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設立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夑CA(基本能力評估)的原意某程度上是評估學校的表現。根據教育局文件,評估學校是有多個不同指標;當然學校表現可以某程度上反映在學生的成績表現上。然而,現今學生成績(或TSA成績)卻成為評估學校表現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背後邏輯是將學生成績看成為教師教學表現的結果,再以教師教學表現看成為學校的表現。沿此思路,下文將反思幾個有關教與學的根本問題。
單比較成績 未必能指出「學不好」根源
第一個問題是有關學生學的問題。單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反映他們的學習情况是假設學生考得好就等於學生學得到。姑且不談何謂「基本能力」,或TSA(BCA)所量度學生基本能力的有效性,但學生考得好就真的等於學生學得到嗎?而當學生成績不理想就歸咎學生本身學不好這說法真的沒有問題嗎?要知道,每間學校所招收的學生,背景興趣不一、能力各異。而且,每間學校不僅資源不同,即使資源相同,但招收了不同類型的學生後所產生出來的學習環境亦可以大相逕庭。這些學校與學生的差異影響着學生的學習與考試成績,但卻根本無法在TSA(BCA)評核之中反映出來。單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反映他們的學習情况不單偏頗,而且單從比較學生成績表現也未必能指出學生學不好或學不到的根源,而無從改善他們的學習。
「考得好等於教得好」將責任推諉於老師
第二個問題是有關老師教的問題。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反映他們老師的教學情况是假設學生考得好就等於老師教得好。學生成績高就真的等於老師教得好嗎?究竟什麼叫「老師教得好」呢?坊間的理解是,「教得好」的老師會因應考試內容來施教(teaching to the test),甚或教授學生考試技巧;「教得好」的老師更會為考試而施教(teaching for the test),乃至於直接告訴學生考核的內容。凡此種種不單是很狹義的所謂「教得好」,甚至可被視為是一種「作弊文化」(cheating culture)。難道我們不該反思,老師的教學角色只是純粹教學生考核所需的嗎?難道老師該是不考的不教、考不到的不教?不考的或考不到的如品德、人格、求知慾等等就統統不需教不該教嗎?這還是教育嗎?當教育局聲稱「求學不是求分數」,當多間學校聲稱推行「全人教育」、教育學生要「尊重、友愛」,但行動上卻營造出學生競爭至上以爭取高分為目標,乃至於學生「走精面」又與同學明爭暗鬥的氛圍,那麼香港辦的教育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呢?
學生「考得好」就等於老師「教得好」背後乃有意無意將責任推諉於老師。學生成績不理想就首先歸因於老師的教學差,然後再推論老師的質素差,或歸咎老師所接受的師訓做得差。所以要安排觀課為老師教學把關、設立基準試為老師質素把關,更要在教師培訓為老師的訓練把關。但老師教得不好可以是與上述兩方面無關,而可以是老師專業自主或地位不夠的問題,或學校管理的問題,更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問題。
當我們對TSA(BCA)操練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們是否更應思考評估背後的真正意義呢?我無意否定TSA(BCA)的良好意願,以低風險的評估方法幫助教育局評估學校與學生的表現。但是將學生成績視為量度老師教學表現甚或學校整體表現(包括其學校管理)的指標,不但效度(validity)成疑,而且將評估問題簡化,現更扭曲成為無意義的過度操練。這些教、學、評估的問題值得深思三思。
作者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黃綺妮]
單比較成績 未必能指出「學不好」根源
第一個問題是有關學生學的問題。單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反映他們的學習情况是假設學生考得好就等於學生學得到。姑且不談何謂「基本能力」,或TSA(BCA)所量度學生基本能力的有效性,但學生考得好就真的等於學生學得到嗎?而當學生成績不理想就歸咎學生本身學不好這說法真的沒有問題嗎?要知道,每間學校所招收的學生,背景興趣不一、能力各異。而且,每間學校不僅資源不同,即使資源相同,但招收了不同類型的學生後所產生出來的學習環境亦可以大相逕庭。這些學校與學生的差異影響着學生的學習與考試成績,但卻根本無法在TSA(BCA)評核之中反映出來。單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反映他們的學習情况不單偏頗,而且單從比較學生成績表現也未必能指出學生學不好或學不到的根源,而無從改善他們的學習。
「考得好等於教得好」將責任推諉於老師
第二個問題是有關老師教的問題。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反映他們老師的教學情况是假設學生考得好就等於老師教得好。學生成績高就真的等於老師教得好嗎?究竟什麼叫「老師教得好」呢?坊間的理解是,「教得好」的老師會因應考試內容來施教(teaching to the test),甚或教授學生考試技巧;「教得好」的老師更會為考試而施教(teaching for the test),乃至於直接告訴學生考核的內容。凡此種種不單是很狹義的所謂「教得好」,甚至可被視為是一種「作弊文化」(cheating culture)。難道我們不該反思,老師的教學角色只是純粹教學生考核所需的嗎?難道老師該是不考的不教、考不到的不教?不考的或考不到的如品德、人格、求知慾等等就統統不需教不該教嗎?這還是教育嗎?當教育局聲稱「求學不是求分數」,當多間學校聲稱推行「全人教育」、教育學生要「尊重、友愛」,但行動上卻營造出學生競爭至上以爭取高分為目標,乃至於學生「走精面」又與同學明爭暗鬥的氛圍,那麼香港辦的教育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呢?
學生「考得好」就等於老師「教得好」背後乃有意無意將責任推諉於老師。學生成績不理想就首先歸因於老師的教學差,然後再推論老師的質素差,或歸咎老師所接受的師訓做得差。所以要安排觀課為老師教學把關、設立基準試為老師質素把關,更要在教師培訓為老師的訓練把關。但老師教得不好可以是與上述兩方面無關,而可以是老師專業自主或地位不夠的問題,或學校管理的問題,更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問題。
當我們對TSA(BCA)操練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們是否更應思考評估背後的真正意義呢?我無意否定TSA(BCA)的良好意願,以低風險的評估方法幫助教育局評估學校與學生的表現。但是將學生成績視為量度老師教學表現甚或學校整體表現(包括其學校管理)的指標,不但效度(validity)成疑,而且將評估問題簡化,現更扭曲成為無意義的過度操練。這些教、學、評估的問題值得深思三思。
作者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黃綺妮]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