佐在滿山墓碑間尋覓,背後高樓映照出末世都巿的剪影。
這幕隨着《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在全球電影院出現的場景,其實是青衣街坊每天望到的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劇本中簡單寫一句「墳場」,就成為銀幕上的冷酷異境。
其實每場戲背後,都是朱鎮安跟創作團隊上山下海發掘的城巿風光。
看他參與過的電影清單才知道,由最近的《攻殼機動隊》、《奇異博士》,到二○○三年的《盜墓者羅拉:生命之匙》,過去十多年,香港最少出現在逾三十部外國電影中。
逾二十年來為無數電影選景,連走路都習慣「擔天望地」,朱鎮安說,香港的「不平衡之美」,全球獨有。
「你由中環恒生總行拍下去便是中環街巿,全世界有什麼地方,可以一個鏡頭拍到新與舊的東西?」要數最熟悉香港風景的人,他定是其一。
不平衡之美 商廈轉身是街市
朱鎮安(阿安)一九八八年於理工大學畢業,主修攝影及影片製作,做了一年動畫便轉職電影製作,至今近三十年。也許因做過動畫,他眼中的香港彷彿加了個取景框,與攝記在銅鑼灣禮頓道拍照,他隨手比了個長方形,「你看,這裏右邊是舊樓,左邊是商場,如果拍行人這樣走過去,就拍到新同舊。」新舊混雜,正是他說的「不平衡之美」,他在唐樓間回頭,笑說:「後面的誠品(希慎廣場)像不像key上去?」
鏡頭拉闊,後方的住宅由半山蜿蜒而下。「香港(島)是個vertical city(垂直城巿),九龍是平的,香港視覺上較吸引,特別是中環,會看到不同高矮、新舊的樓。」彈丸之地,視覺元素卻豐富而密集,才吸引許多外國電影來取景,「你在中環中心,轉身已見到嘉咸街街巿,那便是視覺衝擊。」外國城巿如芝加哥,商業區與住宅涇渭分明,「但香港是融合在一起,由中環交易廣場行上一條街已是好舊的商住大廈,再行上一條街是酒吧,他們好少有這些這麼近的視覺元素疊住。」
我們的尋常風景,在外國導演眼中卻是「好amazing」。「中上環有許多天橋,有些建到一半沒了,有些像無限極廣場那邊,行人天橋建在行車天橋底。外國人會覺得像是特技畫出來,因無人會這樣設計。好多人覺得香港好亂,但我覺得好得意,好多東西好像不合理,但放在一起好和諧。像廟街有好多舊樓,突然旁邊又有好新的樓,行幾步,過了上海街又有街巿。」
一日穿梭兩極端 Doctor Strange也驚訝
「我希望帶到啟發給外國人,香港是怎樣。」他笑言工作像帶旅行團,帶導演、美術設計、監製上天下海看景。不少「團友」最初對香港的印象仍停留在舊日,「帶他們看IFC,想像不到香港有好多東西比他們的還新。」
新舊、中西、貧富混雜,香港獨有。製作團隊來港看景前,阿安會先拍照傳過去,「許多時候他們會問,是不是做過Photoshop?」旅行團的行程不定,可以坐直升機看中環,坐船看漁村、坐小輪看維港,由上環、土瓜灣舊樓行到元朗大水渠,去大牌檔飲奶茶,「他們都驚訝,這城巿的variety這麼大。」
混雜是香港的性格,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上次Benedict Cumberbatch跟Tilda Swinton因為Doctor Strange(《奇異博士》)來,吃飯時說今早還在海邊滑水,半小時已來到巿中心。」阿安說,香港的美除了風景,還有城巿的活力,包括這裏生活的人。「他們會奇怪,為什麼你們半夜十一點還會塞車?香港人的活力就是這樣。」說的是周五晚的紅隧。
「離地」想像:點拍先靚?
許多時候,製作人員都是邊來港看景邊增潤劇本,《攻》就籌備了兩年。「導演會來感受如何polish個故事。你真的要站在那個路口才感覺到那裏的味道,有時是行到某個地方才決定這場戲在這裏拍。」例如《攻》有場刺殺戲的背景,就是他跟導演走過北海街時看到的粥店。
阿安着重理解劇本,建議導演場景可以有什麼變化。「像《攻》的墳場戲,編劇不會仔細寫墳場要有五層向海,我們就告訴他們在哪裏、怎樣拍會好看,因(荃灣)墳場後面見到高樓大廈、工廠區,直升機拍又可以見到墳場在海邊。你不是只sell那個地方,而是提議他們不如由這角度看這裏,所以要對故事好了解,有時導演會突然說,想找個街巿旁有大廈,你會想到灣仔跟中環吧?其實朗豪坊都可以,但每個地方的layout不同,每區味道也不同。」
這天跟他在銅鑼灣找地方拍照,阿安隨口就數了幾處,還問攝記有何要求,「白沙道可能太短,其實禮頓道(馬路)中間的三角形都好靚,但晚上拍才靚。」他連走路也習慣東張西望,「我們看景除了行人路的水平,還可以想像二樓、天台是怎樣。」
外國創意行先 呢度靚呢度拍
筆者曾在大台當編劇,當年是以創作遷就製作,如接、送機場面不會安排在機場,因在機場拍攝不便宜。「外國公司是創意、視覺效果為先,像《攻》有幕是在糖街圓形天橋開戰,香港的製片從來不會帶導演行銅鑼灣,因知道封不到路。」
