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核突」者,難看也,是「美」的相對。假如美學的傳統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那核突便是一場感官的災難,視覺上的污染,忍不住別過臉不看,偏偏卻無處不在。
「囍帖街」變成「囍歡里」,夠核突了吧?新名捱不住批評下架,那份核突卻延續到實物落成後的山寨歐陸風和滿天大紅燈籠,所以說核突又有其傳染性和連貫性;特首出席公開場合扮悠閒的那件核突白色polo,自然是事出有因。
「這個專頁的想法,是我們在一次討論中發現香港人對美感的要求愈來愈不重視,加上被劣質文化入侵,令香港愈來愈『核突』。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個page令香港人自動發掘身邊欠缺美學的事物,從而去推演一套屬於香港人的美學。」幾個香港藝術學院的學生走在一起,發起一個名為《核突香港》專頁,發起人之一Kan說:「提高大家對核突的觸覺,避免香港人對『核突』習以為常。」
美學眼界 從小未張開
「我認為現在的香港是愈來愈『核突』。這些是源自香港人未見得對美感有強烈的要求。」Kan在香港藝術學院修讀攝影,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小學也缺乏關於「美學」的教育或訓練,即使中、小學都有美術課,課程也以繪畫訓練為主,到後來上了大專,才經由老師接觸藝術歷史,讀《談美》和《圖解美學》等經典,開了眼界,逐漸建立對於美學的基礎,開始對周遭的事物反彈,「例如有一次外遊回港,看到香港機場的一家餐廳用新細明體作招牌,這是非常深刻的一次體驗。機場是香港的大門,在這裏出現欠美學的事物,這是我不能接受。」
對字體很敏感的還有另一成員阿豐,本身是設計師的他,看不過眼五星級酒店用大字黑體做宣傳,「香港街道的招牌、宣傳廣告、路牌等等,都是與設計有關。同一條路的指示牌可以有不同字體,不同大小,欠缺最基本的統一性。一些招牌字體與企業形象不符」。
盲目追求快又唔正
歸根結柢,阿豐認為是速食文化使然:「香港人什麼事情都要急,大家都知。不少人認為設計是簡單的事,要設計師很快完成作品,形成惡性循環。」盲目追求快靚正,潛台詞便是不尊重創作,輕視美學,早前有保險公司出數百元請人拍三條片便是一例,「現在不少設計是用設計素材組合而成,東拼西湊得來的東西,根本不用創作。所以你會見到某個公仔在不同地方出現過,但並不是同一間公司的宣傳品。原因只有一個——成本平!」
由是《核突香港》希望撥亂反正,來一場香港人的美學革命,第一步便是迫令大家一同重口味,由直視身邊「核突」開始,永恆的警惕是美麗的代價,Are you ready?
找回香港美學
《核突香港》團隊拋磚引玉,呼籲港人思考醜惡:「即使不是藝術家或設計師,也有權去批判什麼是美。每個人的經歷、文化、成長背景等都不同,自然地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美學。當見到一些事物與自己的經驗和想像有很大落差時,便是核突。」美是主觀,一體兩面,醜亦如是;一百種人便可能有一百樣「核突」,徵集大家身邊所有核突的事物,來一場美與醜的交戰,拼湊出屬於香港人的美學。不可一不可再,向核突說不,人人有責。
■www.facebook.com/WatTatHongKong
文﹕梁仲禮
圖﹕網上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囍帖街」變成「囍歡里」,夠核突了吧?新名捱不住批評下架,那份核突卻延續到實物落成後的山寨歐陸風和滿天大紅燈籠,所以說核突又有其傳染性和連貫性;特首出席公開場合扮悠閒的那件核突白色polo,自然是事出有因。
「這個專頁的想法,是我們在一次討論中發現香港人對美感的要求愈來愈不重視,加上被劣質文化入侵,令香港愈來愈『核突』。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個page令香港人自動發掘身邊欠缺美學的事物,從而去推演一套屬於香港人的美學。」幾個香港藝術學院的學生走在一起,發起一個名為《核突香港》專頁,發起人之一Kan說:「提高大家對核突的觸覺,避免香港人對『核突』習以為常。」
美學眼界 從小未張開
「我認為現在的香港是愈來愈『核突』。這些是源自香港人未見得對美感有強烈的要求。」Kan在香港藝術學院修讀攝影,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小學也缺乏關於「美學」的教育或訓練,即使中、小學都有美術課,課程也以繪畫訓練為主,到後來上了大專,才經由老師接觸藝術歷史,讀《談美》和《圖解美學》等經典,開了眼界,逐漸建立對於美學的基礎,開始對周遭的事物反彈,「例如有一次外遊回港,看到香港機場的一家餐廳用新細明體作招牌,這是非常深刻的一次體驗。機場是香港的大門,在這裏出現欠美學的事物,這是我不能接受。」
對字體很敏感的還有另一成員阿豐,本身是設計師的他,看不過眼五星級酒店用大字黑體做宣傳,「香港街道的招牌、宣傳廣告、路牌等等,都是與設計有關。同一條路的指示牌可以有不同字體,不同大小,欠缺最基本的統一性。一些招牌字體與企業形象不符」。
盲目追求快又唔正
歸根結柢,阿豐認為是速食文化使然:「香港人什麼事情都要急,大家都知。不少人認為設計是簡單的事,要設計師很快完成作品,形成惡性循環。」盲目追求快靚正,潛台詞便是不尊重創作,輕視美學,早前有保險公司出數百元請人拍三條片便是一例,「現在不少設計是用設計素材組合而成,東拼西湊得來的東西,根本不用創作。所以你會見到某個公仔在不同地方出現過,但並不是同一間公司的宣傳品。原因只有一個——成本平!」
由是《核突香港》希望撥亂反正,來一場香港人的美學革命,第一步便是迫令大家一同重口味,由直視身邊「核突」開始,永恆的警惕是美麗的代價,Are you ready?
找回香港美學
《核突香港》團隊拋磚引玉,呼籲港人思考醜惡:「即使不是藝術家或設計師,也有權去批判什麼是美。每個人的經歷、文化、成長背景等都不同,自然地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美學。當見到一些事物與自己的經驗和想像有很大落差時,便是核突。」美是主觀,一體兩面,醜亦如是;一百種人便可能有一百樣「核突」,徵集大家身邊所有核突的事物,來一場美與醜的交戰,拼湊出屬於香港人的美學。不可一不可再,向核突說不,人人有責。
■www.facebook.com/WatTatHongKong
文﹕梁仲禮
圖﹕網上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