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穿過上海街,豬肉檔在烈日蒸出肉腥味,你的電子義眼瞄了瞄路邊的藝伎,不小心看穿她大半身體是機械義體——這是《攻殼機動隊》中平行時空的香港。
電影《攻殼機動隊》,講述靈魂(Ghost)住在機械身體(Shell)的少佐的故事。
主角是少佐,但對香港觀眾來說,主角也許亦是電影中的未來大都會「新港巿」,亦即香港。
「在戲院你會不停地『out戲』(跳出故事)。咦,這是文化中心喎,糖街天橋下面點解會有間廟?」剛於鮮浪潮比賽得獎的年輕導演李駿碩(Jun)笑說。
同是拍電影,外國人跟「地頭蟲」拍的香港有什麼分別?
這天,我跟他穿梭電影中的平行時空,重新看香港的城巿「背景」。
新舊混雜的反烏托邦城市
「外國人只抽取部分元素,不是完整呈現。」劇組曾在油麻地天后廟取景,後來有說這場被刪走,實情是天后廟只有「香塔」出鏡,「所以人們認不出來。其實將天后廟放在糖街下,也是錯置。沒了街道空間的連貫性會『out戲』」。Jun說,城巿的肌理是建構電影世界的邏輯。以電影《變形金剛4》為例,「大家覺得奇怪,因它將關係不大的地方剪在一起,例如上一個鏡頭是海山樓,下一個鏡頭是大陸,下一個鏡頭是觀塘,跟我們對街道的認知相差很大」。
中、韓、日是一個整體
由廟街拐幾個彎,是少佐同事巴投(Batou)買豬骨的肉檔。「外國人會覺得豬肉店很有異國風情。」Jun笑說。電影中,豬肉店旁有不同種族、衣著的路人來往,有日本藝伎,也有包頭巾的女子。Jun說,在西方人眼中,不論是中國、韓國、日本人都沒差別,是一個整體。這種意識也見於《攻》裏密集的招牌:「招牌有繁體字、簡體字、日文、韓文,為什麼會放在一起?」Jun看過電視動畫及電影動畫版,「《攻》有好完整的世界觀,像電影有非洲的國家高層,但為什麼香港的文字、人卻是混雜的?」之前《天煞異降》(Arrival)的海報將上海的明珠塔移花接木到維港,引起港人反感,「也許我們不是介意跟人混雜,而是跟什麼人混雜」。
呈現資本主義的極致
也許這種混雜,正是電影希望呈現的「未來城巿」。電影根據一九九五年押井守導演的動畫電影改編,動畫取景香港,以「high tech, low life」造就「新港巿」的反烏托邦(Dystopia)意味。押井守曾表示,取景香港,因香港新舊事物滲混的張力,或許就是現代化的未來都巿形態,而海山樓密集壓抑的城巿基調,正是這種末世情懷。
「這城巿好做到故事對未來的投射,那是資本主義的極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有中環的高樓,也有這些(海山樓)城寨般的感覺,而主角住在像貨櫃般的地方,也很末世。」
組合僭建 模糊的香港主體
有趣的是,Jun留意到,就算外國導演將香港混雜其他亞洲元素,甚至將不同地方「自由組合」或「僭建」,大家只覺有趣,並為香港出現在全球戲院的銀幕自豪。他說,日本人曾侵華,但大家似對香港成為日本故事的場景無感,「若是德國人在巴黎取景,換上德國人,巴黎人一定會好氣憤,因為那是侵犯他們的主權,但香港的主體似乎仍很模糊。」
設計理念 捕捉香港瘋狂一面
看過電影的觀眾,都對那些讓人眼花的全像投影(hologram)招牌、廣告印象深刻,這是一九九五年動畫版沒有的。導演Rupert Sanders希望呈現一個有活力的大都會,看上去眼花撩亂,資訊氾濫而雜亂(information chaos),因此創造了「solograms」的概念,即solid+hologram,更實體化的(solid)的全像投影。
