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林鄭月娥當選下一任行政長官之後,各方都期望她統率特區政府,給香港帶來改變;特首選舉期間,對林鄭不友善的泛民陣營,亦降低批評調子,釋出空間讓她組織管治團隊和提出施政舉措。另外,民主黨主席胡志偉的「特赦論」,雖然落筆打三更,惟不能掩蓋多數人對和解的渴求。港事蜩螗,情勢錯綜複雜,期望林鄭一下子可作結構扭轉,不切實際;一些具象徵意義事情,若林鄭做了,會被視為釋出善意,為自己和新一屆政府創造空間,對彌合撕裂、團結前行起到積極作用──撤去政府總部東翼前地(坊間稱為公民廣場)的藩籬,就是這類事情之一。
當年圍封情勢使然
事過境遷已無需要
近日,民主派以至建制陣營一些人,都向林鄭月娥提出重開東翼前地,民主派認為林鄭若這麼做,說明她有別於現屆政府,展示願意修補撕裂和推動朝野和解的誠意;建制陣營則淡化政治意涵,把事態說成是政總大門常關,對政府形象及權威都有負面影響,而且公務員須從天橋側門入口進出政總,亦不方便。無論是什麼說法,鐵欄圍封東翼前地,乃3年前政治情勢最危疑詭譎時期的產物,現在事過境遷,鐵欄無必要繼續存在。
2011年8月,金鐘政府總部啟用之後,東翼前地成為社運集會場地,例如成為遊行終點,其後民間稱之為「公民廣場」;2012年8、9月間,學生組織在這裏發起「反國教」集會,聲勢浩大,最終迫使政府讓步。即使如此,當時政總貫徹「門常開」精神,東翼前地維持開放。事態轉折在2014年6月,少數人在反對新界東北集會時趁機鬧事,衝擊立法會大樓,損毀玻璃,約一個月之後,政府認為「有需要加強政府總部大樓抵禦潛在保安威脅的整體能力」,又指出「近期立法會大樓發生的公共秩序事件,亦說明有需要採取適當保安措施」,因此宣布政總加建圍欄。
當時朝野就政改鬥爭方興未艾,預期全國人大常委會8月底就政改拍板,所謂「佔中」如箭在弦,泛民陣營一些團體摩拳擦掌,聲言發起群衆運動,東翼前地肯定是集會場地之一,整體情勢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雖然之前在東翼前地的集會,沒有出過亂子,但是民情躁動、社會氛圍愈趨激進,若有大型集會,可能發生什麼事,已經無法預計;因此,政府宣布政總加建圍欄,除了泛民陣營制式反應,批評一番之外,社會各方沒有太大抗拒,因為立法會大樓被衝擊一幕,確實觸目驚心,人們都不想類似情况在政總上演。
政治情勢迫使圍封東翼前地,有保安需要,主要還是政治原因。過去幾年,公衆難以接近東翼前地,感觀上政府拒民於政總之外,隨着朝野埋首鬥爭,東翼前地現狀成為社會撕裂的象徵。因此,若要修補撕裂,在千頭萬緒、諸事紛繁底下,改變東翼前地現狀,未嘗不是恰當突破口,可以營造整體社會走出過去、投向未來的氛圍。
東翼前地解封
政府本小利大
日後香港情勢,誰也無法預估,惟政府定策施政,不能囿於故步而拒絕向前。設若東翼前地拆去圍欄,再度成為集會熱門地點的可能性很大,也難以預估日後會否有群衆在東翼前地集結,盤踞不去;若單從這些視角研判風險,則不單東翼前地,禮賓府、立法會大樓,以至最高法院等象徵權力的建築物,也不能保證日後萬事大吉,那麼是否都要構築隔離設施,拒絕公衆接近?相信有理性的政府都不會這樣做。當日圍封東翼前地的政治氛圍,不復存在,今時今日各方都在尋求修補撕裂、朝野和解,合力使香港再啟新程;因此,東翼前地讓公衆可以隨意親炙,極具象徵意義,政府果斷撤去藩籬之所得,無形卻實質,想像中的「安全」無法比擬。
這幾年,雖然特區政府接觸公衆乏善足陳,但是政府總部「門常開」的設計概念、特別是政總外觀整體格局,「門」的認知已經植入人心。這扇門本來為增進官民了解和諧,創造了廣闊空間,可惜門常開變為「門常關」,市民對此有意見,因為這扇門未能做到促進官民溝通的原旨。林鄭月娥就東翼前地圍欄,勿糾纏於政治、保安等符號,應該看到若政總回復門常開,對社會整體可以起到的巨大黏合作用。這個完全就是擺在那裏等待收割的議題。東翼前地重開,不能說完全沒有風險,只要制訂規矩,適當管理,可預見風險不足為慮。期望林鄭月娥善用東翼前地,使人對她和新一屆政府有面目一新觀感。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當年圍封情勢使然
