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阮紀宏:婆婆媽媽議員計「婆乸數」長青網文章

2017年04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4月19日 06:35
2017年04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立法會議員考察東江水,大家關心香港的水源是否安全,是顧及國計民生的大事情。但議員七嘴八舌的愈講愈顯露這些議員的婆媽本色,說到底就是以目前的計價方式,香港虧了多少,卻沒有人去算以前和以後的大帳。


為市民爭取最有利的供水協議,誰說不是,難道有人會鼓勵去爭取最差協議嗎?但什麼是最有利協議呢?少付多少錢就是最有利嗎?

以目前的計價方式,香港以固定價格保證最高的供水量,而從來沒有用到封頂的量,表面上看是每年都在虧蝕。有議員指出如果按量計價,萬一香港出現大旱,需要廣東多供水,到時可能要跟沿東江的城市爭水,得不償失。這是從供水機制考慮的小問題,更「婆乸」的數口是,以人民幣計價,匯率的變化可能導致香港少付些錢。


有議員認為國家與廣東省最開始的時候對引水工程的開發、以後為保護水質和泵水站維護,以及污水處理等等投入,應該在計算之列。這已經算是識大體的計算,但還沒有到「計利當計天下利」的水準。


新豐江水庫的所在地河源市,由於要保護水源,嚴禁工業開發,導致這個地區的人民無緣享受經濟發展的果實。他們的犧牲,這筆帳從來沒有人去算。廣東的貧困縣是在2016年才徹底消失的,之前的十大貧困縣,有兩個在河源。


當然,我們可以問,為何我們要付出5.48港元艉閬怐獄顳璅蚆妎R東江水,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市民用水才2.3人民幣艉閬怴]最低用水量,較高的是3.45人民幣和4.6人民幣)。難道香港對補償河源的犧牲,應該比深圳多付出嗎?但當我們馬上要去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同時,還要跟臨近城市算「婆乸數」嗎?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阮紀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