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50億教育新資源 須用於造福學子長青網文章

2017年04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4月21日 06:35
2017年04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視教育為施政重點之一,並在政綱承諾即時增加每年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用以應對教育界面對的一些問題。這筆「教育新資源」須用在刀口上,特別是林鄭表明施政重點以教育先行,新資源能否造福莘莘學子,備受關注。近期教育團體就50億元分配,紛紛提出建議,不過,迄今所見多是為各級教師而謀,鮮有探討利用新資源從政策規劃改善教育制度,提高整體教育質素。有關情况會否演變為搶奪資源操作,未能給教育生態帶來積極正向改變,值得林鄭和新一屆政府留意。
教育長期投入不足
增資源算是「還債」
這些年,教育界經常投訴改革一波接一波,惟政府未相應撥出足夠資源,使教育界有巧婦難為無米炊之嘆,結果是教師疲於奔命,學生承受壓力不減反增,改革成效有限,甚至背離了原來願景。特區政府教育經常開支佔整體比例,由回歸初期約25%下跌至現在約21%;另外,長期以來教育開支佔GDP比例,特區政府亦低於其他高收入經濟體。真實情况是:本港教育資源投入短缺,未能符合實際需要。林鄭月娥提出增加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是對症下藥,設若資源投放正確恰當,有望扭轉局面。
林鄭在政綱提出新增資源可用於訂立幼師薪級表、改善中小學教師編制、將短期合約教席轉為常額教席、加強支援特殊教育、改善學校軟硬件,以及資助高中畢業生升讀自資院校大學學位課程等,這些項目,都是近年教育界着力爭取,現在林鄭照單全收。業界反映問題若真確,政府聽取並吸納,達至與民共議,體現專業領航,則新資源應對業界訴求,未嘗不可;不過,目前所見,業界較傾向教師利益,雖然教師是教育界主要持份者,他們獲更多資源支持,按理會反映在教育質素,學生將會得益,惟其他問題如何處理,能否發揮最大效益,值得關注。
近期爭議不休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關鍵不在財政撥款多寡,而是教育政策和推行過程問題叢生。TSA成效雖有不同意見,但是有助教與學的結論,始終得到較多認同;TSA涉及持份者包括教育局、學校教師和家長學生,爭議在於操練。教育局調整題型和行政安排,一再強調毋須操練學生,家長和學生抗拒操練,這般情况,教育局與家長學生理應同一陣線,反對操練;實際情况卻是學校和教師為了學業成績,操練學生,家長卻把矛頭指向教育局。就TSA事例,說明學校教師的利益,與家長學生不盡一致,甚至存在矛盾。
設若認為讓教師安穩了,就符合學生的利益,TSA事態說明並非如此,特別是一些教育議題,經過教育團體操作,已經政治化,甚至成為政治議題。因此,政府押注一些教育團體,認為得到其支持,就會體現教育新風,這是捉錯用神,實際上跌入政治窠臼,偏離了教育本質。
檢討教育事務
落實專業領航
林鄭施政以教育先行,選擇正確,不過,嚴格而言,增加資源對應教師問題,只是「還債」,本港的教育問題如山積,絕非分派資源就解決得了。政府須真正倚賴專業領航,全面檢討和審視教育事務之應興應革事項;林鄭在政綱提到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階梯、加強推動STEM教育、中史獨立成科及成為初中必修科、優化高中文憑試評核準則、關注學童身心健康和提升學童情緒健康與抗逆力等,都涉及教育政策和施政規劃,前線人員的意見固然不能忽視,不過,學有專精的專家應該得到更多信任和倚賴。
林鄭在政綱說到「教育是用心的事業」,單靠金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惟一些問題需投放資源應對,這個表述與金錢並非萬能,無錢卻萬萬不能有異曲同工之妙。政府財政儲備豐厚,增加教育資源完全無難度,問題是須用得其所,而非為滿足部分業界利益。經過檢討之後,就一些事項制訂政策,屆時所需若超過50億元,市民也不會吝嗇,因為政府「再慳也不應該慳教育」;只是檢討審視,若認為30億元足以支應,則一分錢也不應該多花費。增加教育經常開支,切勿出現分豬肉般的利益分派,而是要用於營造教育新風,就此,林鄭月娥統率的特區政府務須緊記並奉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