場景設計師Ash Thorp在facebook上透露,設計原意是捕捉香港城巿的瘋狂(madness)同時保留部分大廈的輪廓及質感,混成一個「未來東京」(Neo-Tokyo),以多層次的視覺效果構成「另類真實」。有趣的是,Thorp的初稿在少佐出場一幕有「香民港主」招牌,惟電影中的畫面經多次修改,已跟初稿大有分別,「香民港主」不見蹤影。Ash Thorp的個人網頁有許多香港「變身」前後的對照,有興趣可瀏覽:ashthorp.com
場景背後 從元朗大水渠到鯉魚門燈塔
在荷李活電影中看到熟悉的香港,背後是製作人員的努力。負責幫導演找場景的本地製作公司東主朱先生說,早於兩年前已開始帶導演、美術設計在香港四處捐窿捐罅看景,還出動過直升機,「就是電影中許多高空拍下去的夜景,當然加了特技」。
《攻》的一九九五年動畫版以香港為藍本,呈現灰暗的未來世界;今次英國導演Rupert Sanders也希望重現未來的感覺。「導演的要求很簡單直接,就是找一些香港有特色的場景。」他們看過香港大部分城巿空間,「故事不是一開始就寫好,會先拿一些感覺。他們看過元朗的大水渠,覺得好有趣,因為外國不會有這樣一條大水渠;也看過鯉魚門的燈塔,那裏可以望到中環;觀塘裕民坊的小巴站有個平台都看過」。
許多場景因製作限制未能出現在電影中,「動畫有一場是果欄,導演也去過,覺得好得意,但因製作配合不到沒有用。糖街天橋因為要做大爆破,要封路拍好困難,最後是在新西蘭以一比一的比例搭出來。勵德邨的一幕,要在圓形中間吊cable cam(攝影機)拍攝」。少佐在水中戰鬥的經典一幕,則是土瓜灣舊樓加鰂魚涌海山樓融合而成的特效。「其實香港跟動畫中的城巿頗似,有一種『不平衡的美感』,有點亂,有好舊的東西,又好新的,是有層次感的城巿。」
文﹕黃熙麗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電影劇照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電影《攻殼機動隊》,講述靈魂(Ghost)住在機械身體(Shell)的少佐的故事。
主角是少佐,但對香港觀眾來說,主角也許亦是電影中的未來大都會「新港巿」,亦即香港。
「在戲院你會不停地『out戲』(跳出故事)。咦,這是文化中心喎,糖街天橋下面點解會有間廟?」剛於鮮浪潮比賽得獎的年輕導演李駿碩(Jun)笑說。
同是拍電影,外國人跟「地頭蟲」拍的香港有什麼分別?
這天,我跟他穿梭電影中的平行時空,重新看香港的城巿「背景」。
新舊混雜的反烏托邦城市
「外國人只抽取部分元素,不是完整呈現。」劇組曾在油麻地天后廟取景,後來有說這場被刪走,實情是天后廟只有「香塔」出鏡,「所以人們認不出來。其實將天后廟放在糖街下,也是錯置。沒了街道空間的連貫性會『out戲』」。Jun說,城巿的肌理是建構電影世界的邏輯。以電影《變形金剛4》為例,「大家覺得奇怪,因它將關係不大的地方剪在一起,例如上一個鏡頭是海山樓,下一個鏡頭是大陸,下一個鏡頭是觀塘,跟我們對街道的認知相差很大」。
中、韓、日是一個整體
由廟街拐幾個彎,是少佐同事巴投(Batou)買豬骨的肉檔。「外國人會覺得豬肉店很有異國風情。」Jun笑說。電影中,豬肉店旁有不同種族、衣著的路人來往,有日本藝伎,也有包頭巾的女子。Jun說,在西方人眼中,不論是中國、韓國、日本人都沒差別,是一個整體。這種意識也見於《攻》裏密集的招牌:「招牌有繁體字、簡體字、日文、韓文,為什麼會放在一起?」Jun看過電視動畫及電影動畫版,「《攻》有好完整的世界觀,像電影有非洲的國家高層,但為什麼香港的文字、人卻是混雜的?」之前《天煞異降》(Arrival)的海報將上海的明珠塔移花接木到維港,引起港人反感,「也許我們不是介意跟人混雜,而是跟什麼人混雜」。
