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土國風光 史上燦爛/文:胡逸山長青網文章

2017年04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4月18日 06:35
2017年04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土耳其無論在歷史上或地理上皆為東西方文化交接之處,所撞出的火花,有時燦爛非凡,有時也哀鴻遍地。想當年,統治大半個歐洲的羅馬帝國,逐漸分裂為兩個政治與經濟中心,西邊想當然耳是以「老家」羅馬為主;至於東羅馬帝國,則以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或稱拜占庭(Byzantine),今日的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為首,連教王等宗教領袖也分庭抗禮。在西羅馬帝國逐漸為之前曾被征服、教化的北歐各個驍勇善戰的部族(特別是今日德國人先祖的日耳曼人與其「堂表」哥特人(Goths)等)所侵蝕、佔領,最後演變為其實乃由日耳曼人而非羅馬人話事的所謂「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of the German Nation)時,東羅馬帝國仍然可謂是一枝獨秀地、小心翼翼地把西方文明的火種傳承下去。
但這樣的政治局勢當然也不是延續至今的。東羅馬帝國宮廷內鬥的「細膩」與繁複,至少在英語中也留下了「拜占庭」這個詮釋複雜得讓人無所適從的情况。如此的自身內耗,再加上伊斯蘭教在阿拉伯世界以至中亞的興起與其軍事力量的結合,最終也結束了東羅馬帝國千年的命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宗教與政治合一的伊斯蘭帝國,逐漸被稱為鄂圖曼(Ottoman)帝國。這可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神權帝國,征戰東西,最高潮是統治了中亞、中東、東歐的好一部分,甚至進逼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城門外。
我還記得以前在大學有主修德國文學,在學基礎德語時,講師為讓我們學俗語更能琅琅上口,便教我們唱一首據說是德國抑或(也是德語系國家的)奧地利的兒歌,其實內容想起來實在不是很「政治正確」。歌詞勸喻小朋友不要喝那麼多咖啡,然而話鋒一轉,就把咖啡稱作是「不適合兒童的土耳其飲料,令你神經衰落讓你蒼白與生病,不要做個穆斯林,那是不被允許的」。由此兒歌可理解兩點:其一是咖啡傳入歐洲,應該的確是由鄂圖曼人西侵所帶來的附帶品,在歐洲引起一片潮流至今;其二當然也是至少當年歐洲人對於雄心勃勃的土耳其應該還是頗為擔憂的,認為整個歐洲有被其席捲的可能,就如更早時,匈奴也是從中亞一直打到並佔領了東歐的一大部分。直到今日,以天主教徒為人口絕大多數的波蘭,也還是有一些應該是跟隨鄂圖曼西征而遺留下來的穆斯林少數民族的。
鄂圖曼治下中東相對平衡
演變到這近百多年前,鄂圖曼土耳其雖然也可謂與歐洲列強鼎足而立,但其國勢也實在大不如前了。極為諷刺的,這主要是因為鄂圖曼竟然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數百年前被她所擊敗的拜占庭「細膩」的宮廷政治,君臣與眾臣之間施展渾身解數來進行各式殺人有時見血有時不見血的權鬥。在這之上再加上宦官(是的,鄂圖曼也是有太監的)的攬權、君主的沉迷於後宮聲色犬馬(英文裏的「後(禁)宮」harem一字即由此發揚光大),以及派遣至帝國各地的欽差大臣竟搖身一變為割地而據的軍閥等與中國古代朝代沒落的如出一轍的垂危形勢。如此的常年內耗,當然引來歐洲列強的垂涎,尤其是針對開始發現石油蹤迹的中東來說,更為如此。
之前在鄂圖曼統治下的中東各地,雖然也有各式各樣的鈎心鬥角,但大致上還是維持一個相對和平與平衡的局勢。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其一是鄂圖曼統治者善於施展「大家都在同一宗教(伊斯蘭教)的庇佑下,應該精誠團結」的統戰手法來籠絡中東的各路好漢在鄂圖曼的統治下;而且即便是相對於非穆斯林,鄂圖曼在宗教方面也還是採取懷柔的政策,即尊重彼等的宗教信仰,不強迫彼等改教,所以在宗教上的矛盾就減少了很多,不為統治者帶來這方面的麻煩。其二也恰恰是鄂圖曼帝國無論是其最高領導層有心無力、放縱各地軍閥「自由發揮」也好,抑或是有規劃地指使軍閥如是做也好,總之對於中東的各式叛逆造反等,是毫不留情地冷血鎮壓的,其殘酷的程度也的確讓各路野心家不太敢造次。總之,對於當時在鄂圖曼統治下的阿拉伯來說,苛捐雜稅肯定有,甚至有時也會導致民不聊生,但在精神層次的宗教信仰等,那可是各家自家的事,只要不聲援推翻鄂圖曼的統治,那至少還是得以苟且偷生的。
但歐洲列強介入中東後,形勢就完全不同了。大家還記得在電影裏大展風采的所謂「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吧?影片中的他組織、率領阿拉伯人民起來反抗鄂圖曼的殘暴統治。現實裏,故事當然更為「精彩」,因為勞倫斯可謂是當年歐洲列強為中東反鄂圖曼力量提供武器、訓練、宣傳等的佼佼者,未能下結論是否是個如(虛構的)占士邦般被美化、神化的特工,但至少應該不止是一個追求民族自決與正義的搞手。歐洲列強介入的結果當然是鄂圖曼帝國尤其在中東治地的四分五裂。列強把鄂圖曼的中東領土實質搶到手後,便在彼此(尤其是英法)之間劃分勢力範圍,同時在彼等各自的地盤上扶植了許多包括帝制在內的政權。如當下戰亂頻繁的伊拉克,當年可還是有由英國扶持起來的君主,一直到上世紀中葉方才被推翻。埃及更「勁」,英國人竟然在古埃及帝國滅亡千多年後重新扶植推出一個「法老」(Pharaoh)王朝來,當然後來在英國殖民者離開中東後也被推翻了。
歐洲列強埋下動盪伏線
歐洲列強如此粗糙的、有時簡直就是在沙漠裏憑空畫條綿延千里的邊界的、時常把一些同文同種的部族聚居地劃分在兩國或數國境內而造成嚴重錯地而居現象(irredentism)的行徑比比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埋下了當下中東局勢動盪的伏線。如當年伊拉克的薩達姆侯賽因忽然揮軍吞併毗鄰的科威特時,其中便以科威特曾為伊拉克的一省為藉口。當然國際社會也不接受這種基於歷史而得以無限上溯的理由,所以便有了第一次海灣戰爭的開打。下次續談土耳其的近代與當代形勢。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胡逸山]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