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林志秀教授於3月27日在《明報》刊登〈現代中醫:中醫院能治哪些病?〉一文,就誤會吾等「反西醫」作澄清。十分感謝其坦誠盡責,但仍有些值得探討的議題。
接受在自主對等前提下「中西醫協作」
一、認同「中西醫協作」,但反對「中西醫結合」。林教授曾誤會吾等「反西醫」,但吾等關注乃中醫有否充分按中醫診斷及理論治療,以及是否有人熱心但錯誤地按「西醫範式」扭曲原中醫框架。惟林教授的澄清可能被誤解為吾等支持「中西醫結合」,故吾等再作論述。
國內「中西醫結合」模式,已多有評論,乃是「按中醫則不符中醫理論」、「按西醫則未符臨牀測試要求」。作基礎研究及參考尚可,但兩種範式難以融合為一體,臨牀上弊多於利。基於病人利益及知情權,吾等不認同「中西醫結合」,但接受在自主及對等前提下「中西醫配合」或「中西醫協作」。
二、不按中醫理論施治草藥僅為權宜之計。政府研究資助局(RGC)及醫療衛生研究基金(HMRF)基本不認可中醫方法,故大多「中醫」科研均為測試個別單一成方孆勻藻角戴鵀餔撖e病的療效直接相對。缺乏中醫內涵,如「四診」數據及中醫理論嚴格指導下的診斷、體質辨別及立法組方之內涵。理解研究人員的無奈,但客觀上確實更像開發新西藥;真正尚有中醫基本診斷之務實臨牀研究(pragmatic trial)甚少。
研究方案常以「小數症狀」的「短期療效研究」為目標,忽略中醫核心理念中「標本緩急」及「身體狀態」觀念。即關注同一疾病不同病人的病情來路、去病之最佳去路、病勢及體質判斷、氣候地理時節情志等因素。治療方案往往治標不治本,甚則長遠有害,如過用寒涼及消風藥物治療皮膚問題;或僅以單一成方用於腸易激綜合症(以長期腹脹或痛及排便問題為主要病癥)。即便結果屬正面證據,臨牀指導意義仍相當有限,故此業界對未來中醫院的架構及臨牀方法學極為疑慮。
三、「中西醫結合」鼓吹中醫不按中醫理論施治。吾等樂意溝通,但不認同犧牲中醫內涵,甚至用「西醫能簡單明白」的「中醫」臨牀方案作核心。尤其行政權力多有以此等方案對臨牀中醫師作不合理之醫療或研究限制的傾向。而且,假如有「中醫」在師資或培訓不足,或工作重點不在精研臨牀「四診」及辨證方法,自然捨難取易,僅以「套方」應付臨牀,在成才期未能建立中醫的認知及思維習慣,對變化多端的臨牀實况未能施行個體化治療。另一邊廂,持守中醫的研究及臨牀人員,因權力不對等,往往無法自主。原意是「先中後西,能中不西」,但如在理論、學術、臨牀、職稱評核均不給予中醫認可,即使沒有「西醫管中醫」,最終真正中醫亦會在中醫院被消滅。
要避免限於「療養」 發展住院服務
四、「現代中醫」的權力與標籤。當代多有質疑很多「中醫」研究不符中醫理論,但華文地區仍以「西醫式的草藥研究」作為信仰。若不認同相關研究,則常被扣上「食古不化」、「拒絕進步」、「反西醫」、「反病人利益」的帽子和各種負面標籤。
而堅持中醫研究及臨牀者,縱使其觀點絕對符合當代醫療研究,也符合國家檢討後所立《中醫藥法》之精神,但始終難獲政府行政及大學青睞。當權力者稍一不慎,就有意無意地壓抑或標籤其他同道,使各持份者無法平等表達意見。中醫院目標治療病種以及包含西醫成分之程度,需要考慮定位以及整體中醫醫療發展作策略性研究。既要符合中醫特色,亦要避免自限於「療養」,真正發展住院服務,並且配合香港醫療體系,幫助中醫進入公營架構。此均亟需業界及市民的意見和監督,希望官員可更多注意。
五、認可中醫,大學做起。政府基金及大學需要真正接納中醫研究,減少負面例子,在職稱和研究評核中正式認可中醫,那才是中醫發展的里程碑和奠基石。如中文大學一直尊重中醫學術之傳承及重視教學,推動中西醫間對等之對話,吾等甚為欣賞。盼望業界同心同德、緊守學術、平等互信,攜手開拓更寬闊的道路。
