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美國大選進入最後階段,共和黨特朗普選情墮後,不少共和黨、保守派大老包括Paul Ryan、老布殊,甚至是極右電台名嘴Glenn Beck,都相繼表明不會支持特朗普,甚至公開呼籲大家投希拉里。現在看來,希拉里當選總統,已近肯定,問題是贏多少,和共和黨的國會選情會不會受特朗普拖累。
雖然特朗普贏面不大,但他從被視為鬧着玩到打敗眾大熱贏得共和黨候選人資格,到現在仍然擁有40%以上支持,這個「特朗普現象」,絕對不簡單。
草根白人失落感造就了特朗普
早在今年年初兩黨初選白熱化時,美國多份大報的評論人,已經看出特朗普反墨西哥移民、反自由貿易等主張,只是他的吸引力的表面。他能夠一直挺進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美國很多下層白人,至今仍無法接受美國由黑人當總統。
這些下層白人認為,「白人至上」的種族秩序,已經在奧巴馬8年顛倒過來。他們把生活的所有挫折都歸咎於白人失去優勢,呼喚一個強人進入白宮為白人出頭,把顛倒的再顛倒。他們恐懼,若民主黨再當政4年,現時「顛倒」了的種族秩序將會常態化。特朗普整個競選工程,都充滿了「我會恢復白人優越地位」的暗示。右翼福音教派傳媒大亨Wayne Allyn Root,便在霍士新聞歡呼2016年成為「白種怒漢年」,更出版Angry White Male: How the Donald Trump Phenomenon is Changing America——and What We Can All Do to Save the Middle Class一書,表達他對特朗普帶領白種男人「出紅海」的期許。
特朗普從一個親民主黨的商人金主,轉變成一個右翼政治領袖,正始於他在奧巴馬當選後領導堅稱奧巴馬不在美國出生,所以根據憲法無資格當總統的「birther運動」。在奧巴馬出示出生證明確定他在美國出生後,這個「birther運動」仍死纏爛打、愈滾愈大,可見這個運動除了對奧巴馬作為黑人的仇恨之外,並無事實基礎。
《經濟學人》斷言,特朗普就算落敗,他的參選可能已經永遠改變美國的政治光譜。「白種怒漢」們被特朗普充權和聯合起來之後,恐怕將會繼續左右美國政局。這就如196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Barry Goldwater攻擊種族平權、鼓吹保守基督教價值和攻擊「大政府」的主張,在當時被視為不入流的極端路線。但在他慘敗後不到20年,列根便憑跟他差不多的主張贏得大選。
「白種怒漢」是怎樣煉成的?
在小布殊當政、美國右翼如日方中的2004年,《經濟學人》前美國編輯及現任編輯出版了The Right Nation: Conservative Power in America一書,講述自由派的過分擴展和黑白衝突如何造就新右派崛起,至今仍是理解美國右翼的經典。
美式自由主義的核心,乃是通過政府的積極措施讓不同種族、階級、性別等多元公民能享有平等的權利與機會。當年共和黨林肯解放黑奴後,南方白人通過「Jim Crow條例」開始施行種族隔離和剝奪黑人投票權,令自由主義受到挫敗。
1950年代南方黑人的民權運動隨南方的高速經濟發展而壯大。本來與南方白人結盟的民主黨將結束種族隔離加入綱領,以爭取愈來愈重要的黑人選票。1960年代,美國在甘迺迪與約翰遜主政下通過種種平權措施,正式結束了南方的「Jim Crow時代」。
自由主義在種族問題上勝利之後,由1960年代戰後嬰兒激進化帶動的婦女、環保等社會運動,導引民主黨進一步左轉,將保障婦女墮胎權、制裁污染企業等加入其政策主張中。共和黨在這個大潮下,亦不得不跟着左轉。支持平權、婦權、環保等自由派價值,以當時紐約州長洛克菲勒為代表的所謂「洛克菲勒共和黨人」(Rockefeller Republicans),成了黨內主流。
但同時,一股新右保守力量在南部與中西部的白人小農、小企業家和工人階級間崛起。在急速的自上而下的平權措施下利益受損的草根白人,察覺到最積極推動平權的自由派精英,往往是寬己嚴人的偽善政客。公立大學的「正面歧視」(affirmative action)政策為增加黑人學生比例而減低了錄取下層白人的機會,自由派精英卻能輕易把子女送進名牌私立大學。自由派強制公立中小學實行「黑白融合」,他們卻在私下恐慌性地將子女送到純白人的貴族私校。
