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金融發展局發表報告,稱香港的結構產品種類不足,只以牛熊證及窩輪為主,建議加入較保守的非槓桿式產品買賣,拓新業務小組成員狄勤思(Mark Dickens)表示,有投行認為有利可圖,並將在短時間內向港交所提交產品發行申請。
在報告中提議加入的包括收益增值類型產品如貼現證書,或參與型產品如紅利產品等,亦提出可讓保本產品在交易平台買賣。狄勤思指出這類產品在低息環境下將受歡迎,投資者對提供穩定回報的產品有需求,業界亦認為有盈利空間,而歐資銀行本身熟悉此類產品運作,故有機會率先推出。
歐資銀行或率先推出
香港上市結構性產品的交投量為全球之冠,2015年平均每日錄得6.34萬億成交,狄勤思認為牛熊證和窩輪的產品本身是高頻率地交易,雖然投資者傾向「長揸」較保守的結構產品,為交易所帶來的收益不及窩輪等,但相信也能帶動收入。金發局在報告中亦提到港交所可縮短審批新上市結構產品的時間至3個月,並調低新類型結構產品的上市費及交易費以鼓勵市場創新,又建議可為參與銷售新產品的券商及分銷商提供獎金以加快市場發展步伐。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