呈現資本主義的極致
也許這種混雜,正是電影希望呈現的「未來城巿」。電影根據一九九五年押井守導演的動畫電影改編,動畫取景香港,以「high tech, low life」造就「新港巿」的反烏托邦(Dystopia)意味。押井守曾表示,取景香港,因香港新舊事物滲混的張力,或許就是現代化的未來都巿形態,而海山樓密集壓抑的城巿基調,正是這種末世情懷。
「這城巿好做到故事對未來的投射,那是資本主義的極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有中環的高樓,也有這些(海山樓)城寨般的感覺,而主角住在像貨櫃般的地方,也很末世。」
組合僭建 模糊的香港主體
有趣的是,Jun留意到,就算外國導演將香港混雜其他亞洲元素,甚至將不同地方「自由組合」或「僭建」,大家只覺有趣,並為香港出現在全球戲院的銀幕自豪。他說,日本人曾侵華,但大家似對香港成為日本故事的場景無感,「若是德國人在巴黎取景,換上德國人,巴黎人一定會好氣憤,因為那是侵犯他們的主權,但香港的主體似乎仍很模糊。」
設計理念 捕捉香港瘋狂一面
看過電影的觀眾,都對那些讓人眼花的全像投影(hologram)招牌、廣告印象深刻,這是一九九五年動畫版沒有的。導演Rupert Sanders希望呈現一個有活力的大都會,看上去眼花撩亂,資訊氾濫而雜亂(information chaos),因此創造了「solograms」的概念,即solid+hologram,更實體化的(solid)的全像投影。
場景設計師Ash Thorp在facebook上透露,設計原意是捕捉香港城巿的瘋狂(madness)同時保留部分大廈的輪廓及質感,混成一個「未來東京」(Neo-Tokyo),以多層次的視覺效果構成「另類真實」。有趣的是,Thorp的初稿在少佐出場一幕有「香民港主」招牌,惟電影中的畫面經多次修改,已跟初稿大有分別,「香民港主」不見蹤影。Ash Thorp的個人網頁有許多香港「變身」前後的對照,有興趣可瀏覽:ashthorp.com
場景背後 從元朗大水渠到鯉魚門燈塔
在荷李活電影中看到熟悉的香港,背後是製作人員的努力。負責幫導演找場景的本地製作公司東主朱先生說,早於兩年前已開始帶導演、美術設計在香港四處捐窿捐罅看景,還出動過直升機,「就是電影中許多高空拍下去的夜景,當然加了特技」。
《攻》的一九九五年動畫版以香港為藍本,呈現灰暗的未來世界;今次英國導演Rupert Sanders也希望重現未來的感覺。「導演的要求很簡單直接,就是找一些香港有特色的場景。」他們看過香港大部分城巿空間,「故事不是一開始就寫好,會先拿一些感覺。他們看過元朗的大水渠,覺得好有趣,因為外國不會有這樣一條大水渠;也看過鯉魚門的燈塔,那裏可以望到中環;觀塘裕民坊的小巴站有個平台都看過」。
許多場景因製作限制未能出現在電影中,「動畫有一場是果欄,導演也去過,覺得好得意,但因製作配合不到沒有用。糖街天橋因為要做大爆破,要封路拍好困難,最後是在新西蘭以一比一的比例搭出來。勵德邨的一幕,要在圓形中間吊cable cam(攝影機)拍攝」。少佐在水中戰鬥的經典一幕,則是土瓜灣舊樓加鰂魚涌海山樓融合而成的特效。「其實香港跟動畫中的城巿頗似,有一種『不平衡的美感』,有點亂,有好舊的東西,又好新的,是有層次感的城巿。」
文﹕黃熙麗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電影劇照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