自上而下平權政策引起的反彈,激起了主張聯邦政府撤出百姓生活、重建家庭價值、白人擁槍自衛的新右運動。這一運動以草根白人社區的鄰里團體、教會、槍會等為主力軍,在每次選舉展現出愈來愈大的影響力。
白種怒漢將共和黨愈推愈右
1968年尼克遜競選總統時,即看準了草根白人對民主黨自由派的不滿,放棄了共和黨解放黑奴的初衷,動員選民對黑人的仇恨和對傳統價值解體的恐慌,以「維護法紀」的綱領贏得大選。
1970年代美國的經濟、外交危機令新右運動大盛。列根於1980年贏得總統大選後,即繼承尼克遜「講多做少」的右翼革命,將羅斯福新政時期確立的福利國家砸爛。列根在攻擊向富人徵稅以輔助窮人的福利國家時,刻意模糊當中的階級因素,而突出其中的種族因素,攻擊現存福利制度是剝奪誠實勤勞白種小市民、助長狡猾懶散黑人不勞而獲的不公體制。列根在鼓吹福利改革時,便曾反覆引用一個領取失業救濟的黑人女子騙取大量救濟金卻過着舒適生活、開名車的「福利王后」(welfare queen)的半虛構例子。
過去30年,全球化與經濟轉型令美國內陸工業帶喪失大量職位、收入增長追不上東西岸大城市,令「白種怒漢」愈加憤怒和壯大。在這個力量影響下,共和黨愈轉愈右;就連1990年代的民主黨克林頓政府,也被迫得向右轉,推動比列根更激烈的福利改革。
小布殊在2001年上台後,共和黨完全控制了白宮與國會,是為新右派的黃金時代。他的外交和金融危機帶來了奧巴馬執政,扭轉了自由派的劣勢,讓醫療改革和同志平權等成真。但「白種怒漢」的憤怒,卻在非裔總統下衝上歷史高峰,刺激起反聯邦政府的茶黨運動和今天的「特朗普現象」。
可以預見,草根白人覺得自己優越地位被剝奪的感覺,將不會隨特朗普的落敗而減弱。2020年總統大選時,我們會否看到加強版的「特朗普現象」,就要看明年上任的新總統能否帶領美國社會癒合種族裂痕了。
作者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偉森費特政治經濟學副教授
雖然特朗普贏面不大,但他從被視為鬧着玩到打敗眾大熱贏得共和黨候選人資格,到現在仍然擁有40%以上支持,這個「特朗普現象」,絕對不簡單。
草根白人失落感造就了特朗普
早在今年年初兩黨初選白熱化時,美國多份大報的評論人,已經看出特朗普反墨西哥移民、反自由貿易等主張,只是他的吸引力的表面。他能夠一直挺進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美國很多下層白人,至今仍無法接受美國由黑人當總統。
這些下層白人認為,「白人至上」的種族秩序,已經在奧巴馬8年顛倒過來。他們把生活的所有挫折都歸咎於白人失去優勢,呼喚一個強人進入白宮為白人出頭,把顛倒的再顛倒。他們恐懼,若民主黨再當政4年,現時「顛倒」了的種族秩序將會常態化。特朗普整個競選工程,都充滿了「我會恢復白人優越地位」的暗示。右翼福音教派傳媒大亨Wayne Allyn Root,便在霍士新聞歡呼2016年成為「白種怒漢年」,更出版Angry White Male: How the Donald Trump Phenomenon is Changing America——and What We Can All Do to Save the Middle Class一書,表達他對特朗普帶領白種男人「出紅海」的期許。
特朗普從一個親民主黨的商人金主,轉變成一個右翼政治領袖,正始於他在奧巴馬當選後領導堅稱奧巴馬不在美國出生,所以根據憲法無資格當總統的「birther運動」。在奧巴馬出示出生證明確定他在美國出生後,這個「birther運動」仍死纏爛打、愈滾愈大,可見這個運動除了對奧巴馬作為黑人的仇恨之外,並無事實基礎。
《經濟學人》斷言,特朗普就算落敗,他的參選可能已經永遠改變美國的政治光譜。「白種怒漢」們被特朗普充權和聯合起來之後,恐怕將會繼續左右美國政局。這就如196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Barry Goldwater攻擊種族平權、鼓吹保守基督教價值和攻擊「大政府」的主張,在當時被視為不入流的極端路線。但在他慘敗後不到20年,列根便憑跟他差不多的主張贏得大選。
「白種怒漢」是怎樣煉成的?