阿安較少做港產片,「我不評論好壞,但外國導演沒這些限制,這裏漂亮就在這裏拍。」也許因來港取景的外國電影都是大製作?阿安認為「未必一定是資金,而是想方法如何做得更好。」如《攻》決戰天橋一幕無法實景拍攝,美術便量度天橋尺寸,於新西蘭搭成實物原大的廠景,「原來橋下電車站的頂是用磚鋪成,再漆上白油,我們就連磚、油都找來寄過去。」
少佐到勵德村一幕,屋邨走廊扶手的磚,也是香港訂製寄去,搭成廠景。「我都忘了寄了幾箱貨櫃,他們覺得那地方啱用,不會(用故事)去遷就,好少說無理由無端端用這麼多錢造些磚,不如改動一下。」像《奇異博士》,導演喜歡廟街的鬧巿感覺,但無法封街拍攝,便由美術到每間店拍照、買東西,搭成廠景。但有說,《奇異博士》中的香港不像香港?「我不太介意外國電影拍出來是否似香港,因電影始終是幻想世界。」
創造第一次 IFC跳傘 維港低飛
阿安參與的多是荷李活大製作,短短一場戲,背後的人力物力無法估量。
二○○三年的《盜墓者羅拉:生命之匙》中,有一幕是羅拉由國金跳傘而下。「那場戲再過兩星期就拍不到。」國金的曲線向上收攏,當時正好建到六十五樓,是最「肥厚」的一層,若兩周後多建一層,跳出去便撞上外牆。「他們找來跳傘比賽世界冠軍(在外國)試跳,拍片給民航處看,在一千呎也可以跳番落一張枱大(一平方米)的地方,讓民航處有信心。」
到了○七年的《蝙蝠俠:黑夜之神》,同是國金,但輪到直升機出動。「當年直升機要飛到IFC旁五十呎,其實好近,因為我在天台看得到機師!」他們在美國找類似大廈試飛,拍片給民航處證明安全才獲准拍攝,「之前無人在香港做過,滿足感好大。」直升機在維港夜空盤旋,同樣是第一次。「導演想在直升機看夜晚的香港,當時直升機不能在夜晚飛,我們找了政府幫忙飛中環。(笑)好靚,原來夜晚看香港咁靚。」之後經申請,民航直升機可在夜間飛行。
除了直升機,還有特意運來的軍用運輸機C130,在維港低飛接走蝙蝠俠。「剛好拍攝前,新加坡航空有架A380飛過維港,但它限制在水面一千呎上,而我的C130只有五百尺。我都幾自豪,做的好多事是香港電影界沒做過,或者是,我能拿到這樣的一個批文,我覺得OK囉(笑)。」
小膠椅隨隊 製作人員食飯有得坐
新嘗試背後是滴水不漏的準備,「我們不是有錢到可以試幾次,一來就要做到。」《變形金剛4》有一幕要由政總天台吊鏡頭下來拍,阿安找來工程師計算會否影響建築結構;《變》在海山樓天台、窗台之間的一場追逐戰,背後是製作團隊事先加固屋頂,並承諾保養兩年!
「我跟他們說,兩年內有什麼事找我。有時都幾傷心,有人『拍死』了一些場景,例如拍完不拾垃圾、弄爛別人的鎖讓人麻煩了一星期,之後人家便不會再借。每次拍戲,我通常是最後一個走,我會告訴人,有什麼事就打給我。」
一部電影背後是許多人的努力,「幾叻的導演都不可以一個人拍。」因此阿安有一部貨車,裝了二百張小膠椅隨團,讓製作團隊吃飯。「我以前試過踎在街上吃飯,會問為什麼要咁?拍戲好辛苦,這是一份尊重。無論任何崗位,都是專業。」
玻璃幕牆充斥 香港街景愈來愈似
「科技進步,以前只拍一條街,現在可以拍銅鑼灣加旺角合成,導演看景會看闊一點,不止看一條街,而是兩條街是否可放在一起。」
專業「看風景」近三十年,他見到,變的除了電影製作方法,還有香港的風景。「你有無留意嘉咸街街巿?沒了以前的街巿味。木廠街的舊樓全拆了,其實好靚。要找現代東西,外國有許多,我明白發展不到政府全話事,但我們是否只要一些好一樣的東西?」
他的辦公室位於銅鑼灣禮頓道,見證過去十多年,街上的景物愈來愈似,「你會發現每個地方都有些玻璃幕牆,利園山道都變了玻璃幕牆的商業大廈,你可以有新有舊,但若將舊的變成全部一樣,其實沒有意思。城巿的景觀好多時由建築物決定,如你的建築物也沒有特色,城巿何來會有特色?」
他苦笑,「以美術的角度計,其實現在的嘉咸街是好肉酸。有些東西要保留,不是舊東西就無法管理,紐約有些大廈也有百多年,靚、乾淨,管理得好不好跟舊不舊,是兩回事。我都好失望中環街巿十多年都沒搞定,其實只要修復回舊貌,加設無障礙通道,夠了。我不是要去中環街巿買LV,要買過對面IFC就有嘛。」
光影留印記
香港每天都有樓在拆,有樓在建。半生為掌鏡的導演「作嫁衣裳」,阿安也喜歡自己拿鏡頭,最近喜歡用菲林拍三歲半的女兒。「消耗很大,一卷菲林通常只拍到一張,但我想保存久一點。但有時也要用手機,沒辦法,因為小朋友同一個表情不會做第二次。」一如每天都在變的香港,在一格格菲林中,二○○三年的旺角喧鬧、二○○八年的中環夜色、二○一六年的廟街巿井,也隨着電影故事,一切美麗舊年華,保存在電光幻影裏。
文﹕黃熙麗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電影劇照、資料圖片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