事過境遷已無需要
近日,民主派以至建制陣營一些人,都向林鄭月娥提出重開東翼前地,民主派認為林鄭若這麼做,說明她有別於現屆政府,展示願意修補撕裂和推動朝野和解的誠意;建制陣營則淡化政治意涵,把事態說成是政總大門常關,對政府形象及權威都有負面影響,而且公務員須從天橋側門入口進出政總,亦不方便。無論是什麼說法,鐵欄圍封東翼前地,乃3年前政治情勢最危疑詭譎時期的產物,現在事過境遷,鐵欄無必要繼續存在。
2011年8月,金鐘政府總部啟用之後,東翼前地成為社運集會場地,例如成為遊行終點,其後民間稱之為「公民廣場」;2012年8、9月間,學生組織在這裏發起「反國教」集會,聲勢浩大,最終迫使政府讓步。即使如此,當時政總貫徹「門常開」精神,東翼前地維持開放。事態轉折在2014年6月,少數人在反對新界東北集會時趁機鬧事,衝擊立法會大樓,損毀玻璃,約一個月之後,政府認為「有需要加強政府總部大樓抵禦潛在保安威脅的整體能力」,又指出「近期立法會大樓發生的公共秩序事件,亦說明有需要採取適當保安措施」,因此宣布政總加建圍欄。
當時朝野就政改鬥爭方興未艾,預期全國人大常委會8月底就政改拍板,所謂「佔中」如箭在弦,泛民陣營一些團體摩拳擦掌,聲言發起群衆運動,東翼前地肯定是集會場地之一,整體情勢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雖然之前在東翼前地的集會,沒有出過亂子,但是民情躁動、社會氛圍愈趨激進,若有大型集會,可能發生什麼事,已經無法預計;因此,政府宣布政總加建圍欄,除了泛民陣營制式反應,批評一番之外,社會各方沒有太大抗拒,因為立法會大樓被衝擊一幕,確實觸目驚心,人們都不想類似情况在政總上演。
政治情勢迫使圍封東翼前地,有保安需要,主要還是政治原因。過去幾年,公衆難以接近東翼前地,感觀上政府拒民於政總之外,隨着朝野埋首鬥爭,東翼前地現狀成為社會撕裂的象徵。因此,若要修補撕裂,在千頭萬緒、諸事紛繁底下,改變東翼前地現狀,未嘗不是恰當突破口,可以營造整體社會走出過去、投向未來的氛圍。
東翼前地解封
政府本小利大
日後香港情勢,誰也無法預估,惟政府定策施政,不能囿於故步而拒絕向前。設若東翼前地拆去圍欄,再度成為集會熱門地點的可能性很大,也難以預估日後會否有群衆在東翼前地集結,盤踞不去;若單從這些視角研判風險,則不單東翼前地,禮賓府、立法會大樓,以至最高法院等象徵權力的建築物,也不能保證日後萬事大吉,那麼是否都要構築隔離設施,拒絕公衆接近?相信有理性的政府都不會這樣做。當日圍封東翼前地的政治氛圍,不復存在,今時今日各方都在尋求修補撕裂、朝野和解,合力使香港再啟新程;因此,東翼前地讓公衆可以隨意親炙,極具象徵意義,政府果斷撤去藩籬之所得,無形卻實質,想像中的「安全」無法比擬。
這幾年,雖然特區政府接觸公衆乏善足陳,但是政府總部「門常開」的設計概念、特別是政總外觀整體格局,「門」的認知已經植入人心。這扇門本來為增進官民了解和諧,創造了廣闊空間,可惜門常開變為「門常關」,市民對此有意見,因為這扇門未能做到促進官民溝通的原旨。林鄭月娥就東翼前地圍欄,勿糾纏於政治、保安等符號,應該看到若政總回復門常開,對社會整體可以起到的巨大黏合作用。這個完全就是擺在那裏等待收割的議題。東翼前地重開,不能說完全沒有風險,只要制訂規矩,適當管理,可預見風險不足為慮。期望林鄭月娥善用東翼前地,使人對她和新一屆政府有面目一新觀感。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