在小布殊當政、美國右翼如日方中的2004年,《經濟學人》前美國編輯及現任編輯出版了The Right Nation: Conservative Power in America一書,講述自由派的過分擴展和黑白衝突如何造就新右派崛起,至今仍是理解美國右翼的經典。
美式自由主義的核心,乃是通過政府的積極措施讓不同種族、階級、性別等多元公民能享有平等的權利與機會。當年共和黨林肯解放黑奴後,南方白人通過「Jim Crow條例」開始施行種族隔離和剝奪黑人投票權,令自由主義受到挫敗。
1950年代南方黑人的民權運動隨南方的高速經濟發展而壯大。本來與南方白人結盟的民主黨將結束種族隔離加入綱領,以爭取愈來愈重要的黑人選票。1960年代,美國在甘迺迪與約翰遜主政下通過種種平權措施,正式結束了南方的「Jim Crow時代」。
自由主義在種族問題上勝利之後,由1960年代戰後嬰兒激進化帶動的婦女、環保等社會運動,導引民主黨進一步左轉,將保障婦女墮胎權、制裁污染企業等加入其政策主張中。共和黨在這個大潮下,亦不得不跟着左轉。支持平權、婦權、環保等自由派價值,以當時紐約州長洛克菲勒為代表的所謂「洛克菲勒共和黨人」(Rockefeller Republicans),成了黨內主流。
但同時,一股新右保守力量在南部與中西部的白人小農、小企業家和工人階級間崛起。在急速的自上而下的平權措施下利益受損的草根白人,察覺到最積極推動平權的自由派精英,往往是寬己嚴人的偽善政客。公立大學的「正面歧視」(affirmative action)政策為增加黑人學生比例而減低了錄取下層白人的機會,自由派精英卻能輕易把子女送進名牌私立大學。自由派強制公立中小學實行「黑白融合」,他們卻在私下恐慌性地將子女送到純白人的貴族私校。
自上而下平權政策引起的反彈,激起了主張聯邦政府撤出百姓生活、重建家庭價值、白人擁槍自衛的新右運動。這一運動以草根白人社區的鄰里團體、教會、槍會等為主力軍,在每次選舉展現出愈來愈大的影響力。
白種怒漢將共和黨愈推愈右
1968年尼克遜競選總統時,即看準了草根白人對民主黨自由派的不滿,放棄了共和黨解放黑奴的初衷,動員選民對黑人的仇恨和對傳統價值解體的恐慌,以「維護法紀」的綱領贏得大選。
1970年代美國的經濟、外交危機令新右運動大盛。列根於1980年贏得總統大選後,即繼承尼克遜「講多做少」的右翼革命,將羅斯福新政時期確立的福利國家砸爛。列根在攻擊向富人徵稅以輔助窮人的福利國家時,刻意模糊當中的階級因素,而突出其中的種族因素,攻擊現存福利制度是剝奪誠實勤勞白種小市民、助長狡猾懶散黑人不勞而獲的不公體制。列根在鼓吹福利改革時,便曾反覆引用一個領取失業救濟的黑人女子騙取大量救濟金卻過着舒適生活、開名車的「福利王后」(welfare queen)的半虛構例子。
過去30年,全球化與經濟轉型令美國內陸工業帶喪失大量職位、收入增長追不上東西岸大城市,令「白種怒漢」愈加憤怒和壯大。在這個力量影響下,共和黨愈轉愈右;就連1990年代的民主黨克林頓政府,也被迫得向右轉,推動比列根更激烈的福利改革。
小布殊在2001年上台後,共和黨完全控制了白宮與國會,是為新右派的黃金時代。他的外交和金融危機帶來了奧巴馬執政,扭轉了自由派的劣勢,讓醫療改革和同志平權等成真。但「白種怒漢」的憤怒,卻在非裔總統下衝上歷史高峰,刺激起反聯邦政府的茶黨運動和今天的「特朗普現象」。
可以預見,草根白人覺得自己優越地位被剝奪的感覺,將不會隨特朗普的落敗而減弱。2020年總統大選時,我們會否看到加強版的「特朗普現象」,就要看明年上任的新總統能否帶領美國社會癒合種族裂痕了。
作者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偉森費特政治經濟學副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