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糸:什麼讓我們產生仇恨?長青網文章

2017年04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4月22日 06:35
2017年04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香港將迎來新政府,社會眾口一詞要修補撕裂。該如何修補?如何理解問題與提出的救治方法息息相關。政見分歧在所難免,但撕裂是否完全出於政見分歧?


美國學者Jason Brennan在近著中指出:政治是一種情境。政治是我對如何構建美好生活的看法,你反對我的看法就是妨害我的福祉。意見相左讓人不快,政治的性質讓我們互相敵視。民主制度某些特點,往往令情况惡化。


棋局也是一種情境,對弈雙方是情境敵人,兩不相讓爭取勝局。棋局以外,雙方可能是朋友,他們的敵對關係是情境使然。脫離情境,沒什麼原因要敵視對方。


政治是資源分配,這邊增多了,另一邊就有減損,即使不是生死存亡,也是利益攸關。民主不離選舉,選舉是零整遊戲。林鄭月娥要贏,曾俊華就要輸。零整的性質讓參選各方處於對抗狀態,是選舉讓他們的支持者成為情境敵人。


我們是否被自己設下的圈套套上?

在政治上,我們被迫落入衝突。此話怎說?筆者不抽煙,亦未有受二手煙滋擾,對香煙管制無切身感受。對於香港海關規定入境人士可免稅攜帶煙支數量是19抑或20,坦白說沒有強烈意見。我無暇深究政策原意、煙民煙販對法例的反應和違禁者的苦衷。如果筆者非表態不可,意見一定是武斷的。如果我支持「19」,就成為反對「19」的人的政敵。為甚這個對筆者來說不太在乎的議題,讓我成為別人憎恨的對象?問題並不在「19」抑或「20」,而是我們強求社會共識。民主,不就是追求共識麼?民主製造了本來不存在的問題。在事事講求民主的世界,層出不窮的議題排隊等待我們逐一表態。一旦表態,就構成對立。社會上有許多不知就裏的表態、有許多糊裏糊塗的對立,我們是否被自己設下的圈套套上了?


我應該細心考慮正反雙方的理據,小心翼翼提煉自己的見解,才好表態。但現實是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無可能對萬事萬物都花神費心去研究。筆者樂意擱下表態,將決定留給他人——假如這些決定都有所根據而且深思熟慮。


敢於表態是好事情,但單純表態並不足夠。在不充分知情的情况下並不適宜表態。我們今日常常被鼓勵要表態——在了解事情來龍去脈之前表態。示威者前往立法會反對通過版權修訂條例,集結衝擊,卻不知道該條例修訂並不在當日議程之內。


分歧到底出於政見抑或情境?

要如何理解香港的撕裂問題?戰爭中所謂「對敵」,要將對方置之死地。現實上沒有人想令政敵喪命,但有人希望政敵一方的人物入獄。任何人入獄都不應該是一件讓人額手稱慶的事情,即使涉事者罪有應得,幸災樂禍的心態很醜陋。筆者見有論者形容撕裂是「政治覺醒」、是文明進步,不禁啞然。我們誠不能將任何分歧都視為撕裂。我理解的政治撕裂,包含了仇恨。今日香港的政治情况,即使不能稱為退步,肯定不是進步。


個人對社會事務毫無關切漠不關心,取態固然不佳;但社會上人人問政狂熱參與,情况也不見得健康。有些政治分歧實實在在、無可避免,但仍然值得思考:分歧到底出於政見,抑或出於情境?如果兩者都有,哪部分佔多?有無相讓空間?如果Brennan的觀點正確,如果情境的確讓我們相互對峙仇恨,撕裂就不一定由於政見,而是讓我們產生仇恨的情境。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陳糸]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