作者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會長
[林振邦]
接受在自主對等前提下「中西醫協作」
一、認同「中西醫協作」,但反對「中西醫結合」。林教授曾誤會吾等「反西醫」,但吾等關注乃中醫有否充分按中醫診斷及理論治療,以及是否有人熱心但錯誤地按「西醫範式」扭曲原中醫框架。惟林教授的澄清可能被誤解為吾等支持「中西醫結合」,故吾等再作論述。
國內「中西醫結合」模式,已多有評論,乃是「按中醫則不符中醫理論」、「按西醫則未符臨牀測試要求」。作基礎研究及參考尚可,但兩種範式難以融合為一體,臨牀上弊多於利。基於病人利益及知情權,吾等不認同「中西醫結合」,但接受在自主及對等前提下「中西醫配合」或「中西醫協作」。
二、不按中醫理論施治草藥僅為權宜之計。政府研究資助局(RGC)及醫療衛生研究基金(HMRF)基本不認可中醫方法,故大多「中醫」科研均為測試個別單一成方孆勻藻角戴鵀餔撖e病的療效直接相對。缺乏中醫內涵,如「四診」數據及中醫理論嚴格指導下的診斷、體質辨別及立法組方之內涵。理解研究人員的無奈,但客觀上確實更像開發新西藥;真正尚有中醫基本診斷之務實臨牀研究(pragmatic trial)甚少。
研究方案常以「小數症狀」的「短期療效研究」為目標,忽略中醫核心理念中「標本緩急」及「身體狀態」觀念。即關注同一疾病不同病人的病情來路、去病之最佳去路、病勢及體質判斷、氣候地理時節情志等因素。治療方案往往治標不治本,甚則長遠有害,如過用寒涼及消風藥物治療皮膚問題;或僅以單一成方用於腸易激綜合症(以長期腹脹或痛及排便問題為主要病癥)。即便結果屬正面證據,臨牀指導意義仍相當有限,故此業界對未來中醫院的架構及臨牀方法學極為疑慮。
三、「中西醫結合」鼓吹中醫不按中醫理論施治。吾等樂意溝通,但不認同犧牲中醫內涵,甚至用「西醫能簡單明白」的「中醫」臨牀方案作核心。尤其行政權力多有以此等方案對臨牀中醫師作不合理之醫療或研究限制的傾向。而且,假如有「中醫」在師資或培訓不足,或工作重點不在精研臨牀「四診」及辨證方法,自然捨難取易,僅以「套方」應付臨牀,在成才期未能建立中醫的認知及思維習慣,對變化多端的臨牀實况未能施行個體化治療。另一邊廂,持守中醫的研究及臨牀人員,因權力不對等,往往無法自主。原意是「先中後西,能中不西」,但如在理論、學術、臨牀、職稱評核均不給予中醫認可,即使沒有「西醫管中醫」,最終真正中醫亦會在中醫院被消滅。
要避免限於「療養」 發展住院服務
四、「現代中醫」的權力與標籤。當代多有質疑很多「中醫」研究不符中醫理論,但華文地區仍以「西醫式的草藥研究」作為信仰。若不認同相關研究,則常被扣上「食古不化」、「拒絕進步」、「反西醫」、「反病人利益」的帽子和各種負面標籤。
而堅持中醫研究及臨牀者,縱使其觀點絕對符合當代醫療研究,也符合國家檢討後所立《中醫藥法》之精神,但始終難獲政府行政及大學青睞。當權力者稍一不慎,就有意無意地壓抑或標籤其他同道,使各持份者無法平等表達意見。中醫院目標治療病種以及包含西醫成分之程度,需要考慮定位以及整體中醫醫療發展作策略性研究。既要符合中醫特色,亦要避免自限於「療養」,真正發展住院服務,並且配合香港醫療體系,幫助中醫進入公營架構。此均亟需業界及市民的意見和監督,希望官員可更多注意。
五、認可中醫,大學做起。政府基金及大學需要真正接納中醫研究,減少負面例子,在職稱和研究評核中正式認可中醫,那才是中醫發展的里程碑和奠基石。如中文大學一直尊重中醫學術之傳承及重視教學,推動中西醫間對等之對話,吾等甚為欣賞。盼望業界同心同德、緊守學術、平等互信,攜手開拓更寬闊的道路。
作者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會長
[林振邦]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