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真正和解之途 政改繞不過去長青網文章

2017年04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4月20日 06:35
2017年04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提出「大和解」方案,建議行政長官特赦「佔中」參與者、「七警」及退休警司朱經緯,藉此修補社會撕裂,惟這項原本基於善意提出的建議,胡志偉在各方反對下宣布收回。「特赦論」觸發的軒然大波,恰恰反映佔領運動以來,社會上不同政治勢力爭鬥不休、各不相讓。雖然特赦論觸礁,社會人士仍然期盼香港走出內耗空轉的泥淖,邁向和解。特首選舉期間,民調顯示逾半市民期望新任特首修補社會撕裂,林鄭月娥當選行政長官後表示,上任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團結大家向前。基於香港整體利益,修補撕裂屬當務之急,朝野各方必須拿出政治勇氣,戮力促進和解。


沒有寬恕沒有未來

南非個案值得學習

香港社會政治對立千頭萬緒,不過,與1994年結束種族隔離政策後的南非相比,香港情况的嚴重和複雜程度遠有不如。1995年,由黑人總統曼德拉掌權的南非政府宣布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全面調查種族隔離政策實施期間侵犯人權事件的真相,並考慮那些服從政治指令嚴重侵犯人權、並已向真相委員會講出事實的犯罪者要求特赦的申請。委員會最終批准了800多宗特赦申請,其工作撫平了南非人心中怨恨,為後來的社會穩定與和解奠下基礎。委員會主席、南非聖公會前任大主教杜圖後來撰寫《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一書,總結委員會成就。他強調:「和解可能是曠日持久的過程,其中不乏崎嶇坎坷,不是一朝一夕或靠一個委員會就能完成。」


香港實現和解,推動社會重新出發,無疑千頭萬緒,各方莫衷一是。近日,自由黨黨魁鍾國斌提議林鄭月娥上任後,重新開放政府東翼前地(坊間稱為「公民廣場」),以顯示修補撕裂的決心。東翼前地現狀,於朝野對峙,發展至社會撕裂,極具象徵意義,若撤去藩籬變回市民都可以自由親近之地,或可視作新一屆政府向民間釋出善意的信息。即使如此,這類舉措僅屬小修小補,無助於徹底解決社會撕裂。社會深層次矛盾,歸根究柢源於畸形的政治體制,以及由此衍生的不公義狀况,必須重啟政改,實現中央向港人承諾普選才可根治痼疾。雖然林鄭月娥不願承諾任內重啟政改,但是此乃特區政府繞不過去的現實課題。


如何為重啟政改,為達至普選創造條件,朝野各方、特別是泛民陣營必須超越「表態政治」範式,展現彈性,求大同、存大異。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8•31」《決定》,泛民陣營認為框架為普選設限,一直要求中央撤回,不會支持任何根據此框架制訂的政改方案,云云。


德國「鐵血宰相」卑斯麥認為「政治是可能的藝術」,即使將來政改得以重啟,設若各方政治力量堅持己見,寸步不讓,例如泛民堅持公民提名,實現普選仍將是有如鏡花水月。3年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8•31」《決定》後,內地學者如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饒戈平認為,《決定》只是提供原則和框架,具體細節如提名委員會各界別的比例構成、界別分組是不是可以適當調整、選民基礎是不是可以擴大、委員的產生辦法是不是可以更加民主等等,都可以討論。只是2014年9月佔領運動爆發後,泛民陣營完全無興趣討論這些細節。


政改是撕裂之源

破解須互讓妥協

2014年10月,學聯代表與政府高層官員展開歷史性對話,爭取化解因「佔中」及政改引發的政治困局。時任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承諾港府將成立探討政改的多方平台,討論2017年後長遠政制發展。但學聯代表沒有即席要求政府清楚解釋構思,例如溝通平台可否討論2017年的政制安排等。協助學聯與政府對話的中間人後來透露,如果政府官員能在對話期間提出建議細節,學生又把握機會,追問官員關於建議的詳情,對話的結果和往後發展或許有所不同。


對話結束後,學生回到金鐘佔領區,學聯代表批評政府的建議「耍花招」,並狠批官員帶他們「遊花園」。對話因而破局,政府與學聯對話畫上休止符,佔領運動也於同年12月結束。林鄭月娥當選特首後表示先處理較容易解決的問題,當出現有利環境及氛圍時,才會考慮重啟政改。假如政改重啟的機會再現,朝野如何把握機遇,實踐「政治是可能的藝術」,是對各方智慧的重大考驗。和解是一項大工程,本港情勢錯綜複雜,須有心理準備推動和解絕非易事;不過,若不起步,永遠到不了終點。政改既然被認定是朝野對峙、社會撕裂源頭,有心人應該在這方面深耕細作,為有意義討論、進而凝聚最大公約數,創造條件,達至和解,把香港從政治桎